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年前借她500元的恩人找到了 時隔20年再相見緊拉彼此的手

20年前, 她的小姐妹借了500元給她。 20年後, 她苦苦尋找恩人未果請媒體幫忙後, 今天, 她終於見到了她的恩人。

“她來了麼? 在哪呢?”

成都市濱江路合江亭,

一雙眼睛在附近張望, 劉應香抓著手機的手顯得幾分緊張。

“那個, 那個穿桃紅色衣服的, 我覺得就是她, 看身形像。 ”對面馬路上, 一名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女子向著劉應香揮手, 看著桃紅色衣服女子過完紅綠燈, 劉應香迎上前一步。

“你都沒什麼變化。 ”“你也沒什麼變化, 還是老樣子。 ”劉應香和龐曉莉兩人望著那張熟悉的臉, 拉著手彼此有說不完話。 說起曾經借給劉應香的500元, 龐曉莉早已忘記。 “500元根本不重要, 我們能夠相見才是最珍貴的, 只是我沒有想到我們會以這種方式相見。 ”

劉應香和龐曉莉(左)

一路緊張, 恩人終於相見

下午5點左右, 坐了近兩個小時長途客運車, 劉應香抵達了成都。 從昭覺寺汽車站上車那一刻, 她兩手抓著手機筆直端坐在車上, 話很少, 顯得有些緊張。

“心理有些緊張, 我沒有想到你們這麼快就找到了, 這麼快就能和她相見。 ”劉應香說, 在她的記憶中, 龐曉莉長著一張娃娃臉, “相貌肯定不會多大變化, 我一眼能認出她來。 ”

龐曉莉和成都商報記者約定,

在濱江路合江亭與劉應香見面。 下了車, 天突然下起豆大的雨。 合江亭紅綠燈對面的馬路, 一個穿桃紅色衣服的女子一邊等紅綠燈, 一邊打電話。

“你趕緊給她打個電話, 我覺得那個就是她, 身形和個子都很像。 ”劉應香說。 記者的電話剛撥出去, 桃紅色衣服女子向我們揮手, 一看綠燈通行, 這位女子小跑穿過馬路, 劉應香上前幾步, 迎了上去。

“你都沒什麼變化。 ”

“你還是沒有怎麼變。 ”

天很冷, 兩人的臉上透露著相見的喜悅。 在合江亭附近的一個茶樓, 兩個人坐了下來, 相互問候近況。

龐曉莉, 今年41歲, 長期居住在成都, 目前是某飲料公司銷售業務小組組長。 “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相見, 真的挺意外的。 ”龐曉莉說, 2000年回到成都後結婚生子,

因為丈夫業務原因, 她常去綿陽。

“每次去綿陽, 我都跟家人說, 我們以前有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在綿陽游仙區。 ”龐曉莉說, 常跟家人念叨, 所以全家都知道劉應香, “時常惦念, 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去找。 ”

借出去500元早已忘記, 能見面才是最重要的

說起借出去的500元,

龐曉莉早已忘記。 “那個時候老鄉見老鄉, 特別親, 能幫一點是一點。 ”龐曉莉說, 對於兩人過去美好時光, 她能準確回憶是1998年, 那年她22歲, 劉應香32歲, 在深圳老鄉的介紹下相互認識, 幾個四川人頓時成為好友。

得知劉應香困難, “好像是”主動出借了500元, 對於其中借錢細節她記憶模糊。

“那個時候我工資要比她們高一點, 一個月有1200元。 ”龐曉莉說, 她那時是生產拉線的拉長, 級別和工資都比劉應香略微高一點。 和劉應香是老鄉, 又是同事, 每天除了睡覺都在一起。 劉應香年紀略大一點, 做得一手好菜, 一手泡菜泡得尤其地道, 她經常帶著弟弟前去蹭飯, 兩人無話不談, 甚至於龐曉莉男朋友寄過來的信, 龐曉莉都主動把信的內容念給劉應香聽, 一起分享。

“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曉莉說她生日,男朋友不給她打電話,我說她不講理,你連電話都沒有,人家怎麼給你打電話?”劉應香說起當年趣聞,兩人樂得笑開了花。

“我們去哪裡都挎著手,同進同出,就跟你們現在所說的閨蜜一樣。”龐曉莉說,那時候兩人喜歡拍照,一到週末就外出買膠捲拍照。兩人關係親密,自然非常瞭解對方生活狀況,劉應香結婚多年,一個孩子上小學,剛出來打工,工資低廉,每個月非常拮据,“把錢借出去後,我就沒有想過要她還,她孩子那麼小,負擔比較重,我當時還未結婚,負擔小一些。”

龐曉莉說,2000年自己回到成都,和男朋友結婚生子,後來因為電話變更,和劉應香從此失去了聯繫。“沒有聯繫不等於不惦念,當年拍的照片我現在保留,沒事還常拿出來看看。”

劉應香堅持要還當年的500元,龐曉莉笑了:“500元不算啥,不用還,今晚拿來吃晚飯。”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了湯

龐曉莉說,不是沒有想過去找劉應香,“我很想去找,但是只知道她住游仙區,要找也無從下手,沒有想到她通過媒體找到了我。”

劉應香不斷跟記者說:“我也沒有想到媒體找人這麼快,跟家人說起,還以為是騙子呢?我們找了這麼久沒找到,你們兩天就找到了。”

龐曉莉說,由於她長期居住在成都,達州老家被拆遷征地,她很少回達州,劉應香寄過來的信件和快遞都沒有收到。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湯”。龐曉莉說,前一天晚上,她聽父親和白馬村幹部說,有人找她,說她借了別人500元沒有還,找她還錢。“按照我個人性格,肯定不可能借錢不還,而且我不記得曾經借錢過別人。”龐曉莉說,因為資訊傳遞錯誤,沒有對上,她否認了此事。所以村幹部即便給了記者龐曉莉父親電話,也因為父親嚴重耳背聽不見電話響始終無法接聽。

劉應香立即說:“估計過段時間我也搬到成都來,和兒子一起住。”“那就太好了,往來更方便了,大家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候。 ”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鐘美蘭 張揚 湯小均

攝影記者 王勤 視頻 王勤

編輯 官莉

一起分享。

“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曉莉說她生日,男朋友不給她打電話,我說她不講理,你連電話都沒有,人家怎麼給你打電話?”劉應香說起當年趣聞,兩人樂得笑開了花。

“我們去哪裡都挎著手,同進同出,就跟你們現在所說的閨蜜一樣。”龐曉莉說,那時候兩人喜歡拍照,一到週末就外出買膠捲拍照。兩人關係親密,自然非常瞭解對方生活狀況,劉應香結婚多年,一個孩子上小學,剛出來打工,工資低廉,每個月非常拮据,“把錢借出去後,我就沒有想過要她還,她孩子那麼小,負擔比較重,我當時還未結婚,負擔小一些。”

龐曉莉說,2000年自己回到成都,和男朋友結婚生子,後來因為電話變更,和劉應香從此失去了聯繫。“沒有聯繫不等於不惦念,當年拍的照片我現在保留,沒事還常拿出來看看。”

劉應香堅持要還當年的500元,龐曉莉笑了:“500元不算啥,不用還,今晚拿來吃晚飯。”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了湯

龐曉莉說,不是沒有想過去找劉應香,“我很想去找,但是只知道她住游仙區,要找也無從下手,沒有想到她通過媒體找到了我。”

劉應香不斷跟記者說:“我也沒有想到媒體找人這麼快,跟家人說起,還以為是騙子呢?我們找了這麼久沒找到,你們兩天就找到了。”

龐曉莉說,由於她長期居住在成都,達州老家被拆遷征地,她很少回達州,劉應香寄過來的信件和快遞都沒有收到。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湯”。龐曉莉說,前一天晚上,她聽父親和白馬村幹部說,有人找她,說她借了別人500元沒有還,找她還錢。“按照我個人性格,肯定不可能借錢不還,而且我不記得曾經借錢過別人。”龐曉莉說,因為資訊傳遞錯誤,沒有對上,她否認了此事。所以村幹部即便給了記者龐曉莉父親電話,也因為父親嚴重耳背聽不見電話響始終無法接聽。

劉應香立即說:“估計過段時間我也搬到成都來,和兒子一起住。”“那就太好了,往來更方便了,大家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候。 ”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鐘美蘭 張揚 湯小均

攝影記者 王勤 視頻 王勤

編輯 官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