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提前學習,迎接樂樂即將到來的 terrible two

前幾天帶樂樂在社區散步的時候, 小傢伙撿了一片爛樹葉。 “樂樂, 丟掉好不好, 小手弄髒了。 ”“不要!”

今天早上, 我給樂樂準備了新裙子, 小傢伙卻又一次撅著嘴巴說:“不要!”

我不禁感慨那個躺在繈褓裡的小不點, 眨眼間就長大了, 開始臭美了, 也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 同時, 我心裡突然泛起一個小問號, 樂樂是不是提前進入“可怕的兩歲”了?

Terrible Two

“可怕的兩歲”其實是指在寶寶2歲左右, 他們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覺醒, 開始有自己的主見, 具體表現就是, 孩子一次次挑戰爸爸媽媽的權威, 各種任性, 簡直像是青春叛逆期的預演!

在這個階段, 父母的“工作重心”不再只是寶寶的吃喝拉撒, 而是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 去理解他們的“調皮搗蛋”, 再加上合理的引導, 讓寶寶安穩度過這個時期, 寶寶的心智會迎來第一次成熟期, 用俗話說就是“懂事了”。

寶寶在2歲左右經常有哪些叛逆表現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大家看一下是不是和家裡的“搗蛋鬼”對上號了?針對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 我也提了一些“順勢而為”的應對技巧給大家。

表現一:頻繁說“不”、“不要”

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形成, 逐漸會區分“我和你”的界限。

他急於向周圍的人證明他是獨立的,

他是“自己的”, 不允許自己的“主權”被侵犯, 當你的意見涉及到“他自己”, 他就會脫口而出“不”。

這是寶寶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試著理解他, 尊重他。 比如, 告訴寶寶:“這盒餅乾是你的, 那個玩具是哥哥的, 但是你們可以分享。 ”

在家裡可以給寶寶佈置一個遊戲小天地, 哪怕是一張桌子, 一個角落, 讓寶寶有“屬於自己的領地”。 讓寶寶感受到大人對他的尊重。 遊戲圍欄和家用海洋球池是不錯的玩具, 放在角落裡, 就是寶寶的地盤。

表現二:負面詞彙頻繁出現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語言很敏感, 就像一隻小鸚鵡。 聽到什麼, 說什麼。 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負面詞彙, 比如:“我討厭你”“壞媽媽”等。 寶寶說這些詞彙, 並沒有什麼惡意, 有時候只是隨口說說, 並不代表粗野、不懂禮貌。

不要急著去責備, 更不能和孩子較勁。 想想他是從哪學來的?堵上源頭。 在這個敏感期, 你給寶寶注入糟粕, 它就吸收糟粕;注入精華, 他就吸收精華。 所以大人要多和孩子說話, 一起講故事、看繪本, 給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經常和寶寶講繪本、播放故事, 這類玩具可以説明寶寶學習規範的語言和新詞彙哦。

表現三:摔、扔、踢、爬、竄、鑽, 各種破壞

這個時期, 寶寶的大運動得到發展。 扔扔扔, 是他感知世界的方式, 並不是故意搗亂。 你會發現他們會不厭其煩地推著皮球滾來滾去。 給他啥都喜歡往地上丟, 幫他撿起來, 轉頭又扔地上了, 而且還會高興地拍手、咯咯笑。

寶寶在這個時間剛學會走路, 最是活潑好動, 總想到戶外去溜達。 他們喜歡走一些不平的路, 喜歡爬樓梯, 喜歡爬到沙發背上、桌子上。 凡是能夠到的地方, 都是他們探險的領域。

大人不要管制寶寶的行為, 不要怕寶寶摔,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給寶寶充分的空間, 讓他熟悉更多的肢體動作,買一些橡膠球讓他扔個夠,陪著寶寶走走走,保證大運動的發展,還能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找一些能消耗體力和腦力的玩具,讓寶寶的精力得到正確的宣洩吧。各種球、搖馬、平衡車,拼圖、積木……這類玩具或能幫助寶寶鍛煉小肌肉,或鍛煉肢體力量及平衡性,最重要的是,幫寶寶“放電”。

表現四:黏人、無理哭鬧

俗話說“小孩見了娘,有事沒事哭一場”,這是寶寶表達情感需求的表現。通俗點講,就是“求關注”。一旦大人的反應沒有達到寶寶的預期,他們就會覺得失落,各種“作”。

對寶寶的“作”,大人適度的回應,可以與寶寶建立信賴感,讓寶寶感受到被愛,他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但要謹防寶寶“過度需求”。比如,他想吃塊巧克力,想要一個新玩具,被拒絕後,就會用“哭鬧”來宣示自己的不滿。如果大人在第一次給予回應,做出了妥協。寶寶便會記住“哭鬧”這招太好用了,只要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所以在第一次,就要讓寶寶知道大人的底線。

買一些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和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如過家家)、給予充足的陪伴,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你要有意安排一些場景,讓他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

表現五:愛發脾氣,甚至打人

2歲左右的寶寶表達能力有限,有時他們的想法不被理解或者需求得不到滿足,又說不清楚,感到委屈和憤怒,就會急地發脾氣、跺腳、打人,有時會甚至打自己。

這時,千萬不要馬上訓斥孩子,試著抱抱他,待他情緒穩定下來以後,溫和地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注和理解時,會覺得爸爸媽媽和自己是一條戰線的,是值得信任的,也更願意和大人說“心裡話”。

當孩子的確做錯了,大人不要馬上給孩子的行為定性,指責他做錯了。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惱羞成怒,情緒更加不可控。試著讓孩子說明緣由,讓他自己判斷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哪裡做得不對。這樣孩子更願意接受你對他提出的改正要求。

事後大人也要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表明你對他的表現不滿意。並且告訴他,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怎樣做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平時給孩子看一些關於行為規範的繪本,或者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慢慢領悟。當然大人也要以身作則,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然孩子可能“有樣學樣”,學到大人的壞脾氣。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做出各種不合大人心意的舉動。有的父母為了安撫孩子,無限度地迎合孩子的需求;有些父母不理解,誤以為寶寶調皮搗蛋、不聽話、不懂事,於是進行打壓。但這樣的處理方式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一、一味縱容

很多父母,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太過寵溺孩子,生怕孩子不高興,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答應他提出的一切要求。這樣做的後果,會造成孩子性格過於自我,之後會更加變本加厲地索取。

拒絕一切不合理要求,在孩子第一次這麼做的時候,就表明底線。制定規矩,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做了要受到懲罰。

二、強硬粗暴

“打是親,罵是愛”,這是不可取的理念。孩子犯錯是難免的,如果不問緣由,上來就一頓呵斥或打罵,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將來步入社會,也會有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

當孩子犯錯時,用理性的方法來處理。先試試講道理,觀察孩子的反應。不湊效,再進行懲罰,比如面壁、罰站。或者事先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裡的“紀律。

三、嘲笑嫌棄

當孩子沒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內心是沮喪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嘲笑、嫌棄的意思,會影響他們以後接觸新事物的熱情,擔心失敗,不敢嘗試,甚至會變得內向、自卑。

1-2歲的孩子剛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更希望自己掌握的技能被肯定。當孩子興致勃勃向你展示“作品”的時候,給予讚美和表揚,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更自信。

人無完人,父母作為成年人,都有做錯事、管不住脾氣的時候,更何況是小孩子呢?對孩子多一點寬容,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所作所為,會發現他們的“搗蛋”都是有因可循的。父母懂得因勢利導,將“可怕的2歲”,變為塑造孩子性格的黃金期,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讓他熟悉更多的肢體動作,買一些橡膠球讓他扔個夠,陪著寶寶走走走,保證大運動的發展,還能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找一些能消耗體力和腦力的玩具,讓寶寶的精力得到正確的宣洩吧。各種球、搖馬、平衡車,拼圖、積木……這類玩具或能幫助寶寶鍛煉小肌肉,或鍛煉肢體力量及平衡性,最重要的是,幫寶寶“放電”。

表現四:黏人、無理哭鬧

俗話說“小孩見了娘,有事沒事哭一場”,這是寶寶表達情感需求的表現。通俗點講,就是“求關注”。一旦大人的反應沒有達到寶寶的預期,他們就會覺得失落,各種“作”。

對寶寶的“作”,大人適度的回應,可以與寶寶建立信賴感,讓寶寶感受到被愛,他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但要謹防寶寶“過度需求”。比如,他想吃塊巧克力,想要一個新玩具,被拒絕後,就會用“哭鬧”來宣示自己的不滿。如果大人在第一次給予回應,做出了妥協。寶寶便會記住“哭鬧”這招太好用了,只要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所以在第一次,就要讓寶寶知道大人的底線。

買一些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和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如過家家)、給予充足的陪伴,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但是隨著孩子長大,你要有意安排一些場景,讓他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

表現五:愛發脾氣,甚至打人

2歲左右的寶寶表達能力有限,有時他們的想法不被理解或者需求得不到滿足,又說不清楚,感到委屈和憤怒,就會急地發脾氣、跺腳、打人,有時會甚至打自己。

這時,千萬不要馬上訓斥孩子,試著抱抱他,待他情緒穩定下來以後,溫和地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注和理解時,會覺得爸爸媽媽和自己是一條戰線的,是值得信任的,也更願意和大人說“心裡話”。

當孩子的確做錯了,大人不要馬上給孩子的行為定性,指責他做錯了。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惱羞成怒,情緒更加不可控。試著讓孩子說明緣由,讓他自己判斷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哪裡做得不對。這樣孩子更願意接受你對他提出的改正要求。

事後大人也要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表明你對他的表現不滿意。並且告訴他,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怎樣做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平時給孩子看一些關於行為規範的繪本,或者講相關的故事,讓孩子慢慢領悟。當然大人也要以身作則,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然孩子可能“有樣學樣”,學到大人的壞脾氣。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做出各種不合大人心意的舉動。有的父母為了安撫孩子,無限度地迎合孩子的需求;有些父母不理解,誤以為寶寶調皮搗蛋、不聽話、不懂事,於是進行打壓。但這樣的處理方式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一、一味縱容

很多父母,尤其是家裡的老人太過寵溺孩子,生怕孩子不高興,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答應他提出的一切要求。這樣做的後果,會造成孩子性格過於自我,之後會更加變本加厲地索取。

拒絕一切不合理要求,在孩子第一次這麼做的時候,就表明底線。制定規矩,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做了要受到懲罰。

二、強硬粗暴

“打是親,罵是愛”,這是不可取的理念。孩子犯錯是難免的,如果不問緣由,上來就一頓呵斥或打罵,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將來步入社會,也會有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

當孩子犯錯時,用理性的方法來處理。先試試講道理,觀察孩子的反應。不湊效,再進行懲罰,比如面壁、罰站。或者事先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裡的“紀律。

三、嘲笑嫌棄

當孩子沒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內心是沮喪的。如果大人表現出嘲笑、嫌棄的意思,會影響他們以後接觸新事物的熱情,擔心失敗,不敢嘗試,甚至會變得內向、自卑。

1-2歲的孩子剛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更希望自己掌握的技能被肯定。當孩子興致勃勃向你展示“作品”的時候,給予讚美和表揚,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更自信。

人無完人,父母作為成年人,都有做錯事、管不住脾氣的時候,更何況是小孩子呢?對孩子多一點寬容,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所作所為,會發現他們的“搗蛋”都是有因可循的。父母懂得因勢利導,將“可怕的2歲”,變為塑造孩子性格的黃金期,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