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怒燒延曆寺、獲第六天魔王稱號:織田信長為何沒能當上幕府將軍?

1868年, 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轟然垮臺。 一百多年後的今日, 當我們追憶往昔, 仍不禁感慨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在日本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那個年代, 有一個比德川家康更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征戰無數, 幾乎統一了亂世, 甚至德川幕府的天下霸權, 也是自他而來。

德川家康

他就是織田信長!

戰國亂世

人類歷史上生產力或者說總體實力與政治地位的不匹配這一矛盾, 都是亂世出現、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的戰國時代也符合這一歷史規律。

與中國漢末大將軍何進死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類似, 日本戰國的開端也是當時幕府將軍足利義教之死, 而其背後的推動力就是日本多方力量對於利益再分配的強烈訴求。

足利義教

通俗地說, 這是個社會各階層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的時代......這是個有野心就有可能的時代!

尾張國:傳說的開始

足利義教死後, 隨著一系列討伐、結盟、對峙, 室町幕府最終成功被野心勃勃的大名們架空, 成為事實上的傀儡。 同樣, 在日本各諸侯國, 以下犯上、謀權篡位的事件也頻頻發生。

在這個秩序崩潰的亂世中的1534年, 織田信長出生在尾張國(今日本愛知縣西部)。

同日本其它地區一樣, 織田氏在尾張的統治地位也是由架空主家斯波氏而漸漸得來的。

尾張國在日本的位置

織田信長少年時期荒誕不羈, 素有“尾張的大笨蛋”之稱。 信長父親織田信秀死後, 許多家臣更是明目張膽地擁護信長的弟弟信行,

進行了兩次造反。 第一次造反失敗後, 因兩人生母維護之故, 信長寬恕了信行。

1557年, 信長殺掉了弟弟, 鋒芒畢露, 深為織田家族其他氏脈所忌憚, 遭到了無數此攻擊。 多年同室操戈之後, 織田信長終於誅殺了所有同族競爭者和背叛者, 並推翻了主家斯波氏, 徹底掌控了尾張。

這一年, 織田信長只有25歲, 他的目光, 卻已投向了整個日本。 這一年, 日本戰亂依舊, 沒有人知道一頭可怕的猛獸已經在貪婪地注視著天下霸權。

織田信長根據地, 尾張國的清洲城

桶狹間之戰:一戰成名

1560年, 東海道最強大的家族今川家首領今川義元率兵兩萬余強勢來襲, 欲一氣滅掉尾張、奪取上京。 而在當時, 織田信長手下只有幾千士兵。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織田家的霸業也就到此為止了。 可是, 就在桶狹間, 織田信長率四千餘人冒雨突襲今川家主力成功, 拿下了今川義元的人頭。

今川義元

日本戰國時代許多重要事件都缺乏詳細史料記載——我們難以窺見桶狹間戰役的真實細節,只知道信長應該是占了天時(大雨),但這並不影響筆者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場傳奇般的勝利。而那一年,織田信長也不過26歲。

此役過後,再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信長吞併他垂涎已久的美濃(尾張北邊)。1567年,織田信長正式成為兩國大名。此時,他開始使用著名的“天下布武”印,並真正將征伐的刀槍,指向整個日本。

桶狹間之戰

擁主上洛,攫取霸權

用聯姻等手段成功獲得一批強大盟友後,1568年9月,織田信長以“天下布武”之大義宣佈擁護足利義昭為室町第十五代將軍並強勢上洛(進京)。

足利義昭登上寶座之後,信長繼續征戰四方。不甘心做傀儡的足利義昭於1570年趁信長攻打越前失敗,發佈了打倒信長的命令,群雄紛紛響應。

1570年的戰國,粉色部分為織田勢力

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等大名,甚至比睿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共同組成了“信長包圍圈”。

鏖戰群雄,如有神助

第一次包圍雙方實力懸殊,信長苦戰不敵之後奏請天皇請求赦令。見信長有和解之意,聯軍諸勢力為平衡格局,大多與信長停戰。

然而,就在大家以為這一次戰爭可以停止的時候,織田信長卻因為僧兵的頑固不退而憤怒地燒了比睿山延曆寺,織田信長得到了第六天魔王的稱號,成為佛敵。包圍戰重新開始。

這一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開始發力,率兵三萬攻打織田信長方,連戰連捷,尤其在三方原將德川家康這個織田信長的幼年好友兼最忠誠盟友打的灰頭土臉。

武田信玄

織田信長走投無路之時,武田信玄卻突然病死(一說遭暗殺)。甲斐軍隨即撤退,包圍崩壞,信長得意之下大殺四方,最終擊敗並流放了足利義昭。

此後的織田信長,風光一時無兩,隱隱有號令日本之意。

但樹大招風。1576年,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背叛信長,石山本願寺也再次舉兵,日本其他大名也蠢蠢欲動。之後依然因為佛教,信長原本的盟友、戰國軍神“越後之龍”上衫謙信也與與信長敵對。以上衫謙信為盟主的反信長聯軍成立,再一次將信長包圍。

天命再次眷顧了織田信長。就在聯軍所向披靡之時,上衫謙信和當年的武田信玄一樣,突然病故。

上杉謙信

群龍無首的聯軍自然不敵織田信長。此後,再也沒有能夠撼動信長勢力的強者,王圖霸業盡在眼前。

本能寺之變,好運到頭

就在整個日本都匍匐于織田信長腳下時,天命卻拋棄了織田信長。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信長因頭號家臣明智光秀反叛而死,他傳奇的一生在本能寺大火中戛然而止。

如前所述,日本戰國時期史料不詳,筆者出於謹慎也無法具體描述這一事件。本能寺之變可以確定的只有:明智光秀反叛並攻擊織田信長駐地本能寺、本能寺著火、織田信長死亡、豐臣秀吉率軍回歸擊敗明智光秀。

本能寺之變

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眾說紛紜。較為廣泛接受的說法是怨恨說,即明智光秀因多次被織田信長侮辱並且母親間接被織田信長害死而心懷怨恨。但是這一說嚴重缺乏證據(很多情節出自野史或者小說)。

怨恨說之外的其它說法也難以成立,但這些傳奇故事的說法為本能寺之變罩上了一層神秘之光。更因為重塑日本政治格局的重要意義,本能寺之變成為了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叛變。

明智光秀

本能寺之變使得本可以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意外身死,留下遺憾的同時,更是德川幕府得以建立的前提。豐臣秀吉這位原織田家二號家臣擊敗頭號家臣明智光秀之後,日本的權力寶座就在德川家康眼前。

他隨後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掌控者。再往後,豐臣秀吉死了,德川家康掃蕩了他留下來的勢力,這個織田信長的長期“盟友”終於成為了幕府將軍,開創了德川幕府。

豐臣秀吉

一生征戰,都付黃土

客觀來講,織田信長的輝煌有運氣成分,比如關鍵時刻對手的突然病逝,但是織田信長的軍事能力也是世所公認,這在包括桶狹間會戰的多次戰役中均有體現。

但織田信長最著名的還是他的敵佛和暴虐。

關於敵佛這一點,許多不太瞭解的人認為這就是因為他性格暴虐。但事實上,僧兵勢力首先進攻織田信長,並且在織田信長請求和解後拒絕退兵,織田信長才怒而燒寺,有了第六天魔王的惡名。

之後僧兵繼續與織田信長為敵,後者的多名盟友也是因此——或者以此為藉口——與其敵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僧兵就是對織田信長不依不饒呢?

關鍵還是“天下布武”,這個詞一直都有多種解釋,筆者認為,織田信長推行“天下布武”的真正目的在於提高武家地位,相應的降低公家和寺家的地位。

織田信長

因此,寺廟僧兵與織田信長一開始就有利益衝突。僧兵的一直強硬和織田信長在請和未果之後的暴行也就可以解釋了。不知是命運還是偶然,織田信長終究還是死在了寺廟中。

織田信長性格上的暴虐,已在無數史料中都有記載,可信性很高。以一說為例,織田信長在殺死其妹夫之後用其頭骨飲酒,甚至還有說法是強迫其妹一起喝。凡此種種,足見其殘暴。

不過,殘暴也好,敵佛也好,霸業也罷,織田信長所有的傳奇都隨著本能寺的大火灰飛煙滅。

今川義元

日本戰國時代許多重要事件都缺乏詳細史料記載——我們難以窺見桶狹間戰役的真實細節,只知道信長應該是占了天時(大雨),但這並不影響筆者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場傳奇般的勝利。而那一年,織田信長也不過26歲。

此役過後,再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信長吞併他垂涎已久的美濃(尾張北邊)。1567年,織田信長正式成為兩國大名。此時,他開始使用著名的“天下布武”印,並真正將征伐的刀槍,指向整個日本。

桶狹間之戰

擁主上洛,攫取霸權

用聯姻等手段成功獲得一批強大盟友後,1568年9月,織田信長以“天下布武”之大義宣佈擁護足利義昭為室町第十五代將軍並強勢上洛(進京)。

足利義昭登上寶座之後,信長繼續征戰四方。不甘心做傀儡的足利義昭於1570年趁信長攻打越前失敗,發佈了打倒信長的命令,群雄紛紛響應。

1570年的戰國,粉色部分為織田勢力

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等大名,甚至比睿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共同組成了“信長包圍圈”。

鏖戰群雄,如有神助

第一次包圍雙方實力懸殊,信長苦戰不敵之後奏請天皇請求赦令。見信長有和解之意,聯軍諸勢力為平衡格局,大多與信長停戰。

然而,就在大家以為這一次戰爭可以停止的時候,織田信長卻因為僧兵的頑固不退而憤怒地燒了比睿山延曆寺,織田信長得到了第六天魔王的稱號,成為佛敵。包圍戰重新開始。

這一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開始發力,率兵三萬攻打織田信長方,連戰連捷,尤其在三方原將德川家康這個織田信長的幼年好友兼最忠誠盟友打的灰頭土臉。

武田信玄

織田信長走投無路之時,武田信玄卻突然病死(一說遭暗殺)。甲斐軍隨即撤退,包圍崩壞,信長得意之下大殺四方,最終擊敗並流放了足利義昭。

此後的織田信長,風光一時無兩,隱隱有號令日本之意。

但樹大招風。1576年,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背叛信長,石山本願寺也再次舉兵,日本其他大名也蠢蠢欲動。之後依然因為佛教,信長原本的盟友、戰國軍神“越後之龍”上衫謙信也與與信長敵對。以上衫謙信為盟主的反信長聯軍成立,再一次將信長包圍。

天命再次眷顧了織田信長。就在聯軍所向披靡之時,上衫謙信和當年的武田信玄一樣,突然病故。

上杉謙信

群龍無首的聯軍自然不敵織田信長。此後,再也沒有能夠撼動信長勢力的強者,王圖霸業盡在眼前。

本能寺之變,好運到頭

就在整個日本都匍匐于織田信長腳下時,天命卻拋棄了織田信長。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信長因頭號家臣明智光秀反叛而死,他傳奇的一生在本能寺大火中戛然而止。

如前所述,日本戰國時期史料不詳,筆者出於謹慎也無法具體描述這一事件。本能寺之變可以確定的只有:明智光秀反叛並攻擊織田信長駐地本能寺、本能寺著火、織田信長死亡、豐臣秀吉率軍回歸擊敗明智光秀。

本能寺之變

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眾說紛紜。較為廣泛接受的說法是怨恨說,即明智光秀因多次被織田信長侮辱並且母親間接被織田信長害死而心懷怨恨。但是這一說嚴重缺乏證據(很多情節出自野史或者小說)。

怨恨說之外的其它說法也難以成立,但這些傳奇故事的說法為本能寺之變罩上了一層神秘之光。更因為重塑日本政治格局的重要意義,本能寺之變成為了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叛變。

明智光秀

本能寺之變使得本可以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意外身死,留下遺憾的同時,更是德川幕府得以建立的前提。豐臣秀吉這位原織田家二號家臣擊敗頭號家臣明智光秀之後,日本的權力寶座就在德川家康眼前。

他隨後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掌控者。再往後,豐臣秀吉死了,德川家康掃蕩了他留下來的勢力,這個織田信長的長期“盟友”終於成為了幕府將軍,開創了德川幕府。

豐臣秀吉

一生征戰,都付黃土

客觀來講,織田信長的輝煌有運氣成分,比如關鍵時刻對手的突然病逝,但是織田信長的軍事能力也是世所公認,這在包括桶狹間會戰的多次戰役中均有體現。

但織田信長最著名的還是他的敵佛和暴虐。

關於敵佛這一點,許多不太瞭解的人認為這就是因為他性格暴虐。但事實上,僧兵勢力首先進攻織田信長,並且在織田信長請求和解後拒絕退兵,織田信長才怒而燒寺,有了第六天魔王的惡名。

之後僧兵繼續與織田信長為敵,後者的多名盟友也是因此——或者以此為藉口——與其敵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僧兵就是對織田信長不依不饒呢?

關鍵還是“天下布武”,這個詞一直都有多種解釋,筆者認為,織田信長推行“天下布武”的真正目的在於提高武家地位,相應的降低公家和寺家的地位。

織田信長

因此,寺廟僧兵與織田信長一開始就有利益衝突。僧兵的一直強硬和織田信長在請和未果之後的暴行也就可以解釋了。不知是命運還是偶然,織田信長終究還是死在了寺廟中。

織田信長性格上的暴虐,已在無數史料中都有記載,可信性很高。以一說為例,織田信長在殺死其妹夫之後用其頭骨飲酒,甚至還有說法是強迫其妹一起喝。凡此種種,足見其殘暴。

不過,殘暴也好,敵佛也好,霸業也罷,織田信長所有的傳奇都隨著本能寺的大火灰飛煙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