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中的科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 又稱科舉、科舉制度, 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 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605年)開始實行, 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前後經歷1300年。 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 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 不管年齡大小, 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 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 童生並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學子。 根據明朝史書記載, 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 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

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科舉

2、秀才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 最初亦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 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 但後來「秀才科」被廢, 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到了宋朝時, 凡經過各地府試者, 無論及第與否, 都可以稱為秀才。

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3、舉人

漢代取士, 無考試之法, 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 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 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 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 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 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 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雅稱則為孝廉。

進士

4、監生

監生, 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 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 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 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 此種蔭生亦稱蔭監。 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 這種監生, 通稱例監, 亦稱捐監。

5、進士

科舉制度中, 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 稱為進士。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唐亦設此科, 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 中試者皆稱進士。 元、明、清時, 進士經殿試後, 及第者皆賜出身, 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 賜進士及第;二、三甲, 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6、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 鄉試第一稱解元, 會試第一稱會元。 殿試第一稱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 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份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 則是屈指可數。

7、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 合稱“三元”。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稱“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 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 共有17人三元及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