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銘記:他在濟南發明宮保雞丁、殺大太監安德海、造福一方下葬濟南

他在濟南發明了著名菜品宮保雞丁、在濟南“先斬後奏”殺掉了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安德海, 他積極引領和促進了濟南和山東近代化的進程, 他被慈禧特意賜字為“國之重器”, 他是名聲最響的山東巡撫, 他造福一方, 名留青史, 他死後下葬濟南, 然而如今…………

丁寶楨(1820-1886), 貴州省平遠(今織金)人。 咸豐三年(1853), 33歲的他考中進士, 改翰林院庶起士, 自此步入仕途。 1863年, 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 次年遷任布政使, 1867年3月晉升為山東巡撫。 1876年10月調任四川總督, 1886年在成都逝世。 丁寶楨在山東做了近10年巡撫, 卻給山東人留下了百年傳頌的故事。

清光緒二年(1876年)九月,57歲的丁寶楨受到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接見,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 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銜, 代替吳棠署理四川總督一職。

丁寶楨

慈禧賜字“國之寶楨”

創辦山東機器局

今天, 位於濼口服裝市場東面不遠的山東化工廠已發展成國家一級企業, 為中國最大的膠粘劑生產基地。 就是在這裡, 100多年前, 誕生了中國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技術力量建成的近代兵工廠——山東機器局, 其創辦者就是丁寶楨。

山東機器局成立

1875年, 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 上奏清政府批准, 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 耗白銀18.68萬兩, 建山東機器局。 在他推薦下, 近代傑出的兵工專家徐建寅(徐壽之子)負責機器局的建設。 引進國外機器設備, 生產方式亦吸取洋法, 但“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

自行設計廠房, 安裝機器和組織生產, 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範。 投產後以製造火藥為主, 兼造馬梯尼洋槍。 濟南真正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即始於此。

山東機器局

次年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 又借鑒山東機器局的經驗, 創辦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機器製造工廠——四川機器局。

這兩個兵工廠的先後創辦, 使丁寶楨在洋務運動中聲譽鵲起。

興文辦學

創辦尚志書院23歲中舉人、33歲入進士的丁寶楨對文化建設同樣頗有作為。 從濟南的濼源、景賢、尚志書院, 到四川的錦江、尊經書院, 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魯、川近代許多人才從他倡辦的書院中走出, 邁向了全國。

尚志書院,今趵突泉公園內尚志堂

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尚志書院,俗稱尚志堂。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至今,在趵突泉公園,尚志堂建築仍存。

同期,丁寶楨還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讀本》則是由丁寶楨親自參與校勘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學者馬國翰編輯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後,因馬國翰去世未能刊行。1870年,在丁寶楨協助下,濼源書院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書版,整理後分訂100部印刷行世,為後世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智殺大太監安德海

這是一個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的故事。儘管《清史稿》中對它的敘述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慈禧全傳》、《北京法源寺》、《紅頂商人胡雪岩》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版本。最精彩的一個當數“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監安得海南下採辦龍衣。安得海一路公然巨額索賄,搞得地方雞犬不寧。船到山東境內後,地方官上報巡撫丁寶楨。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以清宮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派騎兵將安德海在泰安抓獲,並火速上報與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獲許後決定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可就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西門外丁字街(今飲虎池街北段)斬首。

共青團路關帝廟,據傳當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將違例出宮的太監安德海捉住後, 就秘密關在這個關帝廟。

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殺人”,後來人們又將蜜脂殿稱為“秘旨殿”。

既然生米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後也奈何不得。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讚歎丁寶楨為“豪傑士”。丁寶楨的剛烈勇猛在史書多有述及。《清史稿》記載,他初到山東協同僧格林沁親王鎮壓撚軍時,僧格林沁居功自傲,令督撫大員只能站著講話,丁寶楨卻傳話說:“同議國事,坐則談,不坐則罷”,最後竟迫使僧格林沁“服其強,為改容加禮”。後丁寶楨鎮撚中戰功卓著,同治皇帝曾連下七道聖旨予以褒獎。

安德海

三省同“炒”宮保雞丁

這也是一個版本頗多的故事。

貴州版——丁寶楨小時侯喜歡吃雞。一次到拜把兄長王小勤家玩耍,受到殺雞款待,小勤家中無油,便用雞油爆炒丁塊,而後加上切成小節的幹辣椒、橄欖菜、蒜苗等,再加水煮熟,吃後感覺香味非常。當他任四川總督後,接王小勤到住所,為客人做此菜吃,因丁寶楨已領太子少保銜,人稱“丁宮保”,席間此菜遂被客人稱為“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

四川版——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時,曾雇用名廚數十人為家廚,請客時常有“醬爆雞丁”一菜。後調任四川總督,便將此菜引進四川,與四川嗜辣的習俗相結合,以此宴客,倍受歡迎。後烹製方法洩露出去,為餐館採納經營,被人命名為“宮保雞丁”。

山東版——此菜因人取名。丁寶楨任山東巡撫,因其曾被封為“太子少保”(又稱“宮保”),故人們尊稱他為丁宮保。其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有一道拿手菜“炒雞丁”,丁府宴客總少不了此菜,於是人們為其取名“宮保雞丁”。至今,宮保雞丁既被貴州人稱為黔菜,又被四川人奉為川菜,還被山東人當作魯菜。一道菜能享此殊榮,在中國諸菜譜中恐怕是惟一的。

成都病故濟南下葬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于四川總督任所。由於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教,這位封疆大吏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築,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光緒帝動容而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禮部尚書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川、黔、魯等省的巡撫總督,應民眾請求,紛紛上奏設丁公專祠,以供後人永世紀念。

高山仰止

應山東父老要求,丁寶楨遺體從成都運抵曆城縣華山之陽與先逝的妻子合葬。靈柩運至濟南,當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誠公墓誌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

“讀書豈為虛名誤,報國須教俗念空。”這句出自丁寶楨的詩句,可看作是他一生的寫照。

葉落歸魯

一位貴州人,離任山東十年之久,為何他的靈柩要長途跋涉從成都運抵濟南呢?這是一個正史記載中難以翔實解答的問題。但世居濟南的丁寶楨後人給出了答案。“高祖(丁寶楨)之所以葬在山東,一是因為他是文人出身,從小就景仰孔孟之鄉,在山東為官十餘年後,更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二是因為他已經無家可歸。在他中進士後,因母親病故回家居喪,此時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內的尚志堂,原為丁寶楨創辦的尚志書院。

貴州平遠一帶正鬧匪患,他毅然變賣了所有家產,招募鄉勇保衛家鄉,自此開始戎馬生涯,後因戰功卓著,被調任山東。”按清朝的規矩,易地做官者是不能把家安在任職之地的。而丁寶楨攜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來山東後,妻子諶氏和二哥等人都先他而去世,又不能將親人歸葬原籍,於是向朝廷請旨,在濟南購置了十畝土地。位於祝甸附近的丁家林子和舊軍門巷的丁家大院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朝廷特批的。

丁寶楨去世後,朝廷下旨,靈柩歸葬濟南,可一路直行,遇水搭橋,逢屋拆屋。丁氏後人唯恐擾民,於是舍近取遠,選擇走水路回濟南,因此路上走了近一年半。

丁寶楨手書的聖旨碑(濰坊坊子區)

後世紀念,尷尬的濟南

今天,在丁寶楨故里——貴州省織金縣,以丁寶楨古戰場、丁寶楨鹽道、古城丁公祠為一體的丁寶楨旅遊文化帶的旅遊開發如火如荼。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丁寶楨在濟南似乎備受冷落。建于1888年的丁公祠,早在1959年便被辟建為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位於華山之陽的丁寶楨墓,早已在城市的現代化擴張中不知下落;位於濟南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宅長期無人問津,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座惟一的巡撫府邸被一單位廠房樓侵吞大半,直到2002年4月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才確定其原始身份,當時尚保留著高大門樓、影壁和二門。

丁寶楨故居

同年10月,丁寶楨故宅實施拆遷。祠堂改了,故居拆了,墓葬沒了,除珍珠泉大院中的巡撫大堂、趵突泉公園中的尚志堂、千佛山的丁寶楨“十二屏風”碑刻外,在濟南,尋找丁寶楨的相關遺跡只能從文獻中去檢索了……歷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對歷史文化名城濟南來說,“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這些見證老濟南歷史的古跡一個個退場,那麼與之相伴的名士文化又何處寄身?丁寶楨的故事在濟南如何延續,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雍堅)

END.謝謝觀看,歡迎轉發。

尚志書院,今趵突泉公園內尚志堂

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尚志書院,俗稱尚志堂。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至今,在趵突泉公園,尚志堂建築仍存。

同期,丁寶楨還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讀本》則是由丁寶楨親自參與校勘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學者馬國翰編輯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後,因馬國翰去世未能刊行。1870年,在丁寶楨協助下,濼源書院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書版,整理後分訂100部印刷行世,為後世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智殺大太監安德海

這是一個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的故事。儘管《清史稿》中對它的敘述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慈禧全傳》、《北京法源寺》、《紅頂商人胡雪岩》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版本。最精彩的一個當數“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監安得海南下採辦龍衣。安得海一路公然巨額索賄,搞得地方雞犬不寧。船到山東境內後,地方官上報巡撫丁寶楨。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以清宮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派騎兵將安德海在泰安抓獲,並火速上報與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獲許後決定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可就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西門外丁字街(今飲虎池街北段)斬首。

共青團路關帝廟,據傳當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將違例出宮的太監安德海捉住後, 就秘密關在這個關帝廟。

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殺人”,後來人們又將蜜脂殿稱為“秘旨殿”。

既然生米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後也奈何不得。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讚歎丁寶楨為“豪傑士”。丁寶楨的剛烈勇猛在史書多有述及。《清史稿》記載,他初到山東協同僧格林沁親王鎮壓撚軍時,僧格林沁居功自傲,令督撫大員只能站著講話,丁寶楨卻傳話說:“同議國事,坐則談,不坐則罷”,最後竟迫使僧格林沁“服其強,為改容加禮”。後丁寶楨鎮撚中戰功卓著,同治皇帝曾連下七道聖旨予以褒獎。

安德海

三省同“炒”宮保雞丁

這也是一個版本頗多的故事。

貴州版——丁寶楨小時侯喜歡吃雞。一次到拜把兄長王小勤家玩耍,受到殺雞款待,小勤家中無油,便用雞油爆炒丁塊,而後加上切成小節的幹辣椒、橄欖菜、蒜苗等,再加水煮熟,吃後感覺香味非常。當他任四川總督後,接王小勤到住所,為客人做此菜吃,因丁寶楨已領太子少保銜,人稱“丁宮保”,席間此菜遂被客人稱為“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

四川版——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時,曾雇用名廚數十人為家廚,請客時常有“醬爆雞丁”一菜。後調任四川總督,便將此菜引進四川,與四川嗜辣的習俗相結合,以此宴客,倍受歡迎。後烹製方法洩露出去,為餐館採納經營,被人命名為“宮保雞丁”。

山東版——此菜因人取名。丁寶楨任山東巡撫,因其曾被封為“太子少保”(又稱“宮保”),故人們尊稱他為丁宮保。其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有一道拿手菜“炒雞丁”,丁府宴客總少不了此菜,於是人們為其取名“宮保雞丁”。至今,宮保雞丁既被貴州人稱為黔菜,又被四川人奉為川菜,還被山東人當作魯菜。一道菜能享此殊榮,在中國諸菜譜中恐怕是惟一的。

成都病故濟南下葬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于四川總督任所。由於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教,這位封疆大吏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築,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光緒帝動容而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禮部尚書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川、黔、魯等省的巡撫總督,應民眾請求,紛紛上奏設丁公專祠,以供後人永世紀念。

高山仰止

應山東父老要求,丁寶楨遺體從成都運抵曆城縣華山之陽與先逝的妻子合葬。靈柩運至濟南,當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誠公墓誌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

“讀書豈為虛名誤,報國須教俗念空。”這句出自丁寶楨的詩句,可看作是他一生的寫照。

葉落歸魯

一位貴州人,離任山東十年之久,為何他的靈柩要長途跋涉從成都運抵濟南呢?這是一個正史記載中難以翔實解答的問題。但世居濟南的丁寶楨後人給出了答案。“高祖(丁寶楨)之所以葬在山東,一是因為他是文人出身,從小就景仰孔孟之鄉,在山東為官十餘年後,更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二是因為他已經無家可歸。在他中進士後,因母親病故回家居喪,此時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內的尚志堂,原為丁寶楨創辦的尚志書院。

貴州平遠一帶正鬧匪患,他毅然變賣了所有家產,招募鄉勇保衛家鄉,自此開始戎馬生涯,後因戰功卓著,被調任山東。”按清朝的規矩,易地做官者是不能把家安在任職之地的。而丁寶楨攜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來山東後,妻子諶氏和二哥等人都先他而去世,又不能將親人歸葬原籍,於是向朝廷請旨,在濟南購置了十畝土地。位於祝甸附近的丁家林子和舊軍門巷的丁家大院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朝廷特批的。

丁寶楨去世後,朝廷下旨,靈柩歸葬濟南,可一路直行,遇水搭橋,逢屋拆屋。丁氏後人唯恐擾民,於是舍近取遠,選擇走水路回濟南,因此路上走了近一年半。

丁寶楨手書的聖旨碑(濰坊坊子區)

後世紀念,尷尬的濟南

今天,在丁寶楨故里——貴州省織金縣,以丁寶楨古戰場、丁寶楨鹽道、古城丁公祠為一體的丁寶楨旅遊文化帶的旅遊開發如火如荼。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丁寶楨在濟南似乎備受冷落。建于1888年的丁公祠,早在1959年便被辟建為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位於華山之陽的丁寶楨墓,早已在城市的現代化擴張中不知下落;位於濟南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宅長期無人問津,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座惟一的巡撫府邸被一單位廠房樓侵吞大半,直到2002年4月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才確定其原始身份,當時尚保留著高大門樓、影壁和二門。

丁寶楨故居

同年10月,丁寶楨故宅實施拆遷。祠堂改了,故居拆了,墓葬沒了,除珍珠泉大院中的巡撫大堂、趵突泉公園中的尚志堂、千佛山的丁寶楨“十二屏風”碑刻外,在濟南,尋找丁寶楨的相關遺跡只能從文獻中去檢索了……歷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對歷史文化名城濟南來說,“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這些見證老濟南歷史的古跡一個個退場,那麼與之相伴的名士文化又何處寄身?丁寶楨的故事在濟南如何延續,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雍堅)

END.謝謝觀看,歡迎轉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