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獲梁思成誇讚,據傳這座高2.7M的彌勒像龕是樂山大佛的藍本

在《中國建築史》一書中, 梁思成寫道:“四川多處摩崖, 則有雕西方阿彌陀淨土變相, 以樓閣殿宇為背景者, 如夾江縣千佛崖, 大足縣北崖佛灣, 樂山縣龍泓寺千佛崖皆其例也。 ”

大約漢代開始, 夾江就成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孔道, 古道人潮熙攘, 商賈往來不絕, 他們出資請來工匠, 在岩壁上開鑿出一龕龕精妙絕倫的佛像。 如果說中國大地上那些由北向南、精美絕倫的石窟是佛祖走過的步步蓮花, 夾江千佛崖, 無疑是青衣江畔綻放的最迷人的一朵。

夾江風景如畫, 依山傍水, 被稱作"青衣絕佳處"。

被水孕育的夾江邊, 有座著名的千佛岩。

千佛岩鑿于佛教興旺的盛唐時期, 略早於樂山大佛。 與樂山大佛有所不同的是, 千佛岩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 因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藝術形象更加多姿多彩。

盤踞此處的千佛岩山雄水秀, 古跡眾多, 依山而建, 臨江而鑿。 摩崖造像162龕, 大小佛像2400多尊, 故有“千佛岩”之美譽, 景區內還有我國第一個紙類專業博物館。

先來看一張千佛岩的前景圖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 造像排列錯落有致, 少則獨佔一窟, 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 小不及尺, 造型優美, 技藝精湛, 姿態各異, 絢麗多彩, 尤以“淨土度”為佳;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準。

線條豪邁的是唐代遺物, 線條細膩的便是宋代雕塑。 唐人崇尚激情, 宋人尋求細膩, 這在唐詩宋詞中多有體現。 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 大的有三米之高, 林林種種, 千姿百態。

高處的佛像保留完好,還能依稀看見佛像身上的顏料;可矮處的佛像運氣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慘遭損壞,有的不見了頭,有的身子不全,總而言之,慘不忍睹。

最大的為彌勒像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很強。

阿彌陀佛端坐殿中,神態安詳。殿內外聚集著僧眾弟子。頂有飛天伎樂,翩翩起舞,一派歡樂景象。維摩變龕約一米見方,維摩身穿寬袖長衣,頭戴風帽,與文殊相對,空中飛天乘雲而來,旁立眾弟子。

走完兩裡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峽谷,眼前一片寬闊。遠處青衣江奔跑不息地流淌過來,遇一個不小的島子分為兩股水流,而後在峽谷會合。

峽谷旁,有諸葛丞相當年點兵南征的點將台,離點將台不遠有個天仙橋,跨過天仙橋,沿著盤山的石階攀緣,可上觀山亭。順著石階下到半山腰,有一個古老的寺廟,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本來的石基上重建,因此還能看到隋唐作風的柱石。惋惜廟裡的佛像在文革中受到洗劫,不復存在。

千佛岩下,近黃昏後,夕陽無限好

歷史遺留下來的佛像均建于隋、唐時期,歷史題刻琳琅滿目,前後歷時數百年。千佛岩下的青衣江清清河水,泛舟於上,撐杆遠眺,山成了眉,水成了眼。

夾江一帶盛產斑竹,是造紙的好資料。千佛岩景區內,還有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這是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館藏豐富,圖文並茂,生動展示了夾江悠久的造紙歷史。

你對這處地方感興趣嗎?

高處的佛像保留完好,還能依稀看見佛像身上的顏料;可矮處的佛像運氣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慘遭損壞,有的不見了頭,有的身子不全,總而言之,慘不忍睹。

最大的為彌勒像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很強。

阿彌陀佛端坐殿中,神態安詳。殿內外聚集著僧眾弟子。頂有飛天伎樂,翩翩起舞,一派歡樂景象。維摩變龕約一米見方,維摩身穿寬袖長衣,頭戴風帽,與文殊相對,空中飛天乘雲而來,旁立眾弟子。

走完兩裡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峽谷,眼前一片寬闊。遠處青衣江奔跑不息地流淌過來,遇一個不小的島子分為兩股水流,而後在峽谷會合。

峽谷旁,有諸葛丞相當年點兵南征的點將台,離點將台不遠有個天仙橋,跨過天仙橋,沿著盤山的石階攀緣,可上觀山亭。順著石階下到半山腰,有一個古老的寺廟,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本來的石基上重建,因此還能看到隋唐作風的柱石。惋惜廟裡的佛像在文革中受到洗劫,不復存在。

千佛岩下,近黃昏後,夕陽無限好

歷史遺留下來的佛像均建于隋、唐時期,歷史題刻琳琅滿目,前後歷時數百年。千佛岩下的青衣江清清河水,泛舟於上,撐杆遠眺,山成了眉,水成了眼。

夾江一帶盛產斑竹,是造紙的好資料。千佛岩景區內,還有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這是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館藏豐富,圖文並茂,生動展示了夾江悠久的造紙歷史。

你對這處地方感興趣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