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目標的王健林和不喜歡錢的馬雲又懟上了?!

關於實體經濟這一議題已經討論過太多, 不管是產能和需求的變化還是整體行業的影響, 還是整體經濟環境的作用, 實體經濟急需疏解壓力已經成了共識。

虛實經濟的戰略結合正逐漸成為一大趨勢。 如果說實體轉型的核心是利用資料、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等説明實體經濟實現更優的資產配置, 那麼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實體經濟也提高了這些資料和服務的利用率?

最近中國銀聯和萬達集團敲定戰略合作、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全管道“實體雲服務”的新聞更讓我堅定了這一想法。

【修煉內功, 銀聯説明萬達實現實體雲服務】

在兩會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提到, 實體經濟想要發展, 企業還需要練好內功, 應該著力深化改革、優化環境、打造平臺。

對於萬達來說, 銀聯就是他們需要的“內功”。

首先要解釋一下“實體雲服務”,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銀聯推出的“雲閃付”。

從技術上來講雲閃付利用的就是NFC近場支付, 通過終端和POS機、自動售賣機的本地通訊來實現資料交換行為。 說白了, Apple Pay、Samsung Pay等等各種Pay利用的就是這種技術。

單純看使用體驗, NFC近場支付的便利度是高於基於App的移動支付的, 一個只需要拿出手機、指紋確認, 甚至不需要考慮網路和信號。 另一個則需要在有網路的情況下解鎖手機、打開App、掃碼/出示二維碼等等。 不光用戶更方便, 對於商戶來說, 也不必為了移動支付再開設結算入口, 極大的提升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 銀聯有人民銀行特批的跨行清算業務牌照, 對於體量巨大的萬達來說, 這一點的保障比什麼都重要。

除了移動支付外, 更多是接入其他的金融服務。 像消費金融、積分通兌等等可以打通整體平臺、會員體系等等功能, 包括利用銀聯的資料和金融科技服務, 通過App端為用戶進行精准推送。

雙方的合作, 基本是按照改革、環境優化、平臺化三個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功”打造而成。

【1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和不喜歡錢的馬雲】

之前王健林曾經爆出過“1個億小目標”的金句, 馬雲也在接受採訪時驚人的表示“我不喜歡錢”。 兩位大佬的語錄除了被做成各種表情包外, 也折射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建設新零售時不同的取向。

作為“不喜歡錢”的馬雲, 在二月宣佈了阿裡巴巴和百聯的合作, 開放阿裡巴巴的人工智慧、物聯網、智慧支付、物流技術、大資料技術等等, 共同探索建立新型零售門店。

也就是說, 阿裡巴巴把百聯旗下的實體門店、商超當做了人工智慧、物聯網、支付等等技術的入口延伸。 這場合作中, 更多的是對線下場景的佔領和對線上技術的延伸, 從而累積更多資料和技術經驗。

這麼看來, 阿裡巴巴和百聯的結合的確有著“不喜歡錢”的意味。

(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同樣的道理, 在萬達集團和銀聯的合作中, 銀聯子公司“聯銀創投”還參股投資了“萬達網路科技”。 這樣的舉動某種角度下體現了銀聯對萬達線下場景的急切需求, 坦誠的說, 在支付、新金融戰場上銀聯已經稍顯落後趨勢, 對其而言新零售或許是個打翻身仗的機會,萬達則憑藉著對於場景的把握而佔據了主動權。

其實這樣看來,在實體轉型的發展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存在誰“拯救”誰,或者是誰“依賴”誰。實體經濟需要深化的改革,虛擬經濟則需要突破“線上”這一邊際。雙方互惠互利,在未來新經濟體中佔據著同樣重要的位置。

【巨頭聯合,彎道超車在海外】

萬達和銀聯的合作,一方面是場景和技術需求的契合,另一方面則是雙方在業務體量和佈局上的匹配度。

在國內,雙方一個是旅遊、商超、房地產遍佈全國的實體商業大王,另一個則是人人必備的“國民銀行卡”。放眼全球,兩者的匹配度則更高。

常去海外旅遊的的人都知道,銀聯的支付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球160個國家,達成了全球髮卡量和交易量第一,髮卡量66億,擁有4000萬以上的商家,在跨境支付上幾乎可以和VISA、萬事達媲美。而萬達在海外的商業地產持有量巨大,旅遊、商超、娛樂等項目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地都有充足的分佈。

在全球來看,咱們中國習慣的掃碼支付還沒有走出國門,在很多地方依然只能接受刷卡、現金支付。相比讓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出海,萬達和銀聯以和用戶原本習慣更接近的NFC近場支付方式出海似乎要容易很多。

而這絕非僅僅是哪一種支付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的問題,移動支付只是一個入口,可在入口背後是金融服務、資料收集、使用者習慣收集等等更加龐大的業務。可以說能否找到海外新零售的立足之地,就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打開入口。

這樣看來,萬達和銀聯的合作說不定能讓雙方在海外實現彎道超車。

【結束語】

在萬達和銀聯的合作中,我看到的是實體經濟展現出的霸氣和魅力:擁有珍貴的線下場景資源、豐富的海外佈局,更多的是利用開放的心態進行自我革新。

實體轉型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未知、一種創新和冒險,此時不論實體還是虛擬經濟,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或資產,更多的是對嘗試和創新的勇氣。

加好友XinTuQuan

馬上關注,天天乾貨,讀懂互聯網!

對其而言新零售或許是個打翻身仗的機會,萬達則憑藉著對於場景的把握而佔據了主動權。

其實這樣看來,在實體轉型的發展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存在誰“拯救”誰,或者是誰“依賴”誰。實體經濟需要深化的改革,虛擬經濟則需要突破“線上”這一邊際。雙方互惠互利,在未來新經濟體中佔據著同樣重要的位置。

【巨頭聯合,彎道超車在海外】

萬達和銀聯的合作,一方面是場景和技術需求的契合,另一方面則是雙方在業務體量和佈局上的匹配度。

在國內,雙方一個是旅遊、商超、房地產遍佈全國的實體商業大王,另一個則是人人必備的“國民銀行卡”。放眼全球,兩者的匹配度則更高。

常去海外旅遊的的人都知道,銀聯的支付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球160個國家,達成了全球髮卡量和交易量第一,髮卡量66億,擁有4000萬以上的商家,在跨境支付上幾乎可以和VISA、萬事達媲美。而萬達在海外的商業地產持有量巨大,旅遊、商超、娛樂等項目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地都有充足的分佈。

在全球來看,咱們中國習慣的掃碼支付還沒有走出國門,在很多地方依然只能接受刷卡、現金支付。相比讓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出海,萬達和銀聯以和用戶原本習慣更接近的NFC近場支付方式出海似乎要容易很多。

而這絕非僅僅是哪一種支付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的問題,移動支付只是一個入口,可在入口背後是金融服務、資料收集、使用者習慣收集等等更加龐大的業務。可以說能否找到海外新零售的立足之地,就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打開入口。

這樣看來,萬達和銀聯的合作說不定能讓雙方在海外實現彎道超車。

【結束語】

在萬達和銀聯的合作中,我看到的是實體經濟展現出的霸氣和魅力:擁有珍貴的線下場景資源、豐富的海外佈局,更多的是利用開放的心態進行自我革新。

實體轉型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未知、一種創新和冒險,此時不論實體還是虛擬經濟,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或資產,更多的是對嘗試和創新的勇氣。

加好友XinTuQuan

馬上關注,天天乾貨,讀懂互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