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青島,中國最美城市是如何煉成的?

城市美學進化史

文 | 星球研究所

如果置身清末民國

你一定會對頻繁上演的城市興衰震驚不已

任他千年古城、萬年基業

在時代大變遷面前全都變得不堪一擊

西安、鎮江、九江等傳統工商業城市

在洋貨衝擊之下百業蕭條、江河日下

昔日舟楫雲集的淮安、嘉定、揚州

因大運河的淤塞而繁華盡散、一蹶不振

蘇州、南昌、開封

則幾乎被連年的戰爭或災害夷為平地

此消彼長

新興城市也在近代中國大量產生

工業時代強烈需求下的採礦業

帶動唐山、萍鄉、撫順相繼崛起

愈發重要的鐵路

很快會將石家莊、鄭州、哈爾濱推向省會的寶座

西方殖民者的強勢影響下

上海、天津、青島已然躍升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近代中國部分城市興衰圖, 紅色為新興城市, 白色為衰落城市;資料來源自何一民《中國近代衰落城市研究》, 底圖源自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

星球研究所製作)

與此同時

人們欣賞城市的眼光也在發生劇烈變化

科學的規劃、對城市整體風貌的控制

開始更多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我們將其稱為

城市美學

在這方面

建城史最短的青島尤其受到世人的讚譽

當時寓居青島的文人墨客如過江之鯽

從蔡元培、沈從文、巴金

到聞一多、郁達夫、老舍

無不對青島推崇備至

廣東人康有為的評價則最為經典

(這段評價在青島流傳甚廣, 並有多個不同版本, 我們未能考證到其原始出處, 所以原文存疑)

“綠樹青山, 不寒不暑, 碧海藍天, 可舟可車, 中國第一”

杭州人梁實秋更是將青島捧若天堂

(語出自梁實秋《憶青島》)

“我雖然足跡不廣, 但北自遼東, 南至百粵, 也走過了十幾省, 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時至今日

除了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之外

青島不但是北方經濟最強的城市

(以2016年各大城市GDP排名)

也是中國最具旅遊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許多人提到青島

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好感與嚮往

(下面這張榜單源自《2017中國旅遊城市排行榜》,

由介面新聞發佈;因為中國市面上的榜單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或資料偏頗, 或有利益驅動, 所以我們查閱了多個旅遊榜單, 互相佐證;我們發現這些榜單中, 青島排名都在第12名上下, 居於全國前列;百度旅遊城市搜索指數中, 青島更是位列前5名)

幾乎沒有歷史根基的青島

為什麼能擁有如此高的評價?

今天星球研究所就從城市美學出發

談一談青島是如何煉成的

事實上, 青島的城市美學

在建城之初就超越了國內同期崛起的大多數城市

之後的百餘年間

它也曾倒退或止步不前

但旋即重新上路, 再開新篇

其一波三折可謂一部濃縮的中國城市美學進化史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西南端

北依大澤山脈、南濱黃海

中間為東西展布的膠萊盆地

陸海相接之處, 嶗山、大小珠山、鐵橛山等

接連聳立、拱衛膠州灣

(點擊放大查看, 青島在山東半島的位置及地形示意圖, 紅線區域內為目前青島的行政區域;橛音jué;地圖源自@Google)

其中嶗山山脈最高峰海拔1132米

為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日落時分的嶗山雲海,攝影師@王澤東)

山入海中、海侵山下

大霧起時,有如水墨國畫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徐堃)

山海相連之處

或礁石叢生、驚濤拍岸

(攝影師@煙雨斜陽)

或細沙輕語、柔情似水

(沙灘上為小船;攝影師@煙雨斜陽)

遠離海岸之處則是島嶼林立

鬱鬱蔥蔥、與世隔絕

(火山噴發形成的竹岔島,攝影師@盧暉)

加之青島海岸線曲折、灣岬交錯

大小海灣多達49個

這樣的地形使得青島天生就是極具經濟、軍事價值的良港

(下圖為嶗山腳下的青山灣;攝影師@煙雨斜陽)

古代青島人

以海為家,捕漁為生

(夕陽下的漁船,畫面右側為著名的石老人,為17米高的石柱,中間部分石塊崩落,形成了一處空洞;攝影師@煙雨斜陽)

到清代時

已經形成了數百個村落

人口多達數萬人

(嶗山邊的漁村,攝影師@煙雨斜陽)

1892年

為鞏固海防

清廷派兵駐防青島

修建總兵衙門、炮臺、棧橋

寬窄不一的街道以及60余家商鋪也隨之出現

青島作為一個萌芽城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但在此時

我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到青島的巨大潛力

只是將其作為一個軍事重鎮

多數的城市功能仍然缺失

(下方為青島棧橋,始建於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已成為青島的標誌之一;上方的島嶼為小青島,被認為是“青島”得名之處;攝影師@劉中)

真正發掘青島潛力的是

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他曾在中國實地考察數年

之後便極力向德國政府提議佔領青島

(李希霍芬對中國極為瞭解,因其是“絲綢之路”概念的首次提出者,而被中國人熟知;魯迅曾在其地理著作《中國地質概論》中說:自李氏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下面李希霍芬的話轉引自郭雙林《晚清外國“探險家”在華活動述論》)

“此地可以建設一個伸展到華北的鐵路網······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

19世紀末的德國剛剛統一不久

雖然錯過了列強瓜分世界的黃金時期

卻後來居上

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英法等傳統強國

於是他們有了一個更大的野心

即通過建設一個“樣板殖民地”向世界證明

德國在經營殖民地方面同樣超越那些老牌帝國

(德國政治家的話,轉引自李東泉《從德國近代歷史進程論青島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

“我們不會使任何人黯然失色,但是我們也要求我們在陽光下的位置”

青島顯然就是“樣板殖民地”的最佳選擇

它擁有極佳的地理條件

同時又不像上海那樣需要和其他列強共用

也不像天津那樣已經有太多的城市基礎

青島就像一張白紙

可以任由德國人規劃藍圖

1897年11月14日

德意志帝國海軍出兵佔領青島

無能的清軍未做任何抵抗、完全拱手相讓

(1898年的明信片《來自膠澳的問候》,有些諷刺的是畫風結合了中國兒童的形象,作者未知;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現在

青島是德國人的了

殖民者躊躇滿志的樣板之城即將啟幕

他們並沒有急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而是首先開展土地勘察測量

在完成青島史上第一份城市規劃之後

建設才全面展開

(下圖為1912年德租時期的青島地圖,經現代重新上色標注,紅線為鐵路;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整個城市行政中心圍繞著總督府展開

正前方是開敞的廣場

六條放射形道路在廣場交匯

烘托出總督府的中心地位

(中央方形建築南半部為總督府舊址,北半部為新中國成立後以同樣風格新建的建築;從航拍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廣場周圍的六條道路;攝影師@盧暉)

總督府建在觀海山的半山腰處

共四層,高20米

總建築面積達7500平方米

最新式的鋼鐵結構被應用其中

鋼材則由克虜伯公司從德國遠道運來

外立面採用青島隨處可見的花崗岩細方石

整個建築莊重威嚴,極具質感

(總督府舊址,攝影師@陳曦)

為保障建築品質

殖民政府從德國聘請建築設計師、專業技術工人

本地無法生產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等

則直接從德國運來

膠澳總督本人下班後親臨工地視察

甚至登上腳手架檢查施工品質

決不允許一點紕漏

所有行政建築、宗教建築、住宅

也都通過立法手段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

(引自德租時期的法律檔《買地辦理章程》)

“房屋的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及樓層最高為 3 層。建築物所占面積應在宅地面積的 6/10 以下。相鄰建築的間距為 3 米,有窗戶時為 4 米”

其中一項規定對青島的影響更為直觀

即建築外形不能重複

這一規定直接導致

各種風格、樣式的建築紛紛在青島落地

例如30米高的總督官邸

建築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是德租時期青島最豪華的建築之一

為新羅馬風與青年風格派的結合

大面積的券柱式開敞外廊

以及有序排列的花崗岩飾面

使得建築極為生動

(從信號山拍攝的總督官邸,1957年毛澤東曾經入住,攝影師@王愷)

從不同角度觀看

會呈現出迥異的景象

(總督官邸,攝影師@望麓自卑)

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

擁有一個造型突出的鐘塔樓

將整個區域都渲染出了濃濃的歐洲風情

(基督教堂,攝影師@姚璐)

不同時節、不同方位

都極具韻味

(基督教堂,前兩張攝影師@Radiostar;第3張攝影師@徐逸凡)

其他形態各異的代表性建築還包括

膠州郵政局

(1904年建成的膠州郵政局,攝影師@王愷)

海濱旅館

(1903年建成的青島海濱旅館舊址,1912年孫中山曾經入住,攝影師@王愷)

亨利王子路理髮廳

(1905年建成的亨利王子路理髮廳舊址,攝影師@王愷)

安娜別墅等等

(1903建成的安娜別墅,德國磚瓦商羅伯特為紀念愛女而命名,為巴羅克式建築;攝影師@李文博)

除了對建築事無巨細的追求

德國人還非常重視城市綠化

為此設立了專門的“林務署”

不遺餘力地引入法國梧桐、槐樹、銀杏等樹木

綠化城市的盛名在當時享譽全國

連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派人來學習參觀

(始建於德租時期的中山公園,夜晚的櫻花在燈光下異常夢幻,櫻花的種植則始於後來日占時期;攝影師@高江峰)

建築之間、道路兩側

也將綠植穿插而置

配合當時廣泛採用的紅色屋頂

可謂真真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在全國城市之中獨樹一幟

(拍攝於觀海山上方,觀海山的建築沿山體規整排列,空間疏朗,均勻細緻;攝影師@盧暉)

加之青島市區不斷出現的山地丘陵

建築往往順坡就勢

建築群輪廓連綿起伏、高低錯落

構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觀效果

(山上為青島電視塔,攝影師@Radiostar)

總體而言

德國人在青島的城市建設

奠定了青島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風貌

這是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一次建立

青島已經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漁村或者軍事堡壘

而是一座個性鮮明的城市

經濟上的成績也同樣斐然

以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理念建設的青島港

從建成之初就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港

許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上海

德國人打造“樣板殖民地”的目標初步實現

然而“好景”不長

在德國人治理青島17年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對青島覬覦已久的日本

於1914年趁機對德宣戰、取而代之

日本與德國人對青島的經營風格完全不同

他們更多著眼於急功近利地擴張與掠奪

包括將數萬名日本人移民青島

全面控制青島的工業、商業、金融業

市區規模雖然比德占時期擴大了 3 倍

但總體上呈現為無序的自發擴展

自始至終沒有做出一份長遠的城市規劃

這一時期建築品質也明顯下降、風貌大為倒退

(第一次日占時期在日僑聚居區建設的普濟醫院,是當時的代表建築之一,被認為存在刻意設計的痕跡;圖片源自@維琪百科/StefanTsingtauer)

倒退與止步不前的日子是漫長的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二次提升

要等到十餘年後才會再次來臨

一戰結束之後

五四運動的口號響徹全國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1922年

北洋政府雖然最終收回青島

但此後數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亂局之中青島的城市建設也是一落千丈

(時人對1920年代青島建築的評價,節選自青島地方誌《膠澳志》)

“國人近年建築······其取材施工恒取苟完苟美之主義,不若德人之堅固整潔矣”

直到1931年

駐防青島的海軍將領沈鴻烈

同時被任命為青島市長

青島逐漸遠離戰火,局勢趨於穩定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二次提升開始了

並且完全由中國人主導

首先

青島市政府深化了關於城市建築的法規

設立市區工程設計委員會

著力提升建築品質

甚至還包括一個建築審美委員會

對於不符合青島風貌的建築一律禁止

對優秀的設計則予以獎勵

著名的八大關別墅群

便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八大關的花石樓是一座座落於海岸礁石之上的別墅,由中國設計師劉耀宸設計,外形不求規則而富於變化,1931年建成,首任業主為俄羅斯人淶比池;攝影師@夢之境)

它以二、三層獨立式庭院別墅為主

擁有大量精美的建築小品

更重要的是景觀疏朗、空間親切靜謐

有如都市村莊

(拍攝于八大關之一的正陽關一支路路口,路口共延伸出5個方向,對面建築為韶關路22號,一幢北歐鄉村風格別墅;攝影師@王愷)

其次

青島市政府通過綠化以及一些特別的設計

對道路景觀予以優化

使得青島城區的許多道路都頗具韻味

(湛山三路的秋色@Radiostar)

最為經典的則是對“對景”的運用

對景是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經典手法

即從一處景觀欣賞另處一景觀

兩景相對,會產生非常奇妙的視覺美感

以1934年建成的聖彌愛爾大教堂為例

這是一處56米高的雙塔樓建築

也是青島老城最為醒目的建築之一

(冬天的聖彌愛爾大教堂,攝影師@盧暉)

當這樣的建築出現在道路的盡端

神奇的街道對景便出現了

建築變得更加突出

街道也更富生趣

(攝影師@Shana Wang/Flickr)

或是綠意叢中,仰望尖尖小角

(攝影師@李文博)

或是老城之巔,俯瞰雙塔奇兵

(攝影師@布萊克先生)

第三

與德國、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

中國人治下的青島市政府

更加注重對城鄉區域的平衡發展

以及對城市邊緣貧民區的改造

包括統一規劃佈局

每處院落均設置水龍頭、公共廁所

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種起源於德租時期的建築形式

裡院

也在此時大規模發展起來

(航拍芝罘路周邊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這是一種結合了歐洲聯排住宅

與中國四合院的建築

可以在有限的建築面積中容納更多人居住

居住者包括小職員、下級軍官、工人、小商販

1932年時青島的裡院已達506處

容納了10669戶人家

(航拍黃島路與芝罘路交駐口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今天我們借助航拍技術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建築的幾何美感

雪後初晴

不知道當年這狹小的天井

蘊藏了多少個“青島夢”

(冬季雪後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1935年

成就頗豐的青島市政府

出臺了第一部中國人制定的青島城市規劃

其中甚至包括一條從青島經新疆直通歐洲的鐵路

其雄心壯志,溢於紙面

然而規劃未及實施

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便讓青島的發展再次停滯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三次升級

將要等到數十年以後

抗戰結束之後

青島歷經內戰、建國初期的曲折探索

以及文革的混亂無序

一些建築風貌遭到破壞

城市風格大變

例如受前蘇聯建築理論的影響

以“肥梁胖柱”為特徵的會堂、療養院

大量在1950-1960年代出現

(1960年建成的青島人民會堂,為此還拆除了清代總兵衙門舊址,當時全國都出現了這種風格的建築)

破壞與不協調

在改革開放初期對高樓的一味崇拜中愈演愈烈

最典型的莫過於1990年建設的東海大酒店

直挺挺地豎在海灣之上

可謂大煞風景

(海濱浴場與東海大酒店,攝影師@李濱)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近些年

人類對自然地理條件的改造能力極速增加

我們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穀

青島的城市風貌突然完全跳出之前的發展脈絡

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出現

不再是紅瓦綠樹、疏落有致

而是高樓林立、緊湊緻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航拍浮山灣,攝影師@盧暉)

與其他高樓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

青島的特色依然相當突出

它的海灣曲線極為優美

大灣小灣依次出現、連綿不絕

城市建築群與大海交融穿插

濱海建築佈局從低到高,層次分明

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觀

(從另一個方向航拍浮山灣,攝影師@盧暉)

而在陸地上

密集的高樓建築群

還會被突兀的山峰打破

使得青島在鋼筋水泥之中

依然保持些許山野氣息

(浮山與青島平流霧,攝影師@高江峰)

夜色之中

城市燈光璀璨,刺破薄霧

景象更加瑰麗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浮山與青島平流霧,攝影師@高江峰)

霧濃之時

整個城市完全隱去

只餘兩個腳手架穿出雲端

揭示著雲霧下方熱火朝天、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

(浮山與平流霧,浮山上方的雲霧有如從“火山”中噴發而出;攝影師@徐堃)

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時

極具特色的老城也並未因此消亡

它們互相衝突、互相融合

未來的青島是否仍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也許就掌握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

因為青島城市美學第3次升級的時刻已然到來

(新城舊城同框對比,攝影師@盧暉)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劉敏《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評價與文化生態保護更新》、李東泉《青島城市發展史上的三次飛躍》、陳靂《德租時期青島建築研究》

其中嶗山山脈最高峰海拔1132米

為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日落時分的嶗山雲海,攝影師@王澤東)

山入海中、海侵山下

大霧起時,有如水墨國畫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徐堃)

山海相連之處

或礁石叢生、驚濤拍岸

(攝影師@煙雨斜陽)

或細沙輕語、柔情似水

(沙灘上為小船;攝影師@煙雨斜陽)

遠離海岸之處則是島嶼林立

鬱鬱蔥蔥、與世隔絕

(火山噴發形成的竹岔島,攝影師@盧暉)

加之青島海岸線曲折、灣岬交錯

大小海灣多達49個

這樣的地形使得青島天生就是極具經濟、軍事價值的良港

(下圖為嶗山腳下的青山灣;攝影師@煙雨斜陽)

古代青島人

以海為家,捕漁為生

(夕陽下的漁船,畫面右側為著名的石老人,為17米高的石柱,中間部分石塊崩落,形成了一處空洞;攝影師@煙雨斜陽)

到清代時

已經形成了數百個村落

人口多達數萬人

(嶗山邊的漁村,攝影師@煙雨斜陽)

1892年

為鞏固海防

清廷派兵駐防青島

修建總兵衙門、炮臺、棧橋

寬窄不一的街道以及60余家商鋪也隨之出現

青島作為一個萌芽城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但在此時

我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到青島的巨大潛力

只是將其作為一個軍事重鎮

多數的城市功能仍然缺失

(下方為青島棧橋,始建於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已成為青島的標誌之一;上方的島嶼為小青島,被認為是“青島”得名之處;攝影師@劉中)

真正發掘青島潛力的是

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他曾在中國實地考察數年

之後便極力向德國政府提議佔領青島

(李希霍芬對中國極為瞭解,因其是“絲綢之路”概念的首次提出者,而被中國人熟知;魯迅曾在其地理著作《中國地質概論》中說:自李氏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下面李希霍芬的話轉引自郭雙林《晚清外國“探險家”在華活動述論》)

“此地可以建設一個伸展到華北的鐵路網······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

19世紀末的德國剛剛統一不久

雖然錯過了列強瓜分世界的黃金時期

卻後來居上

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英法等傳統強國

於是他們有了一個更大的野心

即通過建設一個“樣板殖民地”向世界證明

德國在經營殖民地方面同樣超越那些老牌帝國

(德國政治家的話,轉引自李東泉《從德國近代歷史進程論青島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

“我們不會使任何人黯然失色,但是我們也要求我們在陽光下的位置”

青島顯然就是“樣板殖民地”的最佳選擇

它擁有極佳的地理條件

同時又不像上海那樣需要和其他列強共用

也不像天津那樣已經有太多的城市基礎

青島就像一張白紙

可以任由德國人規劃藍圖

1897年11月14日

德意志帝國海軍出兵佔領青島

無能的清軍未做任何抵抗、完全拱手相讓

(1898年的明信片《來自膠澳的問候》,有些諷刺的是畫風結合了中國兒童的形象,作者未知;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現在

青島是德國人的了

殖民者躊躇滿志的樣板之城即將啟幕

他們並沒有急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而是首先開展土地勘察測量

在完成青島史上第一份城市規劃之後

建設才全面展開

(下圖為1912年德租時期的青島地圖,經現代重新上色標注,紅線為鐵路;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整個城市行政中心圍繞著總督府展開

正前方是開敞的廣場

六條放射形道路在廣場交匯

烘托出總督府的中心地位

(中央方形建築南半部為總督府舊址,北半部為新中國成立後以同樣風格新建的建築;從航拍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廣場周圍的六條道路;攝影師@盧暉)

總督府建在觀海山的半山腰處

共四層,高20米

總建築面積達7500平方米

最新式的鋼鐵結構被應用其中

鋼材則由克虜伯公司從德國遠道運來

外立面採用青島隨處可見的花崗岩細方石

整個建築莊重威嚴,極具質感

(總督府舊址,攝影師@陳曦)

為保障建築品質

殖民政府從德國聘請建築設計師、專業技術工人

本地無法生產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等

則直接從德國運來

膠澳總督本人下班後親臨工地視察

甚至登上腳手架檢查施工品質

決不允許一點紕漏

所有行政建築、宗教建築、住宅

也都通過立法手段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

(引自德租時期的法律檔《買地辦理章程》)

“房屋的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及樓層最高為 3 層。建築物所占面積應在宅地面積的 6/10 以下。相鄰建築的間距為 3 米,有窗戶時為 4 米”

其中一項規定對青島的影響更為直觀

即建築外形不能重複

這一規定直接導致

各種風格、樣式的建築紛紛在青島落地

例如30米高的總督官邸

建築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是德租時期青島最豪華的建築之一

為新羅馬風與青年風格派的結合

大面積的券柱式開敞外廊

以及有序排列的花崗岩飾面

使得建築極為生動

(從信號山拍攝的總督官邸,1957年毛澤東曾經入住,攝影師@王愷)

從不同角度觀看

會呈現出迥異的景象

(總督官邸,攝影師@望麓自卑)

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

擁有一個造型突出的鐘塔樓

將整個區域都渲染出了濃濃的歐洲風情

(基督教堂,攝影師@姚璐)

不同時節、不同方位

都極具韻味

(基督教堂,前兩張攝影師@Radiostar;第3張攝影師@徐逸凡)

其他形態各異的代表性建築還包括

膠州郵政局

(1904年建成的膠州郵政局,攝影師@王愷)

海濱旅館

(1903年建成的青島海濱旅館舊址,1912年孫中山曾經入住,攝影師@王愷)

亨利王子路理髮廳

(1905年建成的亨利王子路理髮廳舊址,攝影師@王愷)

安娜別墅等等

(1903建成的安娜別墅,德國磚瓦商羅伯特為紀念愛女而命名,為巴羅克式建築;攝影師@李文博)

除了對建築事無巨細的追求

德國人還非常重視城市綠化

為此設立了專門的“林務署”

不遺餘力地引入法國梧桐、槐樹、銀杏等樹木

綠化城市的盛名在當時享譽全國

連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派人來學習參觀

(始建於德租時期的中山公園,夜晚的櫻花在燈光下異常夢幻,櫻花的種植則始於後來日占時期;攝影師@高江峰)

建築之間、道路兩側

也將綠植穿插而置

配合當時廣泛採用的紅色屋頂

可謂真真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在全國城市之中獨樹一幟

(拍攝於觀海山上方,觀海山的建築沿山體規整排列,空間疏朗,均勻細緻;攝影師@盧暉)

加之青島市區不斷出現的山地丘陵

建築往往順坡就勢

建築群輪廓連綿起伏、高低錯落

構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觀效果

(山上為青島電視塔,攝影師@Radiostar)

總體而言

德國人在青島的城市建設

奠定了青島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風貌

這是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一次建立

青島已經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漁村或者軍事堡壘

而是一座個性鮮明的城市

經濟上的成績也同樣斐然

以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理念建設的青島港

從建成之初就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港

許多方面都超越了香港、上海

德國人打造“樣板殖民地”的目標初步實現

然而“好景”不長

在德國人治理青島17年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對青島覬覦已久的日本

於1914年趁機對德宣戰、取而代之

日本與德國人對青島的經營風格完全不同

他們更多著眼於急功近利地擴張與掠奪

包括將數萬名日本人移民青島

全面控制青島的工業、商業、金融業

市區規模雖然比德占時期擴大了 3 倍

但總體上呈現為無序的自發擴展

自始至終沒有做出一份長遠的城市規劃

這一時期建築品質也明顯下降、風貌大為倒退

(第一次日占時期在日僑聚居區建設的普濟醫院,是當時的代表建築之一,被認為存在刻意設計的痕跡;圖片源自@維琪百科/StefanTsingtauer)

倒退與止步不前的日子是漫長的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二次提升

要等到十餘年後才會再次來臨

一戰結束之後

五四運動的口號響徹全國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1922年

北洋政府雖然最終收回青島

但此後數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亂局之中青島的城市建設也是一落千丈

(時人對1920年代青島建築的評價,節選自青島地方誌《膠澳志》)

“國人近年建築······其取材施工恒取苟完苟美之主義,不若德人之堅固整潔矣”

直到1931年

駐防青島的海軍將領沈鴻烈

同時被任命為青島市長

青島逐漸遠離戰火,局勢趨於穩定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二次提升開始了

並且完全由中國人主導

首先

青島市政府深化了關於城市建築的法規

設立市區工程設計委員會

著力提升建築品質

甚至還包括一個建築審美委員會

對於不符合青島風貌的建築一律禁止

對優秀的設計則予以獎勵

著名的八大關別墅群

便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八大關的花石樓是一座座落於海岸礁石之上的別墅,由中國設計師劉耀宸設計,外形不求規則而富於變化,1931年建成,首任業主為俄羅斯人淶比池;攝影師@夢之境)

它以二、三層獨立式庭院別墅為主

擁有大量精美的建築小品

更重要的是景觀疏朗、空間親切靜謐

有如都市村莊

(拍攝于八大關之一的正陽關一支路路口,路口共延伸出5個方向,對面建築為韶關路22號,一幢北歐鄉村風格別墅;攝影師@王愷)

其次

青島市政府通過綠化以及一些特別的設計

對道路景觀予以優化

使得青島城區的許多道路都頗具韻味

(湛山三路的秋色@Radiostar)

最為經典的則是對“對景”的運用

對景是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經典手法

即從一處景觀欣賞另處一景觀

兩景相對,會產生非常奇妙的視覺美感

以1934年建成的聖彌愛爾大教堂為例

這是一處56米高的雙塔樓建築

也是青島老城最為醒目的建築之一

(冬天的聖彌愛爾大教堂,攝影師@盧暉)

當這樣的建築出現在道路的盡端

神奇的街道對景便出現了

建築變得更加突出

街道也更富生趣

(攝影師@Shana Wang/Flickr)

或是綠意叢中,仰望尖尖小角

(攝影師@李文博)

或是老城之巔,俯瞰雙塔奇兵

(攝影師@布萊克先生)

第三

與德國、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

中國人治下的青島市政府

更加注重對城鄉區域的平衡發展

以及對城市邊緣貧民區的改造

包括統一規劃佈局

每處院落均設置水龍頭、公共廁所

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種起源於德租時期的建築形式

裡院

也在此時大規模發展起來

(航拍芝罘路周邊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這是一種結合了歐洲聯排住宅

與中國四合院的建築

可以在有限的建築面積中容納更多人居住

居住者包括小職員、下級軍官、工人、小商販

1932年時青島的裡院已達506處

容納了10669戶人家

(航拍黃島路與芝罘路交駐口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今天我們借助航拍技術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建築的幾何美感

雪後初晴

不知道當年這狹小的天井

蘊藏了多少個“青島夢”

(冬季雪後的裡院,攝影師@盧暉)

1935年

成就頗豐的青島市政府

出臺了第一部中國人制定的青島城市規劃

其中甚至包括一條從青島經新疆直通歐洲的鐵路

其雄心壯志,溢於紙面

然而規劃未及實施

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便讓青島的發展再次停滯

青島城市美學的第三次升級

將要等到數十年以後

抗戰結束之後

青島歷經內戰、建國初期的曲折探索

以及文革的混亂無序

一些建築風貌遭到破壞

城市風格大變

例如受前蘇聯建築理論的影響

以“肥梁胖柱”為特徵的會堂、療養院

大量在1950-1960年代出現

(1960年建成的青島人民會堂,為此還拆除了清代總兵衙門舊址,當時全國都出現了這種風格的建築)

破壞與不協調

在改革開放初期對高樓的一味崇拜中愈演愈烈

最典型的莫過於1990年建設的東海大酒店

直挺挺地豎在海灣之上

可謂大煞風景

(海濱浴場與東海大酒店,攝影師@李濱)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近些年

人類對自然地理條件的改造能力極速增加

我們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穀

青島的城市風貌突然完全跳出之前的發展脈絡

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出現

不再是紅瓦綠樹、疏落有致

而是高樓林立、緊湊緻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航拍浮山灣,攝影師@盧暉)

與其他高樓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

青島的特色依然相當突出

它的海灣曲線極為優美

大灣小灣依次出現、連綿不絕

城市建築群與大海交融穿插

濱海建築佈局從低到高,層次分明

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觀

(從另一個方向航拍浮山灣,攝影師@盧暉)

而在陸地上

密集的高樓建築群

還會被突兀的山峰打破

使得青島在鋼筋水泥之中

依然保持些許山野氣息

(浮山與青島平流霧,攝影師@高江峰)

夜色之中

城市燈光璀璨,刺破薄霧

景象更加瑰麗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浮山與青島平流霧,攝影師@高江峰)

霧濃之時

整個城市完全隱去

只餘兩個腳手架穿出雲端

揭示著雲霧下方熱火朝天、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

(浮山與平流霧,浮山上方的雲霧有如從“火山”中噴發而出;攝影師@徐堃)

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新城市快速崛起之時

極具特色的老城也並未因此消亡

它們互相衝突、互相融合

未來的青島是否仍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也許就掌握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

因為青島城市美學第3次升級的時刻已然到來

(新城舊城同框對比,攝影師@盧暉)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劉敏《青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評價與文化生態保護更新》、李東泉《青島城市發展史上的三次飛躍》、陳靂《德租時期青島建築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