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鼻衄宿疾,皇太極究竟得了什麼怪病而死?

文/喀爾拉

在封建集權制度森嚴的中國古代, 帝王的死亡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 而死亡原因則是其中最忌諱的部分。 因此, 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帝王死因都是一筆帶過, 其中不乏引人懷疑的歷史懸案。 今天, 我們要探究一位清朝皇帝的死亡之謎, 他正是清朝的奠基人之一——清太宗皇太極

目前關於皇太極死因的兩種說法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天命十一年(1626年)襲承汗位, 在位17年, 他大大促進了後金政權封建化, 並繼續對明朝發動侵略, 為後世清王朝入主中原,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崇德八年(1643年), 時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去世, 連繼承人還未指定就撒手人寰了。

皇太極

關於皇太極的死因, 學術界觀點不一, 但根據原始史料的記載, 目前有兩種說法:

1、無疾而終說

清朝官方文獻記載, 皇太極是在晚間無疾而終。 順治年間編纂的《太宗實錄》記載,

皇太極去世當天如往常一樣, 白天忙於處理政務, 休息之前還在崇政殿召見了科爾沁蒙古王妃與固倫公主, 賜予了她們從明朝掠奪來的緞匹財物。 最後, 皇太極回到清甯宮就寢。 在這期間, 他並未有過異常表現。 但他的生命卻在這個夜晚走到了盡頭。 “是夜亥刻, 上無疾, 端坐而崩, 上在位十有七年, 壽五十有二。 ”後來的《清史稿》也沿用了這一說法, 可以說這是清廷的官方說法。

崇政殿

2、因“痰疾”而終

關於清太宗的死因, 當時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存在。 我們可以在明朝遺民管葛山人(據傳為彭孫貽)的《山中聞見錄》中可以看到。 在其前六卷“女直”中, 有這樣一段記載:“八年辛未初十, 清太宗以痰疾殂于瀋陽。 ”相比清廷史官, 作為明朝遺民的彭孫貽不會忌諱什麼, 因此他的記載有可能更加客觀。

皇太極的“既往病史”

鼻衄宿疾

想探究清皇太極的死因, 我們不能單從記載他死亡的史料入手, 而應該向前推進, 檢查檢查這位皇帝有沒有什麼“既往病史”。

通過檢索關於皇太極的史料,

我們可以發現, 這位自幼跟隨父親努爾哈赤東征西伐, 戎馬一生的滿族皇帝, 身體狀況卻是不怎麼理想。

《太宗實錄》記載, 崇德五年, 清軍準備大舉入侵中原, 皇太極派遣大軍圍困錦州城。 崇德六年八月, 明朝以防派遣大將洪承疇解錦州之圍, 洪承疇攜13萬大軍, 出關力挫清軍。 清軍前線告急, 皇太極聞訊立刻調集其他八旗精銳, 定於八月十一出京親征。 但“因鼻衄, 故緩三日, 鼻衄尚未止。 ”四天后, 鼻衄狀況仍未好轉, 但因前線吃緊, 皇太極不得不堅持出征。 “上行急, 鼻衄不止, 承以碗, 行三日, 衄方止。 ”最終, 皇太極晝夜兼行500余裡, 支援松山清軍, 並最終擊敗明軍, 明軍經此一役損失五萬餘人, 自此“關寧錦防線”告破,

清軍取得了入關前至關重要一役的勝利。

松錦之戰作戰過程示意圖

松山之戰, 清軍依靠皇太極的及時救援取得了翻盤, 但從史料中我們也可以得知, 皇太極鼻衄病症十分嚴重。 什麼是“鼻衄”呢?其實就是流鼻血。 不過皇太極的流鼻血並非偶發, 而是一種宿疾, 已經嚴重到影響他出行的地步。最終,皇太極也沒有治癒這種疾病,而是忍痛出擊。為了不影響一國之主,一軍之帥的形象,他用碗盛著鼻血,竟然就這麼騎馬走了三天,趕到了戰場。

而“鼻衄”這種病症,皇太極在戰後仍未能根治。雖然清廷官方史書上沒有了後話。但當時作為清朝附屬的朝鮮卻留下了相關的記載。朝鮮的許多高官,包括兩位皇子,在皇太極攻伐朝鮮後,都被擄走並扣押在盛京,他們經常記錄清朝發生之事,並將記錄遞送回國。當時朝鮮人記載的《瀋陽狀啟》與《瀋陽日記》就記錄了許多關於皇太極疾病的史料。

皇太極出現“鼻衄”現象應該早於崇德四年,據朝鮮官員記載,崇德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清主求生薑,以一升應求。十八日,本國所送青大竹三馱輸納衙門。二十日,本國所送青大竹五馱入來,直納衙門。”史料中提到的青竹、生薑都可以製成擁有清熱散毒、生津止血等功效的中藥,正是主治“鼻衄”的藥物。而由於東北地區不產這些植物,因此只得向朝鮮索取。而當時朝鮮與清朝矛盾仍很尖銳,清廷不得不向朝鮮索取藥材,也可想而知,這必然是為皇太極索取的。

清廷後來長期向朝鮮索取青竹、生薑,直到清太宗去世後才結束。而在崇德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清太宗因心愛的宸妃去世而悲痛萬分,出現“聖躬違和”。(即身體不舒服),清朝官員緊急召見朝鮮譯官申繼黯,徐尚賢,要求他們緊急調取輸送“帝藥所用新青有生色大竹一馱,及中生竹如槍桿大許者一馱乙。”入京。前文推測這兩種藥材是為清太宗所用,通過這裡的史料我們就可以確認這點了。由此可知,皇太極的鼻衄宿疾自崇德四年開始出現,到他去世的崇德八年都沒有被根治,一直摧殘著他的身體。

風眩等症

在松錦之戰即將結束時,皇太極的愛妃宸妃因病去世。這次事件對皇太極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皇太極還朝後,經常為宸妃之死痛苦哀嚎,甚至還因過度悲痛而昏厥過去。為了紀念宸妃,皇太極採用最高的喪斂禮儀為她下葬,並舉辦了大量的祭奠儀式。而這次精神上的衝擊也導致了皇太極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多次出現“聖躬違和”現象。

電視劇《美人無淚》中的宸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宸妃死於崇德六年,而皇太極在崇德七年身體狀態跌落到穀底。除往年的青大竹、生薑外,清廷向朝鮮額外索取“桂皮、木瓜、生地黃”等藥材,並明確說明此為“皇帝藥用”。而這些藥材對呼吸道疾病有緩解作用,由此可見彭孫貽的“痰疾”一說也並非空穴來風,皇太極很有可能在這一時期新患上了“痰疾”。

但由於朝鮮地區也不生產這些植物,最終這些藥品未能送進盛京,想必皇太極的病症也因此未能得到緩解。

崇德八年,皇太極病情愈發嚴重,由於清朝剛剛完成封建化,許多技術水準較差,而且身在關外。為了治療皇太極的疾病,清廷不得不求助於漢人醫生,但效果並不顯著。於是,三月二十六日,清廷直接派遣瓜爾佳·剛林等大臣與朝鮮醫師議事,商討如何為皇太極治療。並索取治療“風眩等症”(即為高血壓及併發症)的藥物。後經朝鮮醫師調取“九味清心丸及生地黃”藥物,緩解了皇太極高血壓導致頭暈目眩的症狀。清廷十分欣喜,以為是治癒了病症。繼續像朝鮮索取藥材。但殊不知,這些藥物只能緩解高血壓造成的頭暈、咳痰、流鼻血等併發症,根本不可能徹底治癒高血壓。

死於猝死的皇太極

綜上所述,皇太極的身體狀況並不理想。雖然他自幼隨父從軍,征戰四方,體魄十分強健。被推舉上皇位也正是憑藉自身的赫赫戰功,可謂“馬上皇帝”。但是,皇太極出身關外,女真人從事漁獵,主要食物以肉食為主。這使得皇太極的身材雖然健碩但也有些肥胖,這點在他中年以後愈發嚴重。他的畫像、遺留的盔甲、《李朝實錄》都對這點有所表現。這就導致皇太極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大大提高。而崇德四年左右,皇太極就已經出現了高血壓的症狀,因此多次向朝鮮索取藥材。

清太宗崇德皇帝朝服像

崇德六年,松錦之戰爆發後,皇太極出現了十分嚴重的“鼻衄”症狀。這很有可能是由於高血壓造成的,高血壓病人,本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動脈硬化,血管脆性增加,再加上聽聞前線戰事吃緊,皇太極血壓突然增高,導致鼻粘膜毛細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症狀。而當時又沒有對症下藥,還因為“鼻衄”不能出征,急上加急,“鼻衄”症狀因此持續了五六天。

而當皇太極戰勝歸來後,愛妃的病逝令他長期處於極度的悲痛之中。而這種情緒激動又導致了高血壓現象的惡化。使得高血壓併發症增加: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出現咳痰症狀。想必這時他的高血壓已經引發了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而後來通過朝鮮醫師的診治,暫時緩解了症狀,但並未得到根治。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身體狀況好轉些許,但仍未痊癒。根據《瀋陽狀啟》記載,當時清朝形勢大好,接連取得勝利。皇太極欣喜之餘,多天舉辦宴席。正可能是因為這種情緒激動與過量飲食,為皇太極敲響了喪鐘。八月九日,皇太極回到寢宮,感到身體不適。可能在坐下緩解頭暈等症狀時,因高血壓導致中風(腦淤血等)而暴死。

結語

因此,清廷和彭孫貽的記載都不夠準確,前者可能是因為忌諱,後者則是不瞭解具體實情。沒想到,竟是朝鮮官員為我們留下了解開皇太極之死秘密的鑰匙。一代征戰沙場無數的“馬上皇帝”最終因高血壓而死。實在是引人唏噓。

參考書目

1.史料

[1]《清太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瀋陽狀啟》,遼寧:遼寧大學,1983

[3]《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山中聞見錄》PDF文件

2.論文

[1]張熙愨,張傑,《清太宗之死新論》【C】,滿族研究,2014

已經嚴重到影響他出行的地步。最終,皇太極也沒有治癒這種疾病,而是忍痛出擊。為了不影響一國之主,一軍之帥的形象,他用碗盛著鼻血,竟然就這麼騎馬走了三天,趕到了戰場。

而“鼻衄”這種病症,皇太極在戰後仍未能根治。雖然清廷官方史書上沒有了後話。但當時作為清朝附屬的朝鮮卻留下了相關的記載。朝鮮的許多高官,包括兩位皇子,在皇太極攻伐朝鮮後,都被擄走並扣押在盛京,他們經常記錄清朝發生之事,並將記錄遞送回國。當時朝鮮人記載的《瀋陽狀啟》與《瀋陽日記》就記錄了許多關於皇太極疾病的史料。

皇太極出現“鼻衄”現象應該早於崇德四年,據朝鮮官員記載,崇德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清主求生薑,以一升應求。十八日,本國所送青大竹三馱輸納衙門。二十日,本國所送青大竹五馱入來,直納衙門。”史料中提到的青竹、生薑都可以製成擁有清熱散毒、生津止血等功效的中藥,正是主治“鼻衄”的藥物。而由於東北地區不產這些植物,因此只得向朝鮮索取。而當時朝鮮與清朝矛盾仍很尖銳,清廷不得不向朝鮮索取藥材,也可想而知,這必然是為皇太極索取的。

清廷後來長期向朝鮮索取青竹、生薑,直到清太宗去世後才結束。而在崇德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清太宗因心愛的宸妃去世而悲痛萬分,出現“聖躬違和”。(即身體不舒服),清朝官員緊急召見朝鮮譯官申繼黯,徐尚賢,要求他們緊急調取輸送“帝藥所用新青有生色大竹一馱,及中生竹如槍桿大許者一馱乙。”入京。前文推測這兩種藥材是為清太宗所用,通過這裡的史料我們就可以確認這點了。由此可知,皇太極的鼻衄宿疾自崇德四年開始出現,到他去世的崇德八年都沒有被根治,一直摧殘著他的身體。

風眩等症

在松錦之戰即將結束時,皇太極的愛妃宸妃因病去世。這次事件對皇太極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皇太極還朝後,經常為宸妃之死痛苦哀嚎,甚至還因過度悲痛而昏厥過去。為了紀念宸妃,皇太極採用最高的喪斂禮儀為她下葬,並舉辦了大量的祭奠儀式。而這次精神上的衝擊也導致了皇太極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多次出現“聖躬違和”現象。

電視劇《美人無淚》中的宸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宸妃死於崇德六年,而皇太極在崇德七年身體狀態跌落到穀底。除往年的青大竹、生薑外,清廷向朝鮮額外索取“桂皮、木瓜、生地黃”等藥材,並明確說明此為“皇帝藥用”。而這些藥材對呼吸道疾病有緩解作用,由此可見彭孫貽的“痰疾”一說也並非空穴來風,皇太極很有可能在這一時期新患上了“痰疾”。

但由於朝鮮地區也不生產這些植物,最終這些藥品未能送進盛京,想必皇太極的病症也因此未能得到緩解。

崇德八年,皇太極病情愈發嚴重,由於清朝剛剛完成封建化,許多技術水準較差,而且身在關外。為了治療皇太極的疾病,清廷不得不求助於漢人醫生,但效果並不顯著。於是,三月二十六日,清廷直接派遣瓜爾佳·剛林等大臣與朝鮮醫師議事,商討如何為皇太極治療。並索取治療“風眩等症”(即為高血壓及併發症)的藥物。後經朝鮮醫師調取“九味清心丸及生地黃”藥物,緩解了皇太極高血壓導致頭暈目眩的症狀。清廷十分欣喜,以為是治癒了病症。繼續像朝鮮索取藥材。但殊不知,這些藥物只能緩解高血壓造成的頭暈、咳痰、流鼻血等併發症,根本不可能徹底治癒高血壓。

死於猝死的皇太極

綜上所述,皇太極的身體狀況並不理想。雖然他自幼隨父從軍,征戰四方,體魄十分強健。被推舉上皇位也正是憑藉自身的赫赫戰功,可謂“馬上皇帝”。但是,皇太極出身關外,女真人從事漁獵,主要食物以肉食為主。這使得皇太極的身材雖然健碩但也有些肥胖,這點在他中年以後愈發嚴重。他的畫像、遺留的盔甲、《李朝實錄》都對這點有所表現。這就導致皇太極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大大提高。而崇德四年左右,皇太極就已經出現了高血壓的症狀,因此多次向朝鮮索取藥材。

清太宗崇德皇帝朝服像

崇德六年,松錦之戰爆發後,皇太極出現了十分嚴重的“鼻衄”症狀。這很有可能是由於高血壓造成的,高血壓病人,本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動脈硬化,血管脆性增加,再加上聽聞前線戰事吃緊,皇太極血壓突然增高,導致鼻粘膜毛細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症狀。而當時又沒有對症下藥,還因為“鼻衄”不能出征,急上加急,“鼻衄”症狀因此持續了五六天。

而當皇太極戰勝歸來後,愛妃的病逝令他長期處於極度的悲痛之中。而這種情緒激動又導致了高血壓現象的惡化。使得高血壓併發症增加: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出現咳痰症狀。想必這時他的高血壓已經引發了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而後來通過朝鮮醫師的診治,暫時緩解了症狀,但並未得到根治。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身體狀況好轉些許,但仍未痊癒。根據《瀋陽狀啟》記載,當時清朝形勢大好,接連取得勝利。皇太極欣喜之餘,多天舉辦宴席。正可能是因為這種情緒激動與過量飲食,為皇太極敲響了喪鐘。八月九日,皇太極回到寢宮,感到身體不適。可能在坐下緩解頭暈等症狀時,因高血壓導致中風(腦淤血等)而暴死。

結語

因此,清廷和彭孫貽的記載都不夠準確,前者可能是因為忌諱,後者則是不瞭解具體實情。沒想到,竟是朝鮮官員為我們留下了解開皇太極之死秘密的鑰匙。一代征戰沙場無數的“馬上皇帝”最終因高血壓而死。實在是引人唏噓。

參考書目

1.史料

[1]《清太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瀋陽狀啟》,遼寧:遼寧大學,1983

[3]《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山中聞見錄》PDF文件

2.論文

[1]張熙愨,張傑,《清太宗之死新論》【C】,滿族研究,201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