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韓信:成在疆場,敗在官場

人生即是選擇, 尤其在緊要關口, 向左, 可能大富大貴, 向右, 也許就窮困潦倒。 普通人沒這種機會, 韓信卻有。

他一生做過幾次重大選擇, 有對也有錯, 選擇對了, 就聲名顯赫, 錯了, 竟斷送了性命, 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

善於選擇, 才能改變命運

早期, 他是窮人, 也是廢人, 既不會經商, 又不能種田, 政府也不肯雇用。 因為窮, 只能到處蹭飯, 先在南昌鄉長家混吃食, 後又在河邊吃漂母的飯, 再後來, 竟受到街頭混混污辱, 被迫從人家跨下鑽過。

所謂窮則思變, 辱更思變, 他背著嘲笑, 提著劍, 去尋找戰爭。 此時, 秦末戰爭已經開始, 各地反秦武裝紛紛舉事, 遍地都是王侯將軍。 很多人都在認真鬧事, 都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塊。

他很清醒, 知道自己的目的, 走進戰爭不難, 難的是被人賞識, 找到向上的梯子。 為此, 他開始擇人, 方法是自我推銷, 期望能引起注意。 起初, 他跟了項梁。

因為項梁是楚將, 他是楚人, 有同根而生的意義, 也許更便於推銷。 但他沒有機會, 和領導說不上話, 最終“無所知名”。

項梁戰死後, 他跟了項羽, 幾次獻計獻策, 項羽不理不睬, 無奈, 只好投奔劉邦。 在他看來, 事情不能就這麼算了, 你項羽可以有眼無珠, 可天底下有眼有珠的人多了去了, 沒准就能碰上一個。

他投劉邦, 其實只是想撞撞運氣, 談不上有什麼把握。 畢竟, 他不瞭解劉邦, 只知道劉是忠厚長者, 有點兒地盤和人馬。

韓信投漢初期, 仍“未知名”, 仍在自我推銷。 因為犯下死罪, 在被砍頭之際, 他推銷成功, 說動了滕公夏侯嬰, 免於一死, 還當上了治粟都尉。

他又抓住了蕭何, 多次面對蕭進行自我宣傳。 雖費盡口舌, 結果卻無法期待,

韓信只好逃亡。 這一次, 卻因為蕭何手疾眼快, 外逃未遂。 經蕭何強烈推薦, 劉邦這才以最隆重的禮儀, 拜韓信為大將。

此時, 劉邦對韓信一無所知, 之所以拜將, 既出於對人才的渴望, 也源于對蕭何的信任。 劉邦很精, 他的想法是:既拜你為將, 你就得是那塊料, 否則, 你還得走人。

拜將之後, 他馬上找韓信談話, 進行具體考察。 現在已很難確知韓信受教育情況, 但該人善於局勢分析, 精於兵法, 卻是不爭的事實。

談話中, 韓信縱論時局, 剖析前景, 指出了項羽的弱點和失誤, 提出了謀求天下的種種構想。 “漢王大喜, 自以為得信晚”。

韓信和劉邦的照面, 分明是命運的巧意安排, 是歷史的歪打正著。 因為有了劉邦, 韓信才有了大感覺, 建了不世之功,

由此改變了自家命運。

也是因為有了韓信, 劉邦才得以滅項羽、定天下, 成就了豐功偉業。

選擇中的遊移, 最終還是埋下了禍根

韓信是軍事天才, 善於以奇制勝, 但也有弱點, 一個是太重情義, 另一個是不夠大氣。 因為重情義, 面對選擇時, 就會遊移,

不那麼絕決。

因為不大氣, 處事就欠周全, 不怎麼考慮領導的感受。 楚漢相爭時, 劉邦實施了兩線戰略。 自己在滎陽、成皋一線與項羽周旋, 另派韓信出兵北方, 與各諸侯國作戰。

劉邦的戰場, 一直都不樂觀。 他搞不過項羽, 但很執著, 打了敗仗, 總能從頭再來。 項羽卻不行, 敵人太多, 既有正面的劉邦, 還有側翼的黥布和彭越, 即使打敗了劉邦, 也無力擴大戰果, 撐住局面已屬不易。

韓信這邊, 進展卻相當順利。 他先用疑兵之計, 活捉魏王豹, 平定魏地;又進兵代國, 擒代相夏說。

此後, 他率部出井陘, 背水一戰, 全殲趙國部隊。 緊接著, 又降服燕國, 攻佔齊國。 從高帝二年至四年, 僅兩年多時間, 韓信就滅了5國, 完全平定了北方。

他的勝利, 有效改變了楚漢爭鬥格局, 項羽受到牽制,力量被嚴重削弱;劉邦卻得到強力支持,兵員得以充分補充。

最重要的是,北方已經姓漢,劉邦具備了戰略反攻的條件。

是時,他面臨著多種選擇。比如,可以獨立,讓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幫楚,或繼續助漢,無論楚漢,只要他支持某方,他方肯定完蛋。他左右了時局,意向舉足輕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測他的動向。

有人嗅到了機會,登門造訪,試圖影響他的選擇。首位訪者叫武涉,是項羽的說客;繼之而至的是蒯徹,屬無黨派人士。

兩人都強調了他的戰略地位,指出劉邦薄情寡義不能繼續助漢,都建議他宣佈獨立。

兩人說辭類似,立場卻不相同,武涉為項羽謀求利益,蒯徹卻看重獨立的價值。其實,用不著說客費口水,韓信對局勢早有判斷,理性地看,獨立最好,南面稱孤,人生還有何求!

但他不能不有所顧及,劉邦於他有知遇大恩,人家發現了你,又給了你前程,關鍵時你卻踹人一腳,做人不能這樣不講情義。

他對武涉說,我在項王那裡,“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在這裡,“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

他表態說:我死都不會背叛漢王!對於蒯徹的建議,他猶豫過,終究還是“不忍背漢”。猶豫和不忍,表明他心裡矛盾,雖不背漢,卻心有不甘,感覺有點兒虧。在他看來,不獨立,就是報了劉邦的大恩,接下來,就該搞點兒補償。

他做了兩件事,一個是申請代理齊王,另一個是拖延合圍項羽的時間,以便獲取更大利益。事兒做得不夠大氣,也不很慎重,甚至有要脅的意味。劉邦強壓怒火,在滿足韓信欲望的同時,也藏下了不滿和怨恨。

錯誤的時候做出了錯誤選擇

因為成功過於巨大,也來得太快,韓信有點兒受不了。他沒有多大政治野心,也從未想過謀反;他對劉邦不甚瞭解,對功高震主的說法也沒放在心上;他甚至“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戰場上,他料事如神,進入官場,卻有些弱智,遇事應對有誤,最終導致在錯誤的時候,做出了兩大錯誤選擇。

其一是該收斂的時候不收斂。劉邦疑心重,尤其是代理齊王和延遲合圍事件後,對韓信已有警覺,待到打掉了項羽,馬上採取組織措施,把韓信調到了淮北,轉封楚王。

一年後,劉邦又憑一封可疑的檢舉信,假借南遊雲夢,將韓信生擒,不殺,由王直降為侯。劉邦的兩步棋,走得精巧,沒費事就把擁兵自重的王,打壓成無職無權的侯。

對此,韓信沒有準備,不知如何應對,特別是被擒前,他狼狽極了,甚至殺了正受追捕的朋友鐘離昧,以期取悅劉邦。此時的韓信,早沒了戰場上的睿智和風采,對上頭的心思不甚了了。

實際上,他該知道,仗一旦打完,你非但沒了價值,反倒成了負擔。你該換個面孔,懂得收斂,學會低調,當個老實聽話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話,王位是不成問題的。遺憾的是,他沒朝這方面這努力,反倒一如舊日,該幹嘛幹嘛。

項羽受到牽制,力量被嚴重削弱;劉邦卻得到強力支持,兵員得以充分補充。

最重要的是,北方已經姓漢,劉邦具備了戰略反攻的條件。

是時,他面臨著多種選擇。比如,可以獨立,讓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幫楚,或繼續助漢,無論楚漢,只要他支持某方,他方肯定完蛋。他左右了時局,意向舉足輕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測他的動向。

有人嗅到了機會,登門造訪,試圖影響他的選擇。首位訪者叫武涉,是項羽的說客;繼之而至的是蒯徹,屬無黨派人士。

兩人都強調了他的戰略地位,指出劉邦薄情寡義不能繼續助漢,都建議他宣佈獨立。

兩人說辭類似,立場卻不相同,武涉為項羽謀求利益,蒯徹卻看重獨立的價值。其實,用不著說客費口水,韓信對局勢早有判斷,理性地看,獨立最好,南面稱孤,人生還有何求!

但他不能不有所顧及,劉邦於他有知遇大恩,人家發現了你,又給了你前程,關鍵時你卻踹人一腳,做人不能這樣不講情義。

他對武涉說,我在項王那裡,“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在這裡,“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

他表態說:我死都不會背叛漢王!對於蒯徹的建議,他猶豫過,終究還是“不忍背漢”。猶豫和不忍,表明他心裡矛盾,雖不背漢,卻心有不甘,感覺有點兒虧。在他看來,不獨立,就是報了劉邦的大恩,接下來,就該搞點兒補償。

他做了兩件事,一個是申請代理齊王,另一個是拖延合圍項羽的時間,以便獲取更大利益。事兒做得不夠大氣,也不很慎重,甚至有要脅的意味。劉邦強壓怒火,在滿足韓信欲望的同時,也藏下了不滿和怨恨。

錯誤的時候做出了錯誤選擇

因為成功過於巨大,也來得太快,韓信有點兒受不了。他沒有多大政治野心,也從未想過謀反;他對劉邦不甚瞭解,對功高震主的說法也沒放在心上;他甚至“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戰場上,他料事如神,進入官場,卻有些弱智,遇事應對有誤,最終導致在錯誤的時候,做出了兩大錯誤選擇。

其一是該收斂的時候不收斂。劉邦疑心重,尤其是代理齊王和延遲合圍事件後,對韓信已有警覺,待到打掉了項羽,馬上採取組織措施,把韓信調到了淮北,轉封楚王。

一年後,劉邦又憑一封可疑的檢舉信,假借南遊雲夢,將韓信生擒,不殺,由王直降為侯。劉邦的兩步棋,走得精巧,沒費事就把擁兵自重的王,打壓成無職無權的侯。

對此,韓信沒有準備,不知如何應對,特別是被擒前,他狼狽極了,甚至殺了正受追捕的朋友鐘離昧,以期取悅劉邦。此時的韓信,早沒了戰場上的睿智和風采,對上頭的心思不甚了了。

實際上,他該知道,仗一旦打完,你非但沒了價值,反倒成了負擔。你該換個面孔,懂得收斂,學會低調,當個老實聽話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話,王位是不成問題的。遺憾的是,他沒朝這方面這努力,反倒一如舊日,該幹嘛幹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