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故宮遊覽不可不知的知識,小編瀝血奉送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 原稱紫禁城、大內, 現為故宮博物館。 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 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完工, 由蔡信、阮安負責, 蒯祥主持施工, 後經多次重修和改建, 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所建。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

故宮博物院

故宮由由南端午門起至北段神武門, 保存至今的建築有980座, 共有房屋8707間, 總建築面積15萬m²。 紫禁城設四門, 南面正中為午門, 北為神武門, 東為東華門, 西為西華門, 四門和四隅各建有城樓。 故宮的主體建築分為前後兩大部門, 即外朝和內廷。

角樓

皇極殿

乾清宮

神武門

午門

武英門

太廟在故宮南中軸線的東側, 是明、清兩代皇帝家廟。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4年)重建成現在的風貌,是歷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太廟建築,1950年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在中軸線上,佈置前、中、後三座大殿。太廟前殿面寬十一間,進深四間,重簷廡殿頂,是皇帝祭祀行禮的地方。中殿面寬九間,單簷廡殿頂,是供奉帝后神位的地方。後殿面寬九間,單簷廡殿頂,是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后神位的地方。

太廟前殿

社稷壇在故宮南中軸線西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稷神袛的祭壇。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是在遼代興國寺、元代的萬壽寺基址上建起來的。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將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在壇北的拜殿停靈,1928年改拜殿為中山堂,從此,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並增建了一些風景建築。社稷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牆內,有社稷壇台、祭殿、拜殿、神庫、神廚和宰牲亭等。

社稷壇

故宮、太廟、社稷壇大部分建築是清代所建,也有少量的明代建築和元代橋樑。

斷虹橋原名周橋,橫跨在武英殿東側的金水河上,橋長18.7米,橋身和橋面用清白石料建成,欄杆用漢白玉製作,尤其是橋兩端石獸的雕刻精美而獨特。斷虹橋原來是由三座橋組成的橋樑建築群,明代營建紫禁城時將兩側的石橋拆掉。

故宮斷虹橋石雕

慈甯宮 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慈甯宮木構架採用螳螂榫和帶袖肩的燕尾榫,有明顯的明代特徵,

社稷壇的享殿即中山堂也是明代建築。

慈甯宮

明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4年)重建成現在的風貌,是歷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太廟建築,1950年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在中軸線上,佈置前、中、後三座大殿。太廟前殿面寬十一間,進深四間,重簷廡殿頂,是皇帝祭祀行禮的地方。中殿面寬九間,單簷廡殿頂,是供奉帝后神位的地方。後殿面寬九間,單簷廡殿頂,是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后神位的地方。

太廟前殿

社稷壇在故宮南中軸線西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稷神袛的祭壇。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是在遼代興國寺、元代的萬壽寺基址上建起來的。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將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在壇北的拜殿停靈,1928年改拜殿為中山堂,從此,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並增建了一些風景建築。社稷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牆內,有社稷壇台、祭殿、拜殿、神庫、神廚和宰牲亭等。

社稷壇

故宮、太廟、社稷壇大部分建築是清代所建,也有少量的明代建築和元代橋樑。

斷虹橋原名周橋,橫跨在武英殿東側的金水河上,橋長18.7米,橋身和橋面用清白石料建成,欄杆用漢白玉製作,尤其是橋兩端石獸的雕刻精美而獨特。斷虹橋原來是由三座橋組成的橋樑建築群,明代營建紫禁城時將兩側的石橋拆掉。

故宮斷虹橋石雕

慈甯宮 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慈甯宮木構架採用螳螂榫和帶袖肩的燕尾榫,有明顯的明代特徵,

社稷壇的享殿即中山堂也是明代建築。

慈甯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