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子兵法智慧:你為什麼不能成功?就因沒有“多因思維”

官渡之戰, 實力弱小的曹操為何能戰勝強大的袁紹?

赤壁之戰, 強大的曹操為何沒能滅掉孫劉聯軍?

五次北伐, 諸葛亮滅魏計畫為什麼不能成功?

任何一個結果, 都是多因產物。

一個人吃了三個饅頭、兩個包子, 吃飽了, 他是不是可以認為:是最後那個包子才管飽呢?

對上面的三個問題, 你可以從歷史條件中任選一條, 進行推理演繹, 只要符合邏輯, 就有可能是正確的答案。

官渡之戰, 曹操打贏是因為在烏巢燒光了袁紹的糧食;赤壁之戰, 曹操失敗是因為驕傲大意被黃蓋鑽了空子;五次北伐, 諸葛亮失敗在蜀魏兩國實力相差實在太大,

無力回天。

但, 符合思維邏輯的答案, 是否就一定是現實呢?

符合邏輯的假想, 也還只是假想, 未必就是真相。

下面舉個例子, 把這個邏輯為大家剖析清楚。

比如, 你想要把一塊豬肉煮熟, 需要鍋, 需要水, 需要火爐, 還需要一個標準大氣壓。

等這些條件具備了, 你才能把水倒進鍋裡, 把豬肉放進鍋裡, 蓋上鍋蓋, 把鍋坐在火爐上, 生火煮沸, 等上三十分鐘。

而一個標準大氣壓, 則不是你想準備就能準備的, 如果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 大氣壓強不到位, 你就無法煮熟這塊豬肉。

當然, 把鍋子換成高壓鍋, 也就不需要標準大氣壓了;但相應的條件(火爐)也需要調換(換成電力設備)。

即便是如此小事, 尚且需要滿足各條件,

使之搭配協調, 方能成功。 而如果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失控了, 那就必然失敗。

然而, 在“煮熟豬肉”這件事當中, 那個條件是最重要的呢?

有人說, 當然是豬肉重要, 沒有豬肉, 也就不會有煮熟這個事情。

有人說, 鍋子重要;有人說, 水重要;有人說, 大氣壓重要。

而我們知道, 這些條件每個都重要, 缺一就不能實現;只是立場不同, 觀點就會不同。

觀點可以不同, 現實卻是:你要做成這件事, 就得把各種條件都控制好。

老子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 只是烹小鮮可控的條件多, 治大國不可控的條件多。

想做的事越大, 制約條件就會越多, 你能控制的條件就相對越少, 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小, 這就是規律,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當我們分析,

曹操的勝, 曹操的敗, 諸葛亮的敗, 這些結果都是由極其複雜、龐雜的條件組合起來造成的。 道理說:你不能摸著大象的腿, 就說大象像根柱子。 但實際情況是, 我們最喜歡做的就是斷章取義, 攥著象鼻子說大象是根長繩子。

為了不犯斷章取義的錯, 還要我們學會等待——等到看清事情的全貌, 不要急著去下結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