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其興也勃焉!與義大利商人並稱的晉商,何以近代以來突然沉寂了?

晉商, 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 晉商經營鹽業, 票號等商業, 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 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產, 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等等。 明清晉商人利潤的封建化, 主要表現在捐輸助餉、購置土地、高利貸資本等方面。

山西商業資本源遠流長。 早在先秦時代, 晉南就開始發生了"日中為市, 致天下之民, 贊天下之貨,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的商業交易活動。 從周秦到隋唐, 儘管山西已出現一些大商人, 但比較其它地方商人, 並無突出地位, 無一定組織.還未形成一種商人勢力。

隋唐五代又出現了晉州、潞州、澤州、太谷、平定、大同等新興商業城鎮。 "李唐起兵太原, 定太原為北都, 跨汾河兩岸, 商業繁榮.唐詩人韓愈有詩描繪:"朗朗聞街鼓, 晨起似朝時"。

宋代"蜀南、南商、北商等都是有名的地方商人, 其占近世商業中堅的山西商人、徽州商人, 也大體在這時顯出身手。 "宋代, 山西地處北東邊防, 宋王朝所需戰馬大都依靠北方的遼來供應, 而遼更需要宋的手工業製品。 西元996年在山西"邊州置榷場, 與藩人互市, "而"沿邊商人深入戒界"進行貿易。 後來趙宋王朝怕危及自己的政權, 曾幾度下令閉市, 但是事實上無法辦到。 元代.雖然戰爭對工商業有一定破壞作用, 但是元朝政權結束了宋、遼、金的割劇局面, 特別是元代驛站的完備, 使商業活動的地域擴大了。 從《馬可波羅行記》可以看到"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巨額利潤"。

晉商的興起, 首先是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 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明代沈思孝在《晉錄》裡的描述, 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 豪商大賈甲天下, 非數十萬不稱富。 ”

晉商發展到清代, 已成為國內勢力最雄厚的商幫。 世界經濟史學界把他們和義大利商人相提並論, 給予很高的評價。 商業的發展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財富, 而且也改變了當時人們多少年"學而優則仕"的觀念。

他們都說"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茶莊票號正是當時非常熱門的行業。

這一時期,晉商雄居中華,飲譽歐亞,輝煌業績中外矚目。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晉商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衰落了,山西也開始在中國經濟舞臺上變的較為平淡,勉強說來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說一下孔祥熙、李彥宏、陳年和郭台銘了 。晉商文化也沒有被很好的保留,以致山西在全國範圍來說仍然處於落後狀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顯赫的晉商突然走下歷史舞臺的?是什麼原因,使晉幫商人在清末民初由昔日輝煌繁盛而步入日暮途窮之路,最終一蹶不振?又是什麼力量,將其徹底衝垮擊敗,直入衰敗的深淵,而在華夏經濟發展的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的?

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家口為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為滿族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據《清實錄》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山西商人在關內外的貿易活動,對後金政權在物資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後金政權對於山西商人也給予禮遇和重視。山西商人對清統治者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19世紀中後期,山西商人沒有大規模投資於新式產業,是它的第一個禁錮失誤之處。 19世紀末,平、太、祁三幫票號的中心沒有隨著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南移上海,是山西商幫的第二個禁錮失誤之處。如果說在19世紀80年代,在上海灘,金融勢力還是呈現出外國銀行、錢莊、票號三足鼎立之勢的話,到20世紀20至30年代,已變為外國銀行、錢莊和中國新式銀行而無票號立足之地了。由此斷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平、太、祁三幫票號的中心沒有隨著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南移上海,是山西商幫的禁錮失誤之二。

與寧波商幫相比,不能開拓新的活動區域和經營專案,尤其是在培養後代人才上的失誤,是晉商的第三個禁錮失誤之處。禁錮即束縛、限制之意。令人深深遺憾的是禁錮晉幫商人的既不是官府,也不是洋人和其他商幫,而恰恰正是晉商自己,是他們的眼光、思路、視野以及人才的素質將自己禁錮在太行山下、汾水河畔的一個又一個深宅大院之中。當窮困之時,他們能夠超越他人,又無反顧地走西口,踏沙漠,溯江河,尋求別樣的世界,創造嶄新的生活。問題是富足了以後,不是繼續開拓新的領域,尋求更新的生活,而是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院,五年、十年、幾十年、一百年不停地修建著,使自己和子孫世世代代紮根、廝守於這片黃土地上。

山西過去出了很多名人,白居易大家肯定知道吧?他是山西人。王維、柳宗元、司馬光都是山西人,人才濟濟。可是這都是宋代及其以前的人,到了大明王朝之後是江河日下。比如說,山西幾乎在整個清朝期間,沒有出過一個狀元,有沒有進士?有,逐年遞減。順治年間出過33個進士,康熙年間出過16個進士,乾隆年間出過12個進士,嘉慶皇帝以後這麼長的朝代,只出過10個。

一百多年前的山西民間,曾經有句諺語:“有兒開商店,勝過做知縣。”雍正年間的巡撫劉于義曾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可見在當時山西人的觀念裡,經商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其次是做官,最後才是讀書應試。

你知道不讀書有什麼問題嗎?不讀書就無法通過知識的積累瞭解世界的變化。所以山西商人過去可以憑著自己這麼一點學徒制所吸收的知識,應付當時一個平穩的環境。一旦改朝換代的重大厄運到來的時候,這些不讀書的晉商,無法轉型,就陷於崩潰的命運,這個和山西商人不願意讀書關係重大。

他們都說"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茶莊票號正是當時非常熱門的行業。

這一時期,晉商雄居中華,飲譽歐亞,輝煌業績中外矚目。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晉商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衰落了,山西也開始在中國經濟舞臺上變的較為平淡,勉強說來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說一下孔祥熙、李彥宏、陳年和郭台銘了 。晉商文化也沒有被很好的保留,以致山西在全國範圍來說仍然處於落後狀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顯赫的晉商突然走下歷史舞臺的?是什麼原因,使晉幫商人在清末民初由昔日輝煌繁盛而步入日暮途窮之路,最終一蹶不振?又是什麼力量,將其徹底衝垮擊敗,直入衰敗的深淵,而在華夏經濟發展的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的?

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張家口為基地往返關內外,從事販貿活動,為滿族政權輸送物資,甚至傳遞文書情報。據《清實錄》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山西商人在關內外的貿易活動,對後金政權在物資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後金政權對於山西商人也給予禮遇和重視。山西商人對清統治者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19世紀中後期,山西商人沒有大規模投資於新式產業,是它的第一個禁錮失誤之處。 19世紀末,平、太、祁三幫票號的中心沒有隨著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南移上海,是山西商幫的第二個禁錮失誤之處。如果說在19世紀80年代,在上海灘,金融勢力還是呈現出外國銀行、錢莊、票號三足鼎立之勢的話,到20世紀20至30年代,已變為外國銀行、錢莊和中國新式銀行而無票號立足之地了。由此斷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平、太、祁三幫票號的中心沒有隨著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南移上海,是山西商幫的禁錮失誤之二。

與寧波商幫相比,不能開拓新的活動區域和經營專案,尤其是在培養後代人才上的失誤,是晉商的第三個禁錮失誤之處。禁錮即束縛、限制之意。令人深深遺憾的是禁錮晉幫商人的既不是官府,也不是洋人和其他商幫,而恰恰正是晉商自己,是他們的眼光、思路、視野以及人才的素質將自己禁錮在太行山下、汾水河畔的一個又一個深宅大院之中。當窮困之時,他們能夠超越他人,又無反顧地走西口,踏沙漠,溯江河,尋求別樣的世界,創造嶄新的生活。問題是富足了以後,不是繼續開拓新的領域,尋求更新的生活,而是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院,五年、十年、幾十年、一百年不停地修建著,使自己和子孫世世代代紮根、廝守於這片黃土地上。

山西過去出了很多名人,白居易大家肯定知道吧?他是山西人。王維、柳宗元、司馬光都是山西人,人才濟濟。可是這都是宋代及其以前的人,到了大明王朝之後是江河日下。比如說,山西幾乎在整個清朝期間,沒有出過一個狀元,有沒有進士?有,逐年遞減。順治年間出過33個進士,康熙年間出過16個進士,乾隆年間出過12個進士,嘉慶皇帝以後這麼長的朝代,只出過10個。

一百多年前的山西民間,曾經有句諺語:“有兒開商店,勝過做知縣。”雍正年間的巡撫劉于義曾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可見在當時山西人的觀念裡,經商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其次是做官,最後才是讀書應試。

你知道不讀書有什麼問題嗎?不讀書就無法通過知識的積累瞭解世界的變化。所以山西商人過去可以憑著自己這麼一點學徒制所吸收的知識,應付當時一個平穩的環境。一旦改朝換代的重大厄運到來的時候,這些不讀書的晉商,無法轉型,就陷於崩潰的命運,這個和山西商人不願意讀書關係重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