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今天」1975年3月31日,我國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正式列入國家計畫

歷史上的今天

1975年3月31日, 中央軍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聯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出的《關於發展我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 隨即,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圈閱, 批准了這一報告, 我國衛星通信工程及其所需的具備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火箭正式納入國家計畫, 我國衛星通信工程的代號由此被定為“331”。

△長征三號火箭三子級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示意圖)

在距離地球赤道3萬6千公里的軌道上, 衛星繞地球一周的時間與地球自轉的時間相同, 其位置與地面保持相對靜止, 就像“懸掛”在太空中, 這為利用衛星進行信息中轉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因此, 世界航太大國的通信衛星大都選擇在地球同步軌道“定點”。

地球同步軌道雖好, 但畢竟在3萬6千公里的太空, 將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必須有既能“負重”,

又能“長跑”的運載火箭。 在上世紀60年代, 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就將目光投向地球同步軌道。 在他們的部署下,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1965年起稱七機部第一研究院, 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以下簡稱“火箭院”)開展了一系列預先研究工作。 上世紀70年代初, 高軌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1973年, 火箭院提出了兩種高軌火箭方案, 分別是在長征二號火箭上增加採用常規推進劑的三子級, 或採用能量更高的氫氧推進劑三子級, 後來將這兩種火箭命名為“長征二號甲”和“長征二號乙”火箭。 這兩種火箭方案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 特別是預研型氫氧發動機迅速地實現了全系統試車, 增強了長征二號乙火箭方案的可行性,

也提升了我國發展高軌運載火箭的信心。

1975年,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相關批示, 國家計委、國防科委多次組織七機部等部門, 對衛星通信工程進行論證。 1975年2月, 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聯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出了《關於發展我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 3月31日, 葉劍英元帥主持的中央軍委第八次常委會討論通過了這一報告, 並向中央提交。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圈閱, 批准了這一報告, 從此, 我國衛星通信工程及其運載火箭正式立項。

隨著研製工作的推進, 長征二號乙火箭方案的優勢日趨明顯, 被確立為高軌運載火箭的首選方案, 長征二號乙火箭更名為長征三號火箭。 1984年4月8日, 經過十餘年的論證與研製,

長征三號火箭在新建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數天后, 通信衛星成功定點, 我國衛星通信工程終於結出碩果。

△長征三號火箭點火升空

衛星通信工程的實施, 對於我國航太技術,

特別是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衛星通信工程中的長征三號火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成果, 使我國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將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國家、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氫氧發動機高空二次啟動技術的國家, 對研製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新一代通信衛星、開展國際商業發射服務, 乃至發展載人航太事業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歡迎訪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官方網站:www.calt.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