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河南這個縣曾飽受黃河氾濫之苦,今靠她打造旅遊勝地

河南西北部, 有一個人口74萬, 面積805平方公里的縣級行政區。 它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 黃河堤壩的起始點, 也是治河文化的薈萃地,

它就是“黃河文化之鄉”——河南省武陟縣。

說武陟, 離不了黃河;談黃河, 不能不說武陟。

眾所周知, 黃河在世界各大河流中的獨特性體現在她的泥沙含量巨大, 導致其在中下游河床不斷抬高, 懸于地上, 成為“害河”。 武陟正是黃河為害的轉捩點。 自武陟以上, 黃河在崇山峻嶺中奔騰數千里, 攜裹著黃土高原的大量富含有機質的泥沙, 一路而下。 然而, 自武陟出山, 河水變得放蕩不羈、肆意橫流, 造成了歷史上黃河在武陟“三年兩決口”的悲慘境況。

據史料記載, 西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 黃河在武陟以下共決口1549次。 特別是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 黃河4次在武陟決口, 淹華北, 逼京畿, 從天津入海。

黃河的決口讓康熙皇帝坐臥不寧:“河漲河落,

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 關乎大清江山”, 也使元代金履祥筆下的“平夷廣衍, 田皆腴美, 俗稱小江南”的武陟不再現, 因此才有了雍正治河堵口修“禦壩”的故事, 與此同時, 武陟與黃河的聯繫更加緊密, 地位也不斷攀升。

雍正登基後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

不惜耗資288萬兩白銀仿北京故宮建造了集宮、廟、衙署三體合一的黃淮諸河龍王廟一一嘉應觀。

嘉應觀, 這是一座只供奉治河功臣, 不供奉神靈的, 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 是中國治黃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是黃河文化的瑰寶, 是治理黃河的博物館, 可以說是早在清朝就設立的“黃委會”。

嘉應觀建成後, 雍正年五年三月黃河水清兩千里, 持續26天, 雍正皇帝為此寫下了數千言的《聖世河清普天同慶諭》, 並親自撰寫《告河神祭文》命欽差大臣赴嘉應觀祭祀河神。 雍正在位13年共4次親撰祭文, 命人前來祭祀。 乾隆皇帝也曾在嘉應觀禦祭河神, 並禦書“瑞應榮光”匾額給嘉應觀。

1942年, 日本侵略者為進一步掠奪我國物資,

強迫武陟人挖渠通航, 定名為引黃人衛渠。 由於遭到激烈反對, 未能如願。 解放後, 由黃委會規劃設計, 改為發展農業生產、興利灌溉的“人民勝利渠”。 該渠於1951年3月破土興建, 1952年4月12日啟閘放水, 揭開了武陟人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序幕。

2013年7月23日, 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的稱號授予武陟縣。 武陟縣之所以能獲得這個稱號, 是因為“武陟最具代表性, 這裡的歷史、地域、民風、民俗、文化基因裡都浸泡著黃河的影子。 ”據統計, 武陟縣20%以上的村名、地名與黃河直接相關。 可以說, 黃河文化濃重的歷史身影已經融入了武陟縣不斷發展的血脈之中。

縱觀武陟興衰變革的千年歷史, 不愧為“河朔望邑”。 橫覽武陟山水人文之客觀條件, 黃河文化產業呼之欲出。

近些年, 武陟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黃河文化名片, 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 以歷史文化古建築嘉應觀為核心, 以波瀾壯闊的黃河風光為主體, 以秀美細膩的濕地景觀為特色, 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內涵, 以鄭州、焦作為依託,開發建設供遊客開展古跡探訪、文化觀光、戶外運動、自然審美、科普采風、飆車越野、休閒度假、田園悠游等活動黃河文化旅遊區。

目前,武陟縣正在圍繞嘉應大觀園、嘉應小鎮等專案建設,全力推進嘉應觀黃河文化旅遊區專案工程。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未來,武陟必將成為全國聞名遐邇的黃河文化旅遊勝地,讓我們一起期待。(河南說河南產品內容部/管鑄)

以鄭州、焦作為依託,開發建設供遊客開展古跡探訪、文化觀光、戶外運動、自然審美、科普采風、飆車越野、休閒度假、田園悠游等活動黃河文化旅遊區。

目前,武陟縣正在圍繞嘉應大觀園、嘉應小鎮等專案建設,全力推進嘉應觀黃河文化旅遊區專案工程。

一部武陟發展史,半部黃河變遷圖。未來,武陟必將成為全國聞名遐邇的黃河文化旅遊勝地,讓我們一起期待。(河南說河南產品內容部/管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