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孔孟之鄉成語典故——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

成語出處:

語出《孟子·公孫醜上》《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 是戰國時鄒國人(今山東鄒城)孟軻寫的, 他的一些弟子也參加了編寫工作。

原文內容: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預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 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 揠苗者也。 非徙無益, 而又害之。

典故內容:

春秋時期, 宋國有一個急性子的農夫, 這個夥計除了脾氣急, 還有點二。 他總是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 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 一天、兩天、三天, 天天看天天一個樣, 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

一天, 他終於想出了辦法, 急忙奔到田裡, 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高一大截, 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 弄得筋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

十分疲勞, 氣喘吁吁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 田裡的禾苗總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 心想:壞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 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子的弟子請教孟子如何養浩然之氣, 孟子回答他們說浩然之氣的核心是道與義, 而道與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必須要一步步修養, 不能違背這個規律而自我拔高。 所以孟子借用揠苗助長的故事向他的弟子們說明, 急功近利, 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 常常是反受其害, 會把事情弄糟。 對於禾苗, 不加管理是不對的, 而揠苗助長, 更是錯誤。 (孔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