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話說明朝之千古神醫——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年), 字東璧, 號瀕湖, 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 他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 父親在當地是一個很有名的醫生,

著有《醫學八脈法》、《四診發明》等著作。 李時珍自幼就因家學淵源, 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但由於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 他父親很想讓他走讀書致仕的道路, 以光耀門庭。 14歲那年, 他承父命考中了州學秀才。 無奈他對八股文沒有絲毫的興趣, 在三次鄉試都告落第後, 他堅決不再應試, 父親也只得改變初衷, 轉而支持他從事懸壺濟世的事業。

李時珍

李時珍從24歲起, 便跟隨父親正式行醫。 在治病時他注重“辨證施治”, 對病人的脈象與病症結合加以分析, 在用藥上注重藥理, 應用靈活變通, 不死板。 醫書上記載, 巴豆是一種瀉藥, 但是根據試驗後他知道:巴豆在分量用的大的情況下, 會引起嚴重腹瀉, 但如果用量適當, 配方巧妙, 反而可以起到止瀉的作用。 他將這一認識應用到醫療實踐之中, 治好了許多的腹瀉病患者。 他還根據從實踐中得出的真知, 對方士荒誕不稽的邪說加以駁斥。 方士把靈芝視為神物, 胡說服用靈芝可以長生不老, 他據實指出, 靈芝不過是由“腐朽餘氣”生出來的食用菌類,

沒有絲毫神奇之處可言。 方士提煉丹砂, 製作所謂的長生不老藥, 毒害人命, 騙取金錢。 李時珍指出, 人的軀體是由血肉生成, 靠食五穀、蔬菜、水果而活, 丹砂不能被腸道消化, 其毒性對人體有害而無益。 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貪生怕死的人, 因迷信方士, 服食丹藥而導致終身殘疾, 甚至死於非命。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35歲的李時珍, 將楚王朱英熗患有氣厥病的兒子治好了, 他因此被任命為楚王府的奉祠正, 並且還兼管良醫所事。 幾年後, 他又被舉薦到京師太醫院任職。 當時的嘉靖皇帝迷信方士, 祈求長生, 為迎合皇帝的心意, 太醫院的人員和方士競相進獻仙丹不老藥, 一片烏煙瘴氣。 李時珍不願意同流合污,

便在一年後託病辭職回鄉。 不過, 在楚王府和太醫院的任職經歷, 卻使他得以有機會翻閱典藏的醫藥書籍, 學會辨識許多的珍貴藥材以及外國進貢的藥物, 從而增長了見識, 這對他日後編撰《本草綱目》有很大幫助。

我國藥物學的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歷代以來有許多的藥物學著作傳世。 由於中藥是以草本類藥物為主, 因此古代的藥物學著作就以“本草”為名, 如漢代的《神龍本草經》, 內中記載有365種藥物;又如南朝名醫陶弘竟撰寫的《本草經集注》, 內中記載有藥物近700種, 比前增加了300餘種。 李時珍富於求實與專研的精神, 在醫療實踐中, 他發現傳世的《本草》都有許多遺漏、謬誤, 而對於行醫治病來說, 正確的鑒別藥物品種類別, 認識藥性,

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 他立志要編寫一本新的《本草》來。

為了把理想變成現實, 李時珍認真閱讀了大量的文獻, 不僅是醫藥專著, “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蔔、星相、樂府諸家”, 無不遍覽, 史稱“閱書八百餘家”, 他由此積累了大量可供參考的資料。 同時, 他還非常重視隨時將從自己的醫療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心得記錄下來。 而更為他所注重的則是野外採集藥物和實地調查。 通過實地考察, 他解決了不少書本上的疑難問題。 如《證類本草》將虎草、白南星說成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而通過實地考察, 李時珍弄明白原來是同物異名。 為了將前人的“只根據紙上藥方進行猜度”的主觀臆斷出現的錯誤糾正過來, 他不辭辛苦勞累, 耐心細緻的對各類草藥一一採集察看,對之認真鑒別,詳加記錄。而為了將植物的藥性弄清楚,他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親口嘗試。

嘉靖四十年(1561年),44歲的李時珍從北方回到故鄉。此後他就開始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後三易其稿,歷時近20年,一直到萬曆六年(1578年)才最後完成。

《本草綱目》的編寫,是以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基礎,結合李時珍通過訪問、野外考察、查閱圖籍得來的新材料。根據新的分類標準,重新進行創作的。全書一共有50卷,190多萬字。全書又將藥物分為16部,62類。收載有1892種藥物,比以前增加了374種,又載入藥方11091個,這比以前醫書多了4倍,與此同時,書中還附有動植物插圖1110幅。

《本草綱目》具有極高的醫學價值。對前人的醫學成果,它既有修正,也有補充,從而使我國的醫藥學水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它還確立了新的按藥物的自然屬性進行分類方法。如將礦物性藥物分為水、火、土、金四部,動物性藥物分為蟲、鱗、介、禽、獸、人六部,植物性藥物分為草、穀、菜、果、木五部,部之下分有不同的類,類之下又細分為不同的種,做到了“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博而不繁,詳而有要”。同時,對藥物性能的說明,也做到了綱目有序、條理清楚。

由於《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是按藥物的自然屬性來進行劃分的,並且記載了許多動植物和礦物,因此它同時也是一本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著作。李時珍以植物的特徵、形態、性能和生長環境等為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耐在《自然系統》一書中提出的分類法,要早了150年。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第一次在南京出版。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流傳到了日本,後來又傳入朝鮮以及歐洲各國,被譯為多種語言,對世界藥物學和植物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耐心細緻的對各類草藥一一採集察看,對之認真鑒別,詳加記錄。而為了將植物的藥性弄清楚,他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親口嘗試。

嘉靖四十年(1561年),44歲的李時珍從北方回到故鄉。此後他就開始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後三易其稿,歷時近20年,一直到萬曆六年(1578年)才最後完成。

《本草綱目》的編寫,是以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基礎,結合李時珍通過訪問、野外考察、查閱圖籍得來的新材料。根據新的分類標準,重新進行創作的。全書一共有50卷,190多萬字。全書又將藥物分為16部,62類。收載有1892種藥物,比以前增加了374種,又載入藥方11091個,這比以前醫書多了4倍,與此同時,書中還附有動植物插圖1110幅。

《本草綱目》具有極高的醫學價值。對前人的醫學成果,它既有修正,也有補充,從而使我國的醫藥學水準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它還確立了新的按藥物的自然屬性進行分類方法。如將礦物性藥物分為水、火、土、金四部,動物性藥物分為蟲、鱗、介、禽、獸、人六部,植物性藥物分為草、穀、菜、果、木五部,部之下分有不同的類,類之下又細分為不同的種,做到了“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博而不繁,詳而有要”。同時,對藥物性能的說明,也做到了綱目有序、條理清楚。

由於《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是按藥物的自然屬性來進行劃分的,並且記載了許多動植物和礦物,因此它同時也是一本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著作。李時珍以植物的特徵、形態、性能和生長環境等為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耐在《自然系統》一書中提出的分類法,要早了150年。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第一次在南京出版。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流傳到了日本,後來又傳入朝鮮以及歐洲各國,被譯為多種語言,對世界藥物學和植物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