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清最後一位馬上提刀建功的王爺,威風八面,卻死農家少年之手

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的某個黃昏, 夕陽已經隱沒在山后, 天氣還是熱不可耐。

渦陽(今屬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集的許多人家,

為了納涼, 紛紛把飯桌擺出屋外, 在樹蔭燈影裡用餐。

張記糧坊的掌櫃張淩雲和坊間一班小夥計也不例外, 在坊外院場上擺了兩張八仙桌, 團團坐一起, 邊吃飯邊高聲暢談。

張掌櫃這天心情似乎特別好, 多置了幾樣小菜, 外加兩壇老酒, 和夥計們熱烈吃喝, 熱烈吹牛。

也是合該有事。

幾杯老酒落肚, 張掌櫃暈暈乎乎, 管不住自己的嘴, 吹牛吹得沒邊際, 說自己是張樂行的子侄, 曾親手殺死大清僧王。

張樂行和僧王都是大清咸豐、同治年間如雷貫耳的大人物。

而且, 張樂行本身就是渦陽人氏, 其于咸豐二年(1852年)發起撚軍起義, 勢力遍及蘇魯豫皖等地方, 曾一度稱“大漢明命王”。 後來南方太平天國運動風頭越來越盛, 張樂行與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接洽, 更換為太平天國旗幟, 聽封不聽調, 封成天義, 任征北主將, 後又改封為沃王。

僧王即是晚清最後一位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僧格林沁, 咸豐初繼位時的顧命十大臣之一, 于咸豐四年封親王, 並詔世襲罔替, 即民間所說的鐵帽子王,

人稱僧王, 是清廷王室中足以與曾國藩比肩的人物, 時有“南有曾帥, 北有僧王”之稱。

張樂行和僧王乃是一對冤家死對頭。

同治元年(1862年), 張樂行被叛徒李家英出賣, 成了僧格林沁的俘虜, 就義於義門大周營。

僧格林沁對付張樂行的手段極為殘忍,

先命人對張樂行子張喜、義子王宛兒施以活剮極刑, 並將二人的肉割下強行塞到張樂行的嘴裡。

張樂行把肉吐到了劊子手的臉上, 大罵劊子手的祖宗十八代。

劊子手惱羞成怒, 用利鉤把張樂行的舌頭勾出, 撕爛。

張樂行口不能罵, 就用目光來表示自己的憤怒, 瞋目而視, 因為太用力, 眼角都睜裂了, 流血不止。

劊子手剮斃了張喜、王宛兒, 冷笑著對張樂行動手, 他們用鐵鉤將張樂行的大腸從肛門勾出並拴在馬樁上, 寸寸切割, 生怕張樂行的痛苦程度不夠, 每割一刀, 都澆上鹽水。 而當張樂行因為劇痛昏倒, 劊子手必要用冷水將之澆醒才繼續施刑。 整整一天下來, 張樂行被被剮了一千多刀, 但始終沒有叫喊求饒, 最終只剩頭顱完好。

僧格林沁留下頭顱是有目的的, 一則是要張樂行能親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剮下, 再一則是要留下完好的頭顱示眾。

可以說, 張樂行所受慘刑, 乃是千古罕有。

張樂行死後, 渦河兩岸的人民沉痛無比地傳唱著這樣的歌謠:“看看義門好心傷, 想起沃王淚汪汪,看著地在人不在,太陽從此失了光……”

淩掌櫃這會兒說自己是張樂行子侄,親手殺了僧王,儘管是酒後醉話,真假不確,但座中眾人無不轟然叫好,拍掌狂呼。

僧王死于同治四年(1865 年),該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撚軍。張樂行弟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飄忽不停,日夜兼程百餘公里,將僧格林沁一步步引至山東,在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設伏。僧格林沁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突遭伏擊,全軍潰敗,僧格林沁在麥田中被撚軍中一個名叫張皮綆的十六歲少年斬殺。

沃王張樂行大仇得報,撚軍上下齊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糧坊掌櫃張淩雲歪斜著眼,拍著胸脯,噴著酒氣,粗著嗓門說:“俺就是張皮綆!”

你就是張皮綆?

對對對,你就是張皮綆!

大家都知道他醉了,舉杯說:“你是張皮綆,來,咱們大家敬張皮綆一杯!”

“對,我們敬張皮綆一杯!”

大家推杯換盞,觥籌交錯。

突然,黑暗中閃出幾條人影,口中呼喝:“哪個是張皮綆?!”話音未落,一條大鐵鍊套向張掌櫃的頸脖。

這下變故鬥生,大家霎時酒醒了一半,目瞪口呆,眼睜睜地看來人將掌櫃帶走。

僧格林沁可是清廷曾視為“國之柱石”的人物,他的死,對清廷影響巨大,清廷也從未放棄對殺人元兇的追緝。

話說,僧格林沁乃是大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老臣,其15歲襲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24歲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

道光二十九年,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其謀定而後動,親冒箭矢,一舉剿滅悍匪,猶如獅子搏兔,展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朝野震動。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厚望,在天津南一戰擊潰太平軍,接著,水淹連鎮,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

咸豐五年六月,僧格林沁再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餘部,俘獲太平軍另一悍將李開芳。

咸豐九年六月,英法聯軍悍然進犯我大沽口,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取得了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大揚國人士氣。

不過,咸豐十年九月,駐守京畿八裡橋的僧格林沁沒能抵擋得住英法聯軍洋槍大炮的進攻,北京淪陷,圓明園毀於一旦。僧格林沁也因此遭到革職。

同治四年(1865年)5月,慈禧太后看到撚軍勢力複熾,啟用僧格林沁出山剿撚。

僧格林沁立功心切,一路追殺。

有人向曾國藩彙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

不多久,前線就傳來噩耗,僧格林沁陣亡。

僧格林沁之死,乃是晚清歷史的軍事轉捩點。僧格林沁死後,八旗武裝再沒有了能夠真正擔當的主帥,跟綠營一樣,失去了可以控制局面的戰鬥力。

而在僧格林沁戰死的前一年,湘軍已攻佔了天京,清廷已經取得了對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

僧格林沁死,曾國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滅撚軍,擔任了直隸總督,則漢人控制滿清軍事力量的格局已經構成,滿清垮臺不可避免。

無怪僧格林沁一死,慈禧太后就發哀歎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清廷為僧格林沁舉行葬禮的規格極高,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繪像紫光閣。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為僧格林沁建“顯忠祠”,每年春秋二季仲月吉日,朝廷派太常卿祭奠。

由於“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流傳很廣,殺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尋找張皮綆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這年,距離僧格林沁遇難已過去了八年,案子幾乎已成死案。

糧坊老闆張淩雲好死不死,酒後吹牛,稱自己就是當年的張皮綆,恰好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耳目撞了個正著。

丁寶楨的耳目捉走了張淩雲,隨後,渦陽縣捕快出動,在張淩雲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即張淩雲所說,並非酒後胡話,而是酒後吐真言,他果真就是當年的張皮綆!

被收押在縣衙的張皮綆看身份已經露餡,也不再藏著掖著,痛痛快快,供認自己的身份,詳細述說了殺僧格林沁經過。

張皮綆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渦陽北張樓村人,家境貧寒,全家參加了張樂行的撚軍起義。張樂行戰死後,張皮綆改投于張宗禹部下。

曹州之戰,撚軍大獲全勝。

戰後,張皮綆和小夥伴一起搜索殘敵。

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了僧格林沁,當然,他當時並不知道此人是誰,只看見他身穿黃澄澄的黃馬褂,非常耀眼,卻渾身鮮血,動彈不得,於是就大步沖上,手起刀落,將之殺死。

殺死之後,張皮綆將僧格林沁其身上的花翎、株、帽等全部剝下,穿在自己身上回了軍營中。

張宗禹正在軍營繳獲的清軍將官翎頂,在那裝得滿滿的幾十隻籮筐的翎頂中,有內閣學士全順的雙眼花翎,有兵何建鼇的單眼花翎……獨獨沒有僧格林沁的親王特有的三眼花翎。

這次伏擊,張宗禹志在擊殺僧格林沁,沒找到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好不失望,等見到十六歲的張皮綆戴著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回來,這才笑顏逐開。

不久,張皮綆因為母親病故,父親、哥哥又早已戰死軍中,家裡只有寡嫂,生活難以為繼,於是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淩雲,娶妻生子,在新興集開設糧坊做點生意,日子過得還不錯。

哪想到,因為喝多了點馬尿,腦子管不住嘴,洩露了當年殺死僧格林沁的往事,被清廷密探擒了個正著,命啊,這就是命!

慈禧太后得知殺害僧王的元兇落網,大為欣喜,下令將其押解山東濟南,千刀萬剮淩遲處死。

二十四歲的張皮綆遭受剮刑,慘狀與沃王張樂行相似;張皮綆受刑的英勇氣概,也不輸沃王張樂行,神色自若,殊不畏懼。

想起沃王淚汪汪,看著地在人不在,太陽從此失了光……”

淩掌櫃這會兒說自己是張樂行子侄,親手殺了僧王,儘管是酒後醉話,真假不確,但座中眾人無不轟然叫好,拍掌狂呼。

僧王死于同治四年(1865 年),該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撚軍。張樂行弟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飄忽不停,日夜兼程百餘公里,將僧格林沁一步步引至山東,在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設伏。僧格林沁率軍數十日不離馬鞍,“手疲不能舉韁索,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孤軍深入,突遭伏擊,全軍潰敗,僧格林沁在麥田中被撚軍中一個名叫張皮綆的十六歲少年斬殺。

沃王張樂行大仇得報,撚軍上下齊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糧坊掌櫃張淩雲歪斜著眼,拍著胸脯,噴著酒氣,粗著嗓門說:“俺就是張皮綆!”

你就是張皮綆?

對對對,你就是張皮綆!

大家都知道他醉了,舉杯說:“你是張皮綆,來,咱們大家敬張皮綆一杯!”

“對,我們敬張皮綆一杯!”

大家推杯換盞,觥籌交錯。

突然,黑暗中閃出幾條人影,口中呼喝:“哪個是張皮綆?!”話音未落,一條大鐵鍊套向張掌櫃的頸脖。

這下變故鬥生,大家霎時酒醒了一半,目瞪口呆,眼睜睜地看來人將掌櫃帶走。

僧格林沁可是清廷曾視為“國之柱石”的人物,他的死,對清廷影響巨大,清廷也從未放棄對殺人元兇的追緝。

話說,僧格林沁乃是大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老臣,其15歲襲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24歲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

道光二十九年,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其謀定而後動,親冒箭矢,一舉剿滅悍匪,猶如獅子搏兔,展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朝野震動。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厚望,在天津南一戰擊潰太平軍,接著,水淹連鎮,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

咸豐五年六月,僧格林沁再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餘部,俘獲太平軍另一悍將李開芳。

咸豐九年六月,英法聯軍悍然進犯我大沽口,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取得了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大揚國人士氣。

不過,咸豐十年九月,駐守京畿八裡橋的僧格林沁沒能抵擋得住英法聯軍洋槍大炮的進攻,北京淪陷,圓明園毀於一旦。僧格林沁也因此遭到革職。

同治四年(1865年)5月,慈禧太后看到撚軍勢力複熾,啟用僧格林沁出山剿撚。

僧格林沁立功心切,一路追殺。

有人向曾國藩彙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

不多久,前線就傳來噩耗,僧格林沁陣亡。

僧格林沁之死,乃是晚清歷史的軍事轉捩點。僧格林沁死後,八旗武裝再沒有了能夠真正擔當的主帥,跟綠營一樣,失去了可以控制局面的戰鬥力。

而在僧格林沁戰死的前一年,湘軍已攻佔了天京,清廷已經取得了對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

僧格林沁死,曾國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滅撚軍,擔任了直隸總督,則漢人控制滿清軍事力量的格局已經構成,滿清垮臺不可避免。

無怪僧格林沁一死,慈禧太后就發哀歎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清廷為僧格林沁舉行葬禮的規格極高,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繪像紫光閣。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為僧格林沁建“顯忠祠”,每年春秋二季仲月吉日,朝廷派太常卿祭奠。

由於“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流傳很廣,殺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尋找張皮綆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這年,距離僧格林沁遇難已過去了八年,案子幾乎已成死案。

糧坊老闆張淩雲好死不死,酒後吹牛,稱自己就是當年的張皮綆,恰好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耳目撞了個正著。

丁寶楨的耳目捉走了張淩雲,隨後,渦陽縣捕快出動,在張淩雲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即張淩雲所說,並非酒後胡話,而是酒後吐真言,他果真就是當年的張皮綆!

被收押在縣衙的張皮綆看身份已經露餡,也不再藏著掖著,痛痛快快,供認自己的身份,詳細述說了殺僧格林沁經過。

張皮綆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渦陽北張樓村人,家境貧寒,全家參加了張樂行的撚軍起義。張樂行戰死後,張皮綆改投于張宗禹部下。

曹州之戰,撚軍大獲全勝。

戰後,張皮綆和小夥伴一起搜索殘敵。

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了僧格林沁,當然,他當時並不知道此人是誰,只看見他身穿黃澄澄的黃馬褂,非常耀眼,卻渾身鮮血,動彈不得,於是就大步沖上,手起刀落,將之殺死。

殺死之後,張皮綆將僧格林沁其身上的花翎、株、帽等全部剝下,穿在自己身上回了軍營中。

張宗禹正在軍營繳獲的清軍將官翎頂,在那裝得滿滿的幾十隻籮筐的翎頂中,有內閣學士全順的雙眼花翎,有兵何建鼇的單眼花翎……獨獨沒有僧格林沁的親王特有的三眼花翎。

這次伏擊,張宗禹志在擊殺僧格林沁,沒找到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好不失望,等見到十六歲的張皮綆戴著僧格林沁的三眼花翎回來,這才笑顏逐開。

不久,張皮綆因為母親病故,父親、哥哥又早已戰死軍中,家裡只有寡嫂,生活難以為繼,於是離軍返家,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淩雲,娶妻生子,在新興集開設糧坊做點生意,日子過得還不錯。

哪想到,因為喝多了點馬尿,腦子管不住嘴,洩露了當年殺死僧格林沁的往事,被清廷密探擒了個正著,命啊,這就是命!

慈禧太后得知殺害僧王的元兇落網,大為欣喜,下令將其押解山東濟南,千刀萬剮淩遲處死。

二十四歲的張皮綆遭受剮刑,慘狀與沃王張樂行相似;張皮綆受刑的英勇氣概,也不輸沃王張樂行,神色自若,殊不畏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