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肅宗平叛,西北兵力為何首選朔方軍?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亡四川, 留下太子安撫百姓。 這時的太子李亨, 被玄宗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其實只有玄宗分給他的2000人馬 。 靠這點人馬顯然無法完成平叛的任務, 於是決定借助西北兵力討伐叛軍。

雖然定下了借助西北兵力討逆的總體戰略目標, 但到底是“暫往河西”, 還是到朔方軍卻無定奪, 這時建甯郡王李淡建議:“朔方距離較近, 軍隊完好, 兵馬強盛, 再說河西行軍司馬裴冕出自世家大族, 一定不會有二心。 叛軍正在進人長安大肆搶掠財物, 還顧不上向外攻城掠地, 趁此機會應該立刻前往朔方, 到那以後再圖謀大計策, 這是最好的戰略。 ”李淡非常明確, 應該到朔方搬兵。

雖然太子李亨一時落難, 但並不妨礙臣子們的忠誠之心。 此時, 駐守在靈州的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與鹽池判官李涵等人的確是在為大唐王朝的中興而一心一意地謀劃著。 當他們得知太子李亨在原州舉棋不定的消息後, 共同分析商議決定迎太子北上靈州。

為何其他地方的地方長官沒有想到迎接李亨, 讓李亨到他們的地盤上去呢?這不僅是因為靈州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及軍備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地方官員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眼光。 這與靈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一是靈州地近關中, 對收復有利, 在長安附近再無這樣的大軍鎮。 二是兵食完備, 比較富庶。 靈州經過歷代的開發, 地豐物饒, 糧食充足。

不僅有步騎兵馬, 還設有水軍。 三是“士馬全盛”, 朔方軍是唐朝維護邊疆穩定的堅強柱石, 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朔方軍之所以強大, 與靈州的民族特點有關。 那就是“朔方近塞, 半是蕃戎”, 即少數民族比較多。 這些安置於靈州的蕃戎, 本出身於遊牧民族, 彪悍悍勇猛。 加上長期的漢文化薰陶, 除戰鬥力強外, 更增加了紀律和忠義。 四是官員的文化特質。 靈州不僅地域似江南, 文臣雅士之風也似江南, 官員中的大族、大儒佔有相當的比例, 其政治敏銳性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中就表現了出來。

隨後, 由杜鴻漸撰寫奏章, 詳細分析陳述了調集兵馬討伐叛軍的勢態和策略。 派李涵馳赴固原, 面呈太子。 並將朔方鎮的士卒、馬匹、武器、糧食、布帛及其他軍用物資的賬籍一同呈送太子, 請太子北上。 太子大悅。 恰在此時, 河西行軍司馬裴冕人朝路過平涼, 也奉勸太子李亨北上朔方。 李亨聽從了眾大臣的建議, 決定前往靈州。

為迎合李亨心理,裴冕、杜鴻漸等人向太子上箋表.請求他遵照玄宗在馬嵬坡的命令即皇帝位,一連五次上箋奏,太子才同意。當天,李亨在眾官吏的簇擁下于靈武城南樓即帝位是為肅宗。群臣拜舞,肅宗也流涕抽泣。肅宗繼位,尊玄宗為太上皇,下詔改元至德,大赦天下,升靈武郡為靈州大都督府。

李亨稱帝后,一方而派使臣前往四川向玄宗奉表,一方面調兵遣將,聚兵靈武,以收復兩京,並詔郭子儀等部還師靈州。肅宗先後調河西兵5000,安西兵7000人赴靈武。郭子儀等率兵5萬從河北到達靈武,靈武的軍事開始強盛,人們才覺得大唐的復興有了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二人並同平章事。

然後肅宗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肅宗李亨帶領官屬也離開靈州南下。唐肅宗在國家危難之際于靈武即位,是唐王朝中唯一一個在都城以外登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依靠朔方軍,借回紇大食之夷兵強勢,調兵遣將,運籌帷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為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室奠定了基礎。

為迎合李亨心理,裴冕、杜鴻漸等人向太子上箋表.請求他遵照玄宗在馬嵬坡的命令即皇帝位,一連五次上箋奏,太子才同意。當天,李亨在眾官吏的簇擁下于靈武城南樓即帝位是為肅宗。群臣拜舞,肅宗也流涕抽泣。肅宗繼位,尊玄宗為太上皇,下詔改元至德,大赦天下,升靈武郡為靈州大都督府。

李亨稱帝后,一方而派使臣前往四川向玄宗奉表,一方面調兵遣將,聚兵靈武,以收復兩京,並詔郭子儀等部還師靈州。肅宗先後調河西兵5000,安西兵7000人赴靈武。郭子儀等率兵5萬從河北到達靈武,靈武的軍事開始強盛,人們才覺得大唐的復興有了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二人並同平章事。

然後肅宗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肅宗李亨帶領官屬也離開靈州南下。唐肅宗在國家危難之際于靈武即位,是唐王朝中唯一一個在都城以外登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依靠朔方軍,借回紇大食之夷兵強勢,調兵遣將,運籌帷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為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室奠定了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