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李想三種“出行場景”論丨車和家首款車解決出行最後十公里

到2022年, 車和家銷量預計會達到100萬輛, 其中有60萬輛是智能輕電SEV, 40萬輛是增程電動SUV和後續車型。 SEV的60萬輛, 基本都是用於出行的, 後續產品將覆蓋專車、快車的產品線。

文丨智庫君

“現在汽車智慧化程度幾乎為零, 沒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體驗更好的產品, 其實完全可以有的, 但沒有企業做, 那麼車和家就會去做。 車和家未來提供的出行產品在基礎設計和品質上會比SMART更好、配置更高, 價格卻便宜得多。 ”9月19日, 在車和家北京技術研發中心, 車和家創始人及CEO李想在接受智庫君獨家採訪時, 著重強調了車和家的第一款產品將于明年上市。

作為汽車行業典型的80後創客, 李想曾創辦過目前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垂直網站——汽車之家。 但在2015年6月, 李想卸下這一光環, 辭去汽車之家總裁一職, 並于同年7月創辦車和家, 旨在通過造車提供智慧新能源出行解決方案。

“車和家會一年推出一款新車。 未來一段時間內, 車和家只做這三個場景的產品, 每個場景只有一款車, 爭取把車做到極致。 明年上市的新車將解決0到30公里半徑、100公里里程的短途出行需求, 解決大家出行上, 最後十公里的問題。 ”李想反復強調, 車和家的核心是滿足用戶需求。

車和家主要圍繞三種出行場景來設計產品, 一是0到500公里的家用使用場景, 產品是7座增程電動SUV, 可以跑800公里;二是0到100公里的出行路線, 即目前快車、專車的場景, 車和家未來會給快車、專車的服務商和司機提供一款更好的電動車產品, 從而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好, 並讓司機每個月至少多賺3000到5000元;三是0到30公里半徑的短途使用場景, 如目前的共用汽車。 這類產品,

需要續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 也不需要充電樁, 運營採用換電模式就可以實現。

實際上, 車和家是新勢力造車中, 為數不多在出行領域如此堅定的企業。 “針對0到30公里的出行場景, 我們將自己搭建平臺、提供產品以及構建整個出行體系。 車輛和運營的資產也儘量自己做, 如果我們做不了, 就和當地發展較好的企業合作。 ”李想強調。

關於未來, 李想非常自信, “車和家成功的幾率是百分之百。 未來車和家的目標肯定是第一, 這個第一是全方位的第一, 其中包括銷量的第一、服務的第一、利潤的第一。 ”

“新產品明年上市會有大規模交付”

智庫君:目前車和家進展情況如何, 你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李想:系統地講, 按照我們的思路, 主要思考三個方面:第一個是產品, 因為產品基本上決定車和家的生死。 造一輛車, 從最開始立項到最後能夠投產, 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時間, 算上工廠, 每輛車都是十億級的投入, 做錯了就沒有回來的機會了;第二個是商業效率, 商業效率會決定新創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目前行業整體的商業效率比較低, 這也是除了產品以外, 我們又一個重要的機會;第三個是面向未來的出行, 該如何構建服務體系, 這將決定車和家的未來。

智庫君:您說的商業效率指的是什麼呢?

李想:具體是向使用者交付、服務、銷售所產生的效率, 如現在4S店賣出一輛車, 產生的成本大概是整車20到30多個點, 這是較為低效率的商業體系。 其實, 對於汽車銷售, 十幾年前就採用建立4S店的模式, 當時情況好些的店一年就可以回本, 但現在開4S店, 可能永久無法回本。

智庫君:車和家的產品什麼時候能上市?

李想:首款產品上市應該是在明年上半年, 我們上市時就會有一個大規模交付, 工廠投產以及SOP會比其他企業早得多, 並且體驗店和銷售服務體系也會批量建立起來。確切的說,車和家的發佈會不是讓你定車的發佈會,而是讓你可以直接提車的發佈會。

智庫君: 目前生產資質申請情況如何?

李想:車和家並不像其他很多企業,用不向客戶銷售的車去申請資質,我們還是把真正銷售的實際產品拿去申請資質,所以我們可能錯過了第一波申請資質的時間。但我們會趕上第二波,具體時間應該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到時資質標準會相應提升,但這對車和家來說不是障礙而是好事。

智庫君:生產資質標準的提升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或者說可以從哪些方面展現車和家的實力?

李想:主要是續航里程的增加以及輕量化的要求,基本上比原來的要求提升大概兩到三個檔次。

“主要圍繞三種出行場景來設計產品”

智庫君:未來車和家的產品會如何定位?

李想:車和家主要圍繞三種出行場景來設計產品,一是0到500公里的家用使用場景,產品是7座增程電動SUV,可以跑800公里;二是0到100公里的出行路線,即目前快車、專車的場景,車和家未來會給快車、專車的服務商和司機提供一款更好的電動車產品,從而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好,並讓司機每個月至少多賺3000到5000元;三是0到30公里半徑的短途使用場景,如目前的共用汽車。這類產品,需要續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也不需要充電樁,運營採用換電模式就可以實現。以上是我們打造產品的思路。

智庫君:上述產品投產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

李想:未來基本上會一年推出一款新車。未來一段時間內,車和家只做這三個場景的產品,每個場景只有一款車,爭取把車做到極致。明年上市的新車將解決0到30公里半徑、100公里里程的短途出行需求,解決大家出行上,最後十公里的問題。

智庫君:9月初,車和家與華晨汽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的合作,為什麼會選擇華晨,未來會進行哪些方面的合作?

李想:車和家與華晨在整個新能源產品規劃以及未來車型發展方向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兩家企業會在聯合採購、聯合生產方面展開合作,但不是代工。車和家已有兩個工廠,占地1500畝地,一個20萬產能工廠,一個10萬產能工廠,分別是生產智慧輕電SEV和SUV產品。

智庫君:車和家造車理念是什麼?

李想:車和家的理念是自己的產品直接在自己的工廠生產,從而保證產品的工藝、品質以及供應鏈的管理都做到最佳的狀態。多餘的產能希望對外輸出,並通過多種合作的方式一起來實現,目前是與華晨進行合作。未來車和家除了賣車以外,更看重的是出行,目前來看,從汽車產品最開始的生產、定制到落地,其中可以合作的空間非常大。

“車和家自己做出行產品”

9月19日,李想在車和家北京技術研發中心接受智庫君獨家專訪

智庫君:車和家會不會自己做出行產品?

李想:主要是看實際用戶和市場需求。比如說面對一個家庭的消費升級,目前的產品不盡人意,因為現在汽車智慧化程度幾乎為零,沒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體驗更好的產品。其實完全可以有的,但沒有企業做,那麼車和家就會去做。車和家未來提供的出行產品在基礎設計和品質上會比SMART更好、配置更高,價格卻便宜得多。

另外在0到30公里的出行場景,主要由我們自己來做,包括搭建平臺、提供產品以及構建整個出行體系。車輛和運營的資產也儘量自己做,如果我們做不了,就和當地發展較好的企業合作。

智庫君:車和家這種出行模式為什麼先選擇在巴黎試用?

李想:之所先在巴黎試點,主要是我們與當地政府有過溝通,並且政府鼓勵電動車做租賃。我們的車按年費來向政府付停車費,價格非常便宜,並且在巴黎市區範圍內,可以任意點還車。中國市場目前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並且我們產品是換電的,不需要在固定停車位元建設充電樁,車輛也不需要進入換電站,我們的運營車就可以為車輛進行換電。事實上,在依賴固定充電站的固定點還車與任意點還車兩種模式下,使用者的使用率是完全不一樣的。按照我們模式,政府的資源投入會降低,並且政府只管向我們提供包年的車位並按年收取停車費,其他什麼事都不用管。

智庫君:車和家的SEV採用換電模式,對於未來SUV車型,是否也會採用這種模式?

李想:針對出行服務,換電模式肯定是最好的,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並不是真正的為出行而打造的產品。未來車和家所有的產品均會具備三個特點,一是智慧化程度,二是產品品質,三是充電的便利性。車和家的7座SUV,採用的是增程方案,車上會有發電機供電。另外,專車是做高速快充,SEV做換電。

智庫君:您覺得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有多大?

“競爭導致現在的汽車產品都是零智慧”

智庫君:您如何看待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

李想:其實車和家並不看產品競爭的問題,因為產品競爭導致現在所有汽車,幾乎都是零智慧。我覺得我們所有的產品,不去考慮我們怎麼樣,也不要考慮競爭怎麼樣,因為競爭不一定是對的。比如蘋果時代,當時如果各家企業都比拼誰推出的機型多,那就永遠不會有iPhone。因此,我們還是全心全意的去瞭解使用者需要什麼。

智庫君:您曾經說過,車和家的商業模式,可能和特斯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現在很多的新創企業都想做中國版的特斯拉,那麼車和家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李想:車和家也會採用類似特斯拉的直營模式,但在價值觀上仍然會有巨大的不同。車和家考慮的是從每個人出行的場景出發,而特斯拉現有的車型,解決不了50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

未來車和家的目標肯定是第一,這個第一是全方位的第一,其中包括銷量的第一、服務的第一、利潤的第一。

智庫君:您怎樣看待新創企業的融資問題?

李想:融資肯定是要面對的問題,但對我們而言,融資壓力並不大,因為過去我確實幫助過這些投資者賺過大錢。目前來看,車和家大概還需要資金30到40億元。

智庫君:您覺得創辦一個新創企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必要條件才能成功?

李想: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能把互聯網、科技人才與汽車人才,完全融合在一起。具體來看,誰能擁有更多尖端的技術如自動駕駛、整車電子控制、整車自動化,以及軟體人才,誰的機會就會更大;第二是產品能力,汽車永遠是用產品來說話的,概念再好產品有問題也沒有用;第三是上述兩個條件都具備了,接下來看誰能有一個更高的管理效率。

“車和家成功幾率百分之百”

智庫君:未來車和家銷量會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李想:大致目標是到2022年,車和家銷量會達到100萬輛,其中有60萬輛是SEV,40萬輛是增程電動SUV和後續車型。SEV的60萬輛,基本都是用於出行的,後續產品將覆蓋專車、快車的產品線。

智庫君:如果讓您判斷車和家的成功幾率,您覺得會是多少?

李想:百分之百。這不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麼?從我第二次創業之後,已經做了足夠多的分析,主要分析在這個領域有沒有贏的可能性。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新創企業的成本控制不如特斯拉,那麼它怎麼能夠成功呢?其實在傳統企業裡,已經有很詳細的電動車規劃,並且很多人在傳統企業工作的時候,認為傳統企業實力很強、品牌很強,但實際上,其實有價值並推動電動車發展的還是新創企業。

智庫君:您認為傳統企業會革自己的命麼,特斯拉明年能否盈利?

李想:我覺得應該把汽車分成三類,即傳統汽車、電動車和智能電動車。用戶真正買的是智慧車,只不過電驅動是智能化的必要條件,如同觸屏是智慧手機的必須。明年特斯拉百分之百會盈利,因為根據汽車行業最簡單的規模效益,年銷量超過15萬輛就能賺錢。

智庫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未來傳統車企與新創企業誰會更具優勢?

李想:在新能源方面二者差距不大。相較于傳統車企,新創企業的不足是資金、規模,其中資金問題更有意思,因為傳統汽車企業的利潤並不高,轉型會更加困難,而一個企業的利潤率,本身是這個企業能否轉型的必要的條件。

並且體驗店和銷售服務體系也會批量建立起來。確切的說,車和家的發佈會不是讓你定車的發佈會,而是讓你可以直接提車的發佈會。

智庫君: 目前生產資質申請情況如何?

李想:車和家並不像其他很多企業,用不向客戶銷售的車去申請資質,我們還是把真正銷售的實際產品拿去申請資質,所以我們可能錯過了第一波申請資質的時間。但我們會趕上第二波,具體時間應該是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到時資質標準會相應提升,但這對車和家來說不是障礙而是好事。

智庫君:生產資質標準的提升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或者說可以從哪些方面展現車和家的實力?

李想:主要是續航里程的增加以及輕量化的要求,基本上比原來的要求提升大概兩到三個檔次。

“主要圍繞三種出行場景來設計產品”

智庫君:未來車和家的產品會如何定位?

李想:車和家主要圍繞三種出行場景來設計產品,一是0到500公里的家用使用場景,產品是7座增程電動SUV,可以跑800公里;二是0到100公里的出行路線,即目前快車、專車的場景,車和家未來會給快車、專車的服務商和司機提供一款更好的電動車產品,從而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好,並讓司機每個月至少多賺3000到5000元;三是0到30公里半徑的短途使用場景,如目前的共用汽車。這類產品,需要續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也不需要充電樁,運營採用換電模式就可以實現。以上是我們打造產品的思路。

智庫君:上述產品投產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

李想:未來基本上會一年推出一款新車。未來一段時間內,車和家只做這三個場景的產品,每個場景只有一款車,爭取把車做到極致。明年上市的新車將解決0到30公里半徑、100公里里程的短途出行需求,解決大家出行上,最後十公里的問題。

智庫君:9月初,車和家與華晨汽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的合作,為什麼會選擇華晨,未來會進行哪些方面的合作?

李想:車和家與華晨在整個新能源產品規劃以及未來車型發展方向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兩家企業會在聯合採購、聯合生產方面展開合作,但不是代工。車和家已有兩個工廠,占地1500畝地,一個20萬產能工廠,一個10萬產能工廠,分別是生產智慧輕電SEV和SUV產品。

智庫君:車和家造車理念是什麼?

李想:車和家的理念是自己的產品直接在自己的工廠生產,從而保證產品的工藝、品質以及供應鏈的管理都做到最佳的狀態。多餘的產能希望對外輸出,並通過多種合作的方式一起來實現,目前是與華晨進行合作。未來車和家除了賣車以外,更看重的是出行,目前來看,從汽車產品最開始的生產、定制到落地,其中可以合作的空間非常大。

“車和家自己做出行產品”

9月19日,李想在車和家北京技術研發中心接受智庫君獨家專訪

智庫君:車和家會不會自己做出行產品?

李想:主要是看實際用戶和市場需求。比如說面對一個家庭的消費升級,目前的產品不盡人意,因為現在汽車智慧化程度幾乎為零,沒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體驗更好的產品。其實完全可以有的,但沒有企業做,那麼車和家就會去做。車和家未來提供的出行產品在基礎設計和品質上會比SMART更好、配置更高,價格卻便宜得多。

另外在0到30公里的出行場景,主要由我們自己來做,包括搭建平臺、提供產品以及構建整個出行體系。車輛和運營的資產也儘量自己做,如果我們做不了,就和當地發展較好的企業合作。

智庫君:車和家這種出行模式為什麼先選擇在巴黎試用?

李想:之所先在巴黎試點,主要是我們與當地政府有過溝通,並且政府鼓勵電動車做租賃。我們的車按年費來向政府付停車費,價格非常便宜,並且在巴黎市區範圍內,可以任意點還車。中國市場目前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並且我們產品是換電的,不需要在固定停車位元建設充電樁,車輛也不需要進入換電站,我們的運營車就可以為車輛進行換電。事實上,在依賴固定充電站的固定點還車與任意點還車兩種模式下,使用者的使用率是完全不一樣的。按照我們模式,政府的資源投入會降低,並且政府只管向我們提供包年的車位並按年收取停車費,其他什麼事都不用管。

智庫君:車和家的SEV採用換電模式,對於未來SUV車型,是否也會採用這種模式?

李想:針對出行服務,換電模式肯定是最好的,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並不是真正的為出行而打造的產品。未來車和家所有的產品均會具備三個特點,一是智慧化程度,二是產品品質,三是充電的便利性。車和家的7座SUV,採用的是增程方案,車上會有發電機供電。另外,專車是做高速快充,SEV做換電。

智庫君:您覺得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有多大?

“競爭導致現在的汽車產品都是零智慧”

智庫君:您如何看待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

李想:其實車和家並不看產品競爭的問題,因為產品競爭導致現在所有汽車,幾乎都是零智慧。我覺得我們所有的產品,不去考慮我們怎麼樣,也不要考慮競爭怎麼樣,因為競爭不一定是對的。比如蘋果時代,當時如果各家企業都比拼誰推出的機型多,那就永遠不會有iPhone。因此,我們還是全心全意的去瞭解使用者需要什麼。

智庫君:您曾經說過,車和家的商業模式,可能和特斯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現在很多的新創企業都想做中國版的特斯拉,那麼車和家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李想:車和家也會採用類似特斯拉的直營模式,但在價值觀上仍然會有巨大的不同。車和家考慮的是從每個人出行的場景出發,而特斯拉現有的車型,解決不了500公里以上的出行需求。

未來車和家的目標肯定是第一,這個第一是全方位的第一,其中包括銷量的第一、服務的第一、利潤的第一。

智庫君:您怎樣看待新創企業的融資問題?

李想:融資肯定是要面對的問題,但對我們而言,融資壓力並不大,因為過去我確實幫助過這些投資者賺過大錢。目前來看,車和家大概還需要資金30到40億元。

智庫君:您覺得創辦一個新創企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必要條件才能成功?

李想:主要有三個。第一是能把互聯網、科技人才與汽車人才,完全融合在一起。具體來看,誰能擁有更多尖端的技術如自動駕駛、整車電子控制、整車自動化,以及軟體人才,誰的機會就會更大;第二是產品能力,汽車永遠是用產品來說話的,概念再好產品有問題也沒有用;第三是上述兩個條件都具備了,接下來看誰能有一個更高的管理效率。

“車和家成功幾率百分之百”

智庫君:未來車和家銷量會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李想:大致目標是到2022年,車和家銷量會達到100萬輛,其中有60萬輛是SEV,40萬輛是增程電動SUV和後續車型。SEV的60萬輛,基本都是用於出行的,後續產品將覆蓋專車、快車的產品線。

智庫君:如果讓您判斷車和家的成功幾率,您覺得會是多少?

李想:百分之百。這不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麼?從我第二次創業之後,已經做了足夠多的分析,主要分析在這個領域有沒有贏的可能性。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新創企業的成本控制不如特斯拉,那麼它怎麼能夠成功呢?其實在傳統企業裡,已經有很詳細的電動車規劃,並且很多人在傳統企業工作的時候,認為傳統企業實力很強、品牌很強,但實際上,其實有價值並推動電動車發展的還是新創企業。

智庫君:您認為傳統企業會革自己的命麼,特斯拉明年能否盈利?

李想:我覺得應該把汽車分成三類,即傳統汽車、電動車和智能電動車。用戶真正買的是智慧車,只不過電驅動是智能化的必要條件,如同觸屏是智慧手機的必須。明年特斯拉百分之百會盈利,因為根據汽車行業最簡單的規模效益,年銷量超過15萬輛就能賺錢。

智庫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未來傳統車企與新創企業誰會更具優勢?

李想:在新能源方面二者差距不大。相較于傳統車企,新創企業的不足是資金、規模,其中資金問題更有意思,因為傳統汽車企業的利潤並不高,轉型會更加困難,而一個企業的利潤率,本身是這個企業能否轉型的必要的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