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西征噶爾丹祭掃賀蘭山,稱讚寧夏是“塞上江南”

“怒髮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這首出自南宋詩人岳飛的《滿江紅》時刻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 賀蘭山也因此成為一種愛國的象徵。 康熙西征噶爾丹曾經祭祀賀蘭山, 想用嶽飛之精神鼓舞土氣, 一舉殲滅噶爾丹。 而記述他在停留的短短十八天, 米麵、葡萄以及眾多“土物”和“吃食亦賤”, 則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寧夏300年前的風情畫卷。

康熙

康熙三征噶爾丹是指清軍三次征伐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歷史事件。 噶爾丹(1644年—1697年)是17世紀厄魯特蒙古(衛拉特)準噶爾部首領, 在得準噶爾統治權後, 開始向外擴張, 割據西北, 統治蒙古諸部, 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 康熙初次親征為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再征破敵為1696年昭莫多(今蒙古國肯特山南)之戰, 噶爾丹主力軍被清軍擊潰;三征決勝為1697年, 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 噶爾丹走投無路,

服毒自殺。 清軍的這三次作戰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

在經過前兩次決定性征戰之後, 噶爾丹損失慘重, 潰不成軍, 甚至連後方大本營都已丟失。 康熙沒有讓清軍去追擊窮途末路的噶爾丹, 而是給他留出一線生機, 讓他入朝來降, 並許以豐厚的條件招撫他。 但噶爾丹並沒有這樣做, 讓康熙更加覺得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不可一日姑留”, 也便有了剿滅噶爾丹的第三次親征。

據《清實錄》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 康熙親率大隊人馬出德勝門, 沿昌平、宣化府、大同、懷仁、榆林、花馬池進入寧夏。 他的指揮中樞在寧夏, 他要前往寧夏督師作戰, 因為寧夏距噶爾丹所在的薩克薩特庫裡克較近, 從寧夏出兵,

可一路速剿噶爾丹。

三月二十日, 康熙進入寧夏地界, 駐蹕花馬池。 隨後, 康熙進入興武營, 當看到當地野鬼、野雞較多, 成群結隊, 但來了興致, 進行了一次短暫的狩獵活動。 他在寫給宮內的信件中說:“滿圍都是兔子, 朕射三百十一支。 二十三日到清水營……朕射一百有零。 ”可見, 當年康熙邊行邊獵, 寧夏黃河以東地區的生態環境, 還是讓他非常盡興的。

至清水營、過橫城, 康熙沿明長城邊牆內側西行, 於三月二十六日抵達寧夏府城。 在這裡, 康熙首先清查了前兩次在征伐噶爾丹戰爭中陣亡的寧夏官兵, 在發給他們撫恤金的同時, 讓寧夏官員前往祭奠。

嶽飛

“怒髮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駕長車, 踏破賀蘭山缺……待從頭, 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賀蘭山, 西部名山, 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 北起巴彥敖包, 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 南北長220公里, 東西寬20~40公里。 山勢雄偉, 若群馬奔騰。 因為岳飛《滿江紅》與這裡有並千絲萬縷之聯繫, 在祭奠了陣亡軍士後, 康熙還祭掃了賀蘭山。
這也是他出巡活動的內容之一。 祭祀賀蘭山, 史書中雖未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場景描寫, 但不能難看出, 康熙是想用嶽飛之精神鼓舞土氣, 一舉殲滅噶爾丹。

賀蘭山

隨後的三月二十九日, 康熙在寧夏府城北門檢閱了寧夏駐軍, 當他看到了這民風淳樸, 人們還有尚武之習俗,便對陪同的官員說:“朕往者未嘗臨邊,不獲目睹邊地之苦。今巡行至此,視沿邊地方土瘠民苦,但兵丁精銳。”他要求官員要忠於職守,儘量不要擾民。他還說寧夏“風景雖不如南方,比朕一路走過的地方,有天壤之分。諸物皆有,吃食亦賤。西近賀蘭,東臨黃河,城周都中稻田。自古為九邊,朕已到七邊。所過之邊地,唯寧夏可以說得。”他的這段話除了說明寧夏軍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還說明了寧夏氣候之特點以及物產之富有,用我們今天的概括起來說也許就是“塞上江南”與“天下黃河富寧夏”。

1967年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飲藥自殺。十四日,康熙離開寧夏。他說:“朕欲掃蕩寇氣,以安黎庶,特幸寧夏,歷經軍務,駐蹕十有餘日。囊者南巡,凡所巡幸之處,未有駐蹕至三日者。且邊地磽貧,民生艱苦,朕甚憫之。朕扈從人多,恐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擾。”這段話翻譯成我們現代漢語即是,過去,我巡幸還在一個地方待沒超過三天,這次為了打仗跑到你們這兒待了這麼久。你們這個地方窮,身邊有這麼多的隨從,實在是不忍心打擾了。

噶爾丹

今天,通過康熙當年寫給宮中的書信,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對寧夏的土特產很是看重,“所得土物數件,恭進皇太后,又賜嬪妃們數件”。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土物”為何物,但在他回京後,想到在寧夏的日子,派人前來再來寧夏搜羅一些“土物”時,我們卻看到了寧夏的另幾樣特產,“尋得食物米麵等物,面比上(康熙)用面還強,葡萄甚好。”寧夏的大米聞名全國,在這裡雖未被專門強調,但卻說寧夏的面要比皇帝吃的面還要,而且專門讚揚了寧夏的葡萄。

雖說,西征噶爾丹時,康熙只在寧夏停留了短短的十八天,但通過這些隻言片語,我們依然能看到當年寧夏之風貌。尤其是寧夏的葡萄,通過康熙西征的記述,我們看到在三百多年前它就已出名,而這對於今天我們研究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不管到了何時,面對何種背景,賀蘭山都會給我們每一個人壯懷激烈的愛國心。

寧夏平原

本文參考薛正昌《康熙寧夏親征噶爾丹》、文匯讀書週報《康熙第三次西征時寫給宮內太監的17封信》

人們還有尚武之習俗,便對陪同的官員說:“朕往者未嘗臨邊,不獲目睹邊地之苦。今巡行至此,視沿邊地方土瘠民苦,但兵丁精銳。”他要求官員要忠於職守,儘量不要擾民。他還說寧夏“風景雖不如南方,比朕一路走過的地方,有天壤之分。諸物皆有,吃食亦賤。西近賀蘭,東臨黃河,城周都中稻田。自古為九邊,朕已到七邊。所過之邊地,唯寧夏可以說得。”他的這段話除了說明寧夏軍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還說明了寧夏氣候之特點以及物產之富有,用我們今天的概括起來說也許就是“塞上江南”與“天下黃河富寧夏”。

1967年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飲藥自殺。十四日,康熙離開寧夏。他說:“朕欲掃蕩寇氣,以安黎庶,特幸寧夏,歷經軍務,駐蹕十有餘日。囊者南巡,凡所巡幸之處,未有駐蹕至三日者。且邊地磽貧,民生艱苦,朕甚憫之。朕扈從人多,恐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擾。”這段話翻譯成我們現代漢語即是,過去,我巡幸還在一個地方待沒超過三天,這次為了打仗跑到你們這兒待了這麼久。你們這個地方窮,身邊有這麼多的隨從,實在是不忍心打擾了。

噶爾丹

今天,通過康熙當年寫給宮中的書信,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對寧夏的土特產很是看重,“所得土物數件,恭進皇太后,又賜嬪妃們數件”。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土物”為何物,但在他回京後,想到在寧夏的日子,派人前來再來寧夏搜羅一些“土物”時,我們卻看到了寧夏的另幾樣特產,“尋得食物米麵等物,面比上(康熙)用面還強,葡萄甚好。”寧夏的大米聞名全國,在這裡雖未被專門強調,但卻說寧夏的面要比皇帝吃的面還要,而且專門讚揚了寧夏的葡萄。

雖說,西征噶爾丹時,康熙只在寧夏停留了短短的十八天,但通過這些隻言片語,我們依然能看到當年寧夏之風貌。尤其是寧夏的葡萄,通過康熙西征的記述,我們看到在三百多年前它就已出名,而這對於今天我們研究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不管到了何時,面對何種背景,賀蘭山都會給我們每一個人壯懷激烈的愛國心。

寧夏平原

本文參考薛正昌《康熙寧夏親征噶爾丹》、文匯讀書週報《康熙第三次西征時寫給宮內太監的17封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