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名人的家訓都是怎樣的?

《孟子》中有句我們很熟悉的話: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當我們的能力有限的時候

我們可以修身、齊家

如果才能還有富餘便可治國、平天下

但無論是治國還是平天下

都是以修身和齊家為基礎

不論是否選擇兼善天下

都要有獨善其身的能力

無論我們在社會上承擔何種角色

在自己的家裡始終都是一份子

因此從端童蒙、重家教開始

家訓家風的養成就顯得很重要了

影響我們的家訓或許只是一句簡單的話

或許是長輩們常年叮囑不斷的書信

歷史上很多人之所以有濟世之功

都離不開融於心血和根骨的家訓

清朝名臣紀曉嵐

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無論是風流還是風趣, 在家教上紀曉嵐也是頗有心得。 看這家書中的“四戒”、“四宜”, 既有關注學習, 也注重道德修養, 更強調了身體健康。 相對於其他家訓專注一點來說, 是顯得更為全面的, 由此也能看出紀曉嵐的博學多才, 涉獵之廣了。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冶性。

這是諸葛亮在給兒子的家書《誡子書》中寫到的部分內容, 從始至終都是圍繞這一個“靜”字,

靜得下心才能專注的學習, 心浮氣躁只能使學習成為流於表面的形式。

我們在電視上常看諸葛亮無論遇到多危機的情況都能手搖羽扇, 眼中透出睿智的光芒, 我想這不僅是自信、也是靜的力量, 使他有著樂觀面對未知的能力。

晚清重臣曾國藩

家儉則興, 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 永不貧賤。

對於子女, 曾國藩有兩個重要的要求:“儉”和“勤”。 為了遠離奢靡的生活, 他曾阻止家人來京城居住, 家中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 女子“衣、食、粗(工)、細(工)缺一不可”。 府邸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 夫人在家手無餘錢, 親自下廚、紡織。 勤奮、儉樸、求學、務實就是他們的家風。

漢武帝時太史令司馬談

且夫孝, 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

此孝之大者。

作為史官, 撰寫史書是最大的使命, 這也是他們心中對先祖和國家最大的“孝”。 自孔子逝後的四百多年間, 諸侯兼併, 史記斷絕, 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 心有不安。 因此他將這個使命遞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遷。 有人說, 沒有司馬談的這句家訓, 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我想是有道理的。

北宋官員包拯

後世子孫仕宦, 有犯贓濫者, 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後, 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 非吾子孫。

包拯以公廉著稱, 剛直不阿, 執法如山。 這是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的家訓,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 豎於堂屋東壁, 以詔後世。 ”又十四字。 以此可見他對名節的看重, 君子可以失去錢財、可以失去性命,

但自己的名節卻是要至死守護的, 哪怕是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的子孫也是一樣的。

北宋文化家歐陽修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學, 不知道。

然玉之為物, 有不變之常德,

雖不琢以為器, 而猶不害為玉也。

無論是精鐵還是美玉, 都需要鍛造和打磨, 但無論如何, 人都應該像玉一樣, 無論在何種狀態下都有自己堅守不變的東西, 而不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品性。

就像我們現在說的, 做人要有原則, 無論是善還是忠, 或者是信, 都要有所堅守。 而這窮其一生的堅守也絕不是為了傷害或者損害他人, 像玉一樣“無害”, 正所謂君子如玉,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了。

家是社會的細胞

無數的小家庭給社會新鮮的血液

以及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雖然我們常說家訓是為訓誡後人

其實每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前

好像沒有過充足的準備

這個準備不僅僅是物質基礎

更重要的是明白家是什麼

我們要有個怎樣的家

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才是家裡最重要的

只有長輩明白一個家什麼最重要

晚輩也才能明白長輩的智慧和用心

踐行家訓也才有意義

晚輩也才能明白長輩的智慧和用心

踐行家訓也才有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