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校師生清明時節追憶首任校長林伯襄

清明雨初歇, 芳菲盡染衣, 穿梭百餘年歷史積澱, 預校門前的身影愈加頎長。 3月31日上午, 雨後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舊址更顯肅穆清新, 我校師生代表及林伯襄先生的家人齊聚于此, 著素裝, 敬花籃, 誦長詩, 共同追憶首任校長林伯襄。

一百零五年前, 這位遠見卓識的愛國教育家立足中原文化沃土, 在河南貢院舊址創建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 開啟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一百年零五年過去了, 河南大學繼續“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 以科學開發民智”。

飲水思源念先師, 莫相忘

“濟濟多士, 風雨一堂, 繼往開來揚輝光……”熟悉的旋律回蕩在預校門前, 我校師生以校歌寄託緬懷與感激。 林伯襄先生銅像前,

一簇簇雛菊在風中舞動, 訴說著河大人對先生的追憶。 師生代表面對先生銅像三鞠躬並默哀, 向這位為河南大學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先賢故人致以崇高敬意。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寶明表示, 林伯襄先生一生獻身教育, 為民族自強不息, 為育人嘔心瀝血, 追求科學與進步。 先生的崇高信仰與愛國情懷早已成為河大精神的一部分, 影響著河大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如今先賢已逝, 河大仍將繼續傳承熔鑄在百年歲月中不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河大精神”, 抓住國家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契機, 致力於建設“國家一流、區域引領、中原風格”的高水準大學。

“憶崢嶸歲月, 篳路藍縷開榛荒;看百年勳業, 十萬棟樑遍四方”, 法學院2016級學生代表深情朗誦長詩《行者無疆》,

“布衣荊杖, 偉哉先生影響千秋;薪火相傳, 莘莘學子師恩難忘……”錚錚誓言響徹天際, 奮進之心在此刻展翅高飛。

林伯襄先生的後輩林宏力、林斌等人到場。 先生的玄孫, 還是三歲的嬰孩, 剛走上臺階就掙開母親的手, 徑直跑到林伯襄先生的銅像面前, 靜靜地望著先生。

枕典席文秉遺志, 路未央

“舉國之變, 惟汝革新, 苦築璀璨中州;遂今, 寒食寒節, 淚顧襄傑;誓立, 志強吾校, 志新吾校”、“明新沐德憶先者, 秉遺志譜新篇, 瀲灩花香久不去”, 彙集十餘所學院的三行詩, 滿載河大學子對先師林伯襄和世紀歲月追思回望, 訴盡衷情。 隨後, 師生代表共同拼鑄“預校新篇”系列之“恢巨集大禮堂”, 華麗典雅的大禮堂再現師生眼前。

冬去春來, 大禮堂見證著河大的榮辱興衰, 伴隨著河大學子成長。

“大禮堂挺拔高俊, 巍峨壯觀, 體現‘大壯’之勢。 其規模之大, 結構之先進, 屬於近代建築上乘之作, 在當時僅廣州中山紀念堂能相媲美”, 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我校土木建築學院張義忠教授對河南大學近代建築進行了講解, “從國子監到貢院, 從學校到大學, 近代建築群作為文化載體, 見證了中國特別是河南省文化教育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

2012年我校八棟蘇式建築列入不可移動文物。 至此, 我校已經擁有國家、省及不可移動三個層次的文物資源。 河南大學近現代建築群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 而且是培育河南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的肥田沃土, 它積澱了河南大學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厚重的價值取向,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園,河大精神在此薪火相傳,並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得以昇華。

回首百年,以林伯襄校長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創辦河南大學,涓滴歸功一塵不染,高風亮節傲然挺立。而今林伯襄精神代代傳承,河南大學依然濟濟多士。新一代河大人承啟先者“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理念,學習先輩們愛國自強的崇高人格和赤子情懷,守得“雙一流”建設之星辰。(張葳蘅 鄒易城/文 鄒易城/圖 )

它積澱了河南大學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厚重的價值取向,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園,河大精神在此薪火相傳,並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得以昇華。

回首百年,以林伯襄校長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創辦河南大學,涓滴歸功一塵不染,高風亮節傲然挺立。而今林伯襄精神代代傳承,河南大學依然濟濟多士。新一代河大人承啟先者“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理念,學習先輩們愛國自強的崇高人格和赤子情懷,守得“雙一流”建設之星辰。(張葳蘅 鄒易城/文 鄒易城/圖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