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商吳羹梅:用鉛筆抗日

一支中華牌2B鉛筆, 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但在這根並不起眼的鉛筆背後, 卻有著一段逐漸被人淡忘的歷史。 自從1935年,中國第一家鉛筆廠——中國標準鉛筆廠在上海誕生, 中華鉛筆便開始了它的艱難起步, 而它的創始人, 就是被後世稱為“鉛筆大王”的吳羹梅。

在吳羹梅之前, 中國本土的企業家們從未關注過這個產業。 從清末“廢科舉、辦學堂”起, 外國鉛筆開始湧入中國, 有資料顯示, 僅此一項, 外國鉛筆商每年能從中國人口袋中掏走數百萬元。

年輕時的吳羹梅也不曾想過, 自己日後會和鉛筆打一輩子的交道。 在同濟大學就讀時, 他組織學生運動, 抗議段祺瑞政府向學生開槍, 遂被校方開除。 隨後, 在日本留學期間, 他進入一家鉛筆公司實習。 雖然工作努力, 但日本老闆依然瞧不起這個中國人, 還曾不屑地當面說道, 即使到你下輩子, “中國人也製造不出鉛筆。

日本人的挑釁, 反倒成了吳羹梅創辦中國人自己的鉛筆工業最大的動力。 他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潛伏”, 從日本人那兒學會了一整套鉛筆製造工藝。 1934年, 回國後的吳羹梅變賣家中房產, 創辦了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鉛筆工廠。

為了尋找國產原料, 經過多方調查, 他在蘇州找到了黏土, 從湖南尋到了石墨礦, 又在雲南採購了紫膠(蟲膠), 還採用胡桃木、柏木、銀杏和椴木經過多次試驗, 終於製成了“完全國貨”的鉛筆。

中鉛公司生產的鉛筆, 比同檔次的外國鉛筆, 價格上要便宜10%~15%, 利用價格戰, 吳羹梅成功地把自己的鉛筆擺上了當時上海灘著名4大百貨公司的文具櫃檯, 到了1936年, 教育部甚至通令全國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 推薦採用中鉛公司的鉛筆, 這也為其帶來了大量訂單。

在8年抗戰期間, 中鉛總共生產了5000余萬支鉛筆, 它的用戶從重慶到延安、從城市到窯洞、從戰場到教室, 從將軍、士兵, 到正在一筆一畫學漢字的孩童。 這家中國大後方唯一的鉛筆廠,

承擔起維持中國文教事業的重任。

戰爭結束後, 這個江蘇人依舊在現代化的戰場上抵抗著外國人。

在1954年之前, 中國從來就沒有品質過硬的國產繪圖鉛筆, 專業人員大量使用的, 還是價格昂貴的美國“維納斯”牌鉛筆。 經過吳與同仁們數百次的試驗, 1954年3月,中鉛終於製造出“中華”牌繪圖鉛筆, 其品質與舶來品不相上下, 這成為中國鉛筆工業史上劃時代的一筆, 外國繪圖鉛筆就此在中國市場上絕跡。

最有趣的“抵抗”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 已經年逾七旬的吳羹梅前去日本訪問, 他點名要去當年實習的那家日本鉛筆公司, 在接待宴會上, 這個老人掏出兩支用新技術生產的中華牌細杠鉛筆, 對日方說道:“我為我們的新產品做宣傳來了,

請大家賞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