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喝什麼水?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 水井是傳統鄉村利用地下水最常見的設施, 至於何時發明水井, 至今還沒有詳實的證據。 我們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考古遺址中已經發現了水井, 其木框固壁, 深1.35米, 邊長2米。 由此看出, 河姆渡的水井建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農村水井

水井是文明早期的重大發明, 由此產生了許多與水井有關的技術成果。 《易經·井》有“改邑不改井”的記述。 漢儒孔穎達解釋說:“古者穿地取水, 以瓶引汲, 謂之為井。 ”這裡提到了古時井水提水所用的“瓶”, 即考古上發現的“尖底汲水瓶”。

尖底汲水瓶

汲水瓶底尖、腹大、口小, 系吊繩的瓶耳設在瓶腹稍靠下的部位。 這個設計包含著深奧的力學原理:空瓶時, 由於重心略高於吊繩懸點, 瓶身就會傾倒, 這樣便於入水;瓶中入水後, 瓶身重心降到吊繩懸點以下, 汲水瓶就會直立著被提上來。 可見, 汲水瓶通過變換瓶身重心, 使得汲水作業方便、省力, 體現了遠古先祖的高超智慧。

與水井作業有關的發明還有桔槔, 也稱吊杆, 是春秋時期發明的提水工具, 到秦漢時已經相當普及, 在漢代的畫像磚中多見入畫。

[東漢] 桔槔取水圖

此外, 西漢發明的轆轤也是水井用具。 轆轤上繩索通過束腰滑輪, 改變了力的作用方向, 比直接提水省力。 到宋元時期, 又發明了曲柄轆轤, 使用更為方便省力。

[西漢] 帶轆轤水槽的陶井

在取水高差小於10米時, 大多採用龍骨車提水。 龍骨車亦稱翻車, 是漢代發明的機械提水工具。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裝在輪軸上的曲柄轉動槽中鏈板, 將水刮到田中, 因此有的地方又稱為刮車。 最初發明時為手搖轉動曲柄提水, 不久改良為腳踏, 利用作業者自身體重踏轉輪軸, 減輕了勞動強度。 後來進一步改進, 利用牛馬畜力拉動。

再後來發明了風車提水。 這種風車提水的裝置, 建造技術已經相當複雜先進了, 而且是利用可再生的自然風為動力。

在古代發明的提水機械中, 最值得稱頌的當屬高轉筒車。 最早出現在晚唐, 多用於水田灌溉。 其基本結構是:以木或竹製成大型立輪, 用橫軸架起,輪周斜裝若干個盛水的竹筒,轉輪的下部浸入水中,利用流水動力推動水輪,浸入水中的竹筒被水灌滿,當水輪轉到上部時,小竹筒自動將水傾瀉入承水木槽,導入水渠或直接流入田中。

高轉筒車

治水、蓄水、調水、輸水、取水,與水利建設有關的各種辦法手段都集齊了,全部來到了田間地頭,可謂真正的“五龍治水”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用水”。我國各地種植的作物種類很多,包括“糧棉油、桑麻茶、糖菜果、花藥雜”12大類,品種有上萬個。它們對於水分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農田灌溉就不是開閘漫灌那麼簡單。

我國夏商周三代實行井田制。相鄰的井田之間,用溝洫相隔,既是地界,又是田間的排灌系統。到漢代,又相繼發明了甽種法、代田法和區田法(區音ou)等三種抗旱保墒、節約用水的田間種植方法。

甽種法以畝為種植單元。每畝地等距開挖三條溝,稱為甽。缺水的地方,莊稼種在甽裡,以便抗旱保墒;低窪漬水的地方,莊稼種在壟上,以便排水防澇。代田法是甽畝法的變通與革新。即前一年畝甽,第二年要互換,甽改成壟,壟改成甽。區種法的特點是,在地塊上挖出等距的條狀深溝或穴狀土坑。這些溝或坑就稱為“區”。莊稼種在區裡,所以稱為區種法。區田法便於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比較穩產高產。

漢代時,在菜園裡還採用過節約用水的滲灌法。具體做法是,利用粗陶瓦器容易滲水的特點,將瓦罐埋在蔬菜周圍的土裡,罐裡注滿水,水分慢慢從罐內滲出,滋潤菜根周圍,滿足蔬菜生長需要。

貴州省遵義市的山區裡人工修建的水渠

在有水源的山區丘陵地帶,可以直接引用山澗溪流泉水,進行自流式的農田灌溉。尤其是南方的梯田種植水稻,多數都是採用引流灌溉的方式。

本文作者:曹幸穗

文章首發於:《江河》雜誌微信平臺

文章轉載需注明@江河雜誌

選題合作與投稿

連絡人:劉豔飛

郵箱:jianghebjb@163.com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連絡人:劉曉晨

郵箱:jianghechuanmei@163.com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用橫軸架起,輪周斜裝若干個盛水的竹筒,轉輪的下部浸入水中,利用流水動力推動水輪,浸入水中的竹筒被水灌滿,當水輪轉到上部時,小竹筒自動將水傾瀉入承水木槽,導入水渠或直接流入田中。

高轉筒車

治水、蓄水、調水、輸水、取水,與水利建設有關的各種辦法手段都集齊了,全部來到了田間地頭,可謂真正的“五龍治水”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用水”。我國各地種植的作物種類很多,包括“糧棉油、桑麻茶、糖菜果、花藥雜”12大類,品種有上萬個。它們對於水分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農田灌溉就不是開閘漫灌那麼簡單。

我國夏商周三代實行井田制。相鄰的井田之間,用溝洫相隔,既是地界,又是田間的排灌系統。到漢代,又相繼發明了甽種法、代田法和區田法(區音ou)等三種抗旱保墒、節約用水的田間種植方法。

甽種法以畝為種植單元。每畝地等距開挖三條溝,稱為甽。缺水的地方,莊稼種在甽裡,以便抗旱保墒;低窪漬水的地方,莊稼種在壟上,以便排水防澇。代田法是甽畝法的變通與革新。即前一年畝甽,第二年要互換,甽改成壟,壟改成甽。區種法的特點是,在地塊上挖出等距的條狀深溝或穴狀土坑。這些溝或坑就稱為“區”。莊稼種在區裡,所以稱為區種法。區田法便於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防旱保收﹐比較穩產高產。

漢代時,在菜園裡還採用過節約用水的滲灌法。具體做法是,利用粗陶瓦器容易滲水的特點,將瓦罐埋在蔬菜周圍的土裡,罐裡注滿水,水分慢慢從罐內滲出,滋潤菜根周圍,滿足蔬菜生長需要。

貴州省遵義市的山區裡人工修建的水渠

在有水源的山區丘陵地帶,可以直接引用山澗溪流泉水,進行自流式的農田灌溉。尤其是南方的梯田種植水稻,多數都是採用引流灌溉的方式。

本文作者:曹幸穗

文章首發於:《江河》雜誌微信平臺

文章轉載需注明@江河雜誌

選題合作與投稿

連絡人:劉豔飛

郵箱:jianghebjb@163.com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連絡人:劉曉晨

郵箱:jianghechuanmei@163.com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