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打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近日, 趙薇透露曾因養育問題煩惱。 原來, 她按照以前媽媽對她的教育方式——對小四月體罰。 誰知卻換來小四月與她冷戰一星期!

痛定思痛後, 趙薇發出“她始終不是我”的感歎。 於是, “體罰孩子”這一話題又在網上引起一片浪潮。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 他們也不具備足夠的是非對錯能力。 當他們做了大人所謂的“錯事”後, 作為家長, 是語言教導還是身體懲罰?這是一個選擇題, 很多家長選擇了後者。

是什麼原因讓家長選擇了體罰?家長該不該體罰?如何體罰?體罰後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引導教育?……不妨帶著這些問題, 讀讀今天分享的文章。

1

記得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期中考試沒有及格, 回家後, 父親看到我遞過去的試卷上赫然寫著58分, 二話不說就把我拎起來“暴打”!一邊打還一邊大吼著:“考這麼低的分數, 還讀什麼書, 明天不要去讀書了!”我嚇得嘶聲裂肺的哭喊,

好像院子裡的棗都被我的哭聲震掉下來了, 我不停地說:“我以後會考好的!會好好學習的!”

從那以後, 我幾乎年年拿獎狀, 父親更是逢人就誇。 還經常說我是“不打不成器”, 他似乎在這種“暴力教育”中滿足了作為父親管教子女的責任心,

甚至以此為榮。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 當年挨打的那一幕, 我依然記憶猶新!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 像這樣或輕或重的體罰對我的心靈造成了無法撫慰的傷害, 有時會認為我可能不是他們的親生孩子, 甚至離家出走。

但我沒有想到, 在我的孩子三歲時, 我也揚起了我的巴掌。

2

小新三歲開始讀幼稚園, 不到兩周便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 各方面表現都很棒。 唯一讓我頭疼的是, 他一到吃晚飯的時候就各種事來了:一會兒看故事書, 一會兒要玩積木, 一會兒過家家……每次都要大吼小吼N次, 他才能把飯吃掉。

那次又是如此。 剛坐到飯桌上, 他便說:“飯太熱了, 等下再吃。 ”說完就跳下餐椅, 跑到沙發上開始看動畫片。 我說:“先來吃飯, 吃完了可以繼續看。 ”

“不行, 我要看!不想吃飯, 飯太熱。 ”他帶著哭腔鬧起來。

“飯已經不熱了。 來~小新最棒!在學校是自己吃飯, 在家裡也要自己吃飯哦!”我強壓怒火, 耐心引導。 而他卻裝作沒聽到, 看著電視巋然不動。

那一刻, 我身體裡的魔鬼像閃電一樣蹦了出來!迅速關掉電視,

接著一個巴掌打到他屁股上。 他先是一驚, 然後開始大哭, 邊哭邊喊:“媽媽!媽媽!不要打我!”瞬間, 我童年挨打的記憶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接著眼淚奪眶而出, 內心充滿悔恨、自責、內疚……隨後趕快去抱著他, 跟他說“對不起”, 並保證以後不再打他。

小新倒是沒和小四月一樣跟我冷戰,而是在我的溫柔攻勢下,很快破涕為笑。以後吃晚飯的時候,我們就以比賽的形式,先吃完的可以獲得一個笑臉。

這種方法很奏效,我們也漸漸不再為小新吃飯的事情犯愁了。

一、家長選擇體罰的深層原因

家長打孩子,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僅是趙薇和我有這樣的童年記憶,相信隨便問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能聊起小時候被打的血淚史。這是為什麼呢?

1

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為什麼家長打孩子就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在傳統家庭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管理與教育的關係,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這可以說是傳統教育理念糟粕的東西。

2

受父輩體罰孩子的影響

孩子有極強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也很容易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對待別人,甚至長大以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也會不自覺地繼承這一方式。像趙薇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體罰,自己做了母親也會像父母對待自己那樣體罰小四月。

雖然他們深知被父母體罰的難受滋味,但是一旦面臨孩子的成長問題時,極易採取父輩教育方式。

3

家長憤怒情緒驅使

在孩子做了“不盡人意”的事情後,家長的第一情緒是生氣。如果湊巧碰到父母心情不好,那麼孩子就成了家長的出氣筒。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武力解決。根本不會去想孩子為什麼犯錯,錯在哪裡,該怎麼去糾正錯誤等問題,理智完全被憤怒的情緒壓迫。

很多孩子遭遇體罰都是因為父母缺乏教育智慧和技巧,怒氣之下只會借用武力來壓制孩子,因此我們說,真正應該反省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孩子做錯事,一定要體罰嗎?

從小遭受體罰的孩子,童年的體罰陰影會伴隨他一生,會讓他對自己產生質疑。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具有暴力傾向的人。

體罰使孩子學習了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手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更有甚者會把暴力施加到父母身上。在步入社會後,孩子潛移默化地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以暴制暴” 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更會影響到他的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中國父母具有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之心。為了“成龍”“成鳳”,父母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鞭策”,驅使孩子不斷前進,“不打不成器”也就成了人們育兒的共識。當然,這種教育方式確實也讓不少孩子成“器”了,比如郎朗,他就是在嚴父的棒棍教育下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走彎路,不想前進的時候,家長應該採用有效的教育引導的溫和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體罰。

很多父母會抱怨說,有的時候孩子真的不打不行。比如,多次勸告後孩子依然不停鬧騰,甚至危害自身安全、影響周圍人和周圍環境;玩電源插座、電水瓶、火等危險物……這些情況是需要“教訓”,但我們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

即便是體罰,也要把體罰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打的時候不要太重,警示即可。千萬不能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辨是非就打孩子。

也許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體罰並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試圖去尋找更為妥帖、合理、科學的教育方式。

① 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犯了錯,家長才有教育糾正的機會。因此我們不如對孩子犯的錯不做過多批評,而讓孩子自己承擔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導致的不良後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還需要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彌補自己的錯誤。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那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還需要引導他們自己清理打翻的牛奶。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會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有悔改之意,避免再犯同類錯誤。

② 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犯的錯誤不大,父母不必過分追究,可以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今天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最好對孩子做出正確引導,對其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要求。比如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標準,表明對他的期望。

小新媽育兒結語

體罰不是教育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體罰後的教育方式。當我們忍無可忍打了孩子,事後一定要好好安撫他,告訴他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不能讓孩子有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覺。同時要告訴孩子他的確是因為犯了錯誤、做了錯事才受到懲罰。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依然愛他,不要害怕犯錯,而是要有承擔錯誤的勇氣。

小新倒是沒和小四月一樣跟我冷戰,而是在我的溫柔攻勢下,很快破涕為笑。以後吃晚飯的時候,我們就以比賽的形式,先吃完的可以獲得一個笑臉。

這種方法很奏效,我們也漸漸不再為小新吃飯的事情犯愁了。

一、家長選擇體罰的深層原因

家長打孩子,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僅是趙薇和我有這樣的童年記憶,相信隨便問問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能聊起小時候被打的血淚史。這是為什麼呢?

1

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為什麼家長打孩子就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在傳統家庭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管理與教育的關係,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

這可以說是傳統教育理念糟粕的東西。

2

受父輩體罰孩子的影響

孩子有極強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也很容易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對待別人,甚至長大以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也會不自覺地繼承這一方式。像趙薇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體罰,自己做了母親也會像父母對待自己那樣體罰小四月。

雖然他們深知被父母體罰的難受滋味,但是一旦面臨孩子的成長問題時,極易採取父輩教育方式。

3

家長憤怒情緒驅使

在孩子做了“不盡人意”的事情後,家長的第一情緒是生氣。如果湊巧碰到父母心情不好,那麼孩子就成了家長的出氣筒。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武力解決。根本不會去想孩子為什麼犯錯,錯在哪裡,該怎麼去糾正錯誤等問題,理智完全被憤怒的情緒壓迫。

很多孩子遭遇體罰都是因為父母缺乏教育智慧和技巧,怒氣之下只會借用武力來壓制孩子,因此我們說,真正應該反省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孩子做錯事,一定要體罰嗎?

從小遭受體罰的孩子,童年的體罰陰影會伴隨他一生,會讓他對自己產生質疑。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具有暴力傾向的人。

體罰使孩子學習了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手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更有甚者會把暴力施加到父母身上。在步入社會後,孩子潛移默化地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以暴制暴” 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更會影響到他的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中國父母具有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之心。為了“成龍”“成鳳”,父母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鞭策”,驅使孩子不斷前進,“不打不成器”也就成了人們育兒的共識。當然,這種教育方式確實也讓不少孩子成“器”了,比如郎朗,他就是在嚴父的棒棍教育下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走彎路,不想前進的時候,家長應該採用有效的教育引導的溫和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體罰。

很多父母會抱怨說,有的時候孩子真的不打不行。比如,多次勸告後孩子依然不停鬧騰,甚至危害自身安全、影響周圍人和周圍環境;玩電源插座、電水瓶、火等危險物……這些情況是需要“教訓”,但我們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

即便是體罰,也要把體罰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打的時候不要太重,警示即可。千萬不能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辨是非就打孩子。

也許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體罰並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試圖去尋找更為妥帖、合理、科學的教育方式。

① 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犯了錯,家長才有教育糾正的機會。因此我們不如對孩子犯的錯不做過多批評,而讓孩子自己承擔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導致的不良後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還需要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彌補自己的錯誤。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那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還需要引導他們自己清理打翻的牛奶。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會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有悔改之意,避免再犯同類錯誤。

② 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犯的錯誤不大,父母不必過分追究,可以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今天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最好對孩子做出正確引導,對其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要求。比如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標準,表明對他的期望。

小新媽育兒結語

體罰不是教育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體罰後的教育方式。當我們忍無可忍打了孩子,事後一定要好好安撫他,告訴他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不能讓孩子有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覺。同時要告訴孩子他的確是因為犯了錯誤、做了錯事才受到懲罰。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依然愛他,不要害怕犯錯,而是要有承擔錯誤的勇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