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劉曉靜:振奮民族精神民族音樂教育不能“缺位元”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

央視網消息音樂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3月12日,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應該改進學校民族音樂教育, 大力弘揚中國民族音樂, 振奮民族精神。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 是56個民族幾千年生活實踐的藝術結晶, 其聲樂、戲曲、器樂、歌舞、曲藝等都獨具一格, 自成體系, 內容豐富多彩, 形式瑰麗多姿,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文化寶庫, 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同時, 弘揚民族音樂, 還起著維繫國家統一、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

對於民族音樂的教育現狀, 劉曉靜曾做過調研。 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初是從民國初年的學堂樂歌開始的,學校沒有正式的音樂課程,也沒有正規的音樂教材,其內容基本上是根據西方或日本的一些名曲填詞而成的歌曲。

因此, 目前中小學的中國民族音樂教材還不多, 而且也不夠生動。

劉曉靜建議, 從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兩方面著力, 採取有力措施, 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各個層面注入並不斷強化民族音樂因素, 使其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改進學校民族音樂教育方面, 劉曉靜認為, 應該結合新時代少年兒童的認知特點加以改進, 把民族音樂滲透到學校教育中, 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薰陶,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操。

同時, 政府應該提高對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 加大政策和實際投入, 通過政府主導, 社會回應, 實施動員全社會參與民族音樂振興的偉大工程。

學校是音樂教育的主陣地, 又不應該是唯一的陣地。 無論是國家、城市還是社區、家庭的民族音樂環境, 都會對弘揚民族音樂的學校教育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此外, 音樂教育要更加注重體驗。 劉曉靜認為,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 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 因此, 體驗的方式方法和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體驗一定不要局限於課堂講授。 要改進教學教法, 借助一切傳統與現代的媒介, 把它貫穿於學校生活乃至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使音樂體驗更加生動, 使學生親自體驗並融入音樂表達的情感, 從而完成真正的心靈陶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