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宋哲宗繼位後, 因為年幼, 由高太后主持朝政, 罷除新法, 啟用舊派, 蘇軾也由此得到特殊恩遇, 先後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等重要職位, 拜相指日可待。

然而, 蘇軾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因為新舊之間的党爭已完全變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的政敵自他回京後就開始搜集證據, 意圖再炮製一個“烏台詩案”。

由於高太后的庇護, 蘇軾始終安然無恙, 但他已然心灰意冷, 歸隱田園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 言為心聲, 他無處排解內心的鬱悶, 只好寫進詞裡: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 虛苦勞神。 歎隙中駒, 石中火, 夢中身。

雖抱文章, 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 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 一壺酒, 一溪雲。

在一個夜色清新、纖塵無染、月光皎潔如銀的夜裡, 蘇軾把酒對月, 酒杯斟得滿滿的, 就讓我一醉方休吧, 名利都如浮雲變幻無常, 何必要勞神費力呢?

浮了幾大杯後, 蘇軾大發感慨:人的一生就像快馬馳過縫隙, 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 又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一樣短暫。 這三個比喻精煉無比。

下片是蘇軾的牢騷, 我雖有滿腹才學, 卻在爾虞我詐的官場裡到處樹敵。 既然如此,

那就姑且借現實中的歡樂, 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吧。

從中年時代起, 蘇軾就深受佛老思想的影響, 當外部世界接連遭遇挫折時, 他便轉向對內心世界的探尋, 最後兩句則是這種情緒的體現。

中國古代文人最高的理想莫過於天下大治後棄官歸隱, 所以蘇軾的“幾時歸去”含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但北宋的這團亂麻豈是一個人能理清的?

結尾的“對一張琴, 一壺酒, 一溪雲”是對歸隱後生活的想像, 只要有琴可談, 有酒可飲, 有景可賞, 世間的一切都可拋棄。

詞寫得瀟灑, 但並不意味著他的生活也能如此, 他是矛盾的, 朝堂上烏煙瘴氣, 現在離去合適嗎?最終, 他還是忍受不了官場的傾軋, 自請外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