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了“蟲王”?

在我國民間, 不論是廣種水稻的江南地區還是遍種高粱、玉米、小麥的中原一帶,都供奉著一位專司害蟲 的神— — —蟲王。 在多數地區流傳的蟲王是劉猛將軍”,然而山西南部和東南地區的百姓, 他們所供奉的蟲王非劉猛將軍,而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勤政愛民的帝王— — —唐太宗李世民 。

這既有“以旱蝗責躬” 的神化傳說及李世民青年時經常出入這裡, 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原因, 也有史實中的李世民確實是一位深受民眾擁戴的君主的緣故, 當然, 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歷史上這一帶是一個多蝗災地區。 人們祭祀他,一方面以此祈求豐年, 同時也表達對這位開明的封建帝王的緬懷之情。

在山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時 ,卻發現這裡的百姓供奉的蟲王我國歷史上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 —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何以成了當地人們供奉的蟲王? 結合正史, 經考證,確實是有一定的原因。

李世民有滅蝗的“神績” 。 在晉南和晉東南的民間都流傳著李世民的滅蝗事蹟。 他們所傳的事情大同小異, 只是時間略有出入。 晉城城區一帶民間是因太宗“貞觀二年三月庚午以旱蝗責躬, 癸酉雨一事。 ” 是因為他“吞蝗”而使蝗蟲沒有氾濫成災。 說的是貞觀二年( 628) 三月庚午, 太宗以旱蝗自責, 默禱, 於是蝗蟲不見了, 癸酉那天又下了一場大雨, 緩解了旱情,解除了民眾的危難, 因而祭祀他。 長子縣一帶則因“貞觀九年, 畿內蝗。 太宗吞食之, 曰: `寧食吾肺腑, 勿饑整吾民' 。 蝗遂滅”而“立廟, 祀以崇功極德。 ”按, 關於“旱蝗責躬, 癸酉雨一事” , 可見于《舊唐書》太宗本紀; 後者“九年”之說,有誤,考之史書當是貞觀二年。

至於“吞蝗”一事,見於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卷八:

貞觀二年,京師旱, 蝗蟲大起。 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 掇數枚而曰: “人以穀為命, 而汝食之, 是害于百姓也。 百姓有過 , 在予一人。 爾其有靈, 但當蝕我心, 無害百姓。 ”將吞之, 左右遽諫曰: “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災朕躬, 何疫之避? ”遂吞之,自是不復為災。

這是一個真實的也很感人的故事。 《資治通鑒》也把它當作信史記了下來,且有吞蝗的確切時間: “貞觀二年四月辛卯。 ”( 《資治通鑒》卷一九二《唐紀》八) 此事說明李世民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 他重視農業生產, 關心農民疾苦, 為了撲滅一次蝗災, 竟然生吞蝗蟲, 這完全可以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楷模。 封建時代的民眾就喜歡這樣的皇帝, 以至於把吞蝗和蝗蟲遂而不見的巧合,當成了唐太宗“蟲王”般的神力 ,而倍加崇祀之。

這件事先經上層社會的神化, 繼而民間立其廟祀, 春秋致祭。 馬鑄式在《蟲王廟新建拜殿山門舞樓看樓碑記》所謂“民以食為天, 使百世無旱蝗,而民生安有不足者乎? 特祀蟲王, 斯民亦可謂善禱也已”, 傳達了歷代民眾的心聲, 也高度肯定了祭祀蟲王之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