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愛好者速看!中醫大師病歷首度曝光!失眠者福利!藥到病除!

平胃散、保和丸合半夏秫米東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

摘要:本案是平胃散、保和丸合半夏秫米東加減治療不寐, 患者郭某于2009年7月8日初診。 入睡困難, 多夢易醒, 甚則徹夜不眠2年餘。 中醫診斷為不寐, 西醫診斷為頑固性失眠, 經以平胃散、保和丸合半夏秫米東加減治療半月症狀消失, 痊癒, 為鞏固療效又以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小量加減治療1月。

醫生:柴瑞靄

柴瑞靄, 現代醫家名。 男, 1950年生, 出身中醫世家。 主任醫師, 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

姓名:郭某

性別:女

就診時間:2009-07-08

節氣:大暑前第15天

主訴:入睡困難, 多夢易醒, 甚則徹夜不眠2年餘。

現病史:患者2007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多夢易醒, 但睡眠時間尚可, 後逐漸加重, 以致徹夜不眠, 曾多處求治於中西醫, 效果均不明顯。 經病友介紹來我院請柴師治療。

刻下症:入睡困難, 多夢易醒, 甚則徹夜不眠, 晨起頭重如裹,

身困疲乏, 平素胃脘脹滿, 納呆不饑, 食後加重, 噯氣吞酸, 面色萎黃, 少氣懶言, 四肢沉重。 仔細詢問得知:患者平素飲食不節, 喜進涼食, 尤其喜歡飲用冰鎮飲料。

既往史:既往體健。

婚育史:13歲月經來潮, 期、量、色正常。

舌質:紅

舌苔:白膩而厚

脈象:滑緩

辨證分析:脾主運化又主升清, 胃主腐熟又主通降。 飲食不節, 食滯不化, 脾氣不升, 胃氣不降, 升降失常, 胃氣不和, 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 故入睡困難, 多夢易醒, 甚則徹夜不眠;脾虛胃滯, 不能運化水穀精微, 故身困疲乏, 面色萎黃, 少氣懶言;脾虛胃滯, 不能運化水濕, 痰濕中阻, 故晨起頭重如裹, 身困疲乏, 平素胃脘脹滿, 納呆不饑, 食後加重, 噯氣吞酸, 四肢沉重。 舌紅苔白膩而厚, 脈滑緩亦為脾虛胃滯,

痰濕中阻, 胃氣不和之徵象。

中醫診斷:不寐

西醫診斷:頑固性失眠

中醫證候:脾虛胃滯, 痰濕中阻, 胃氣不和

治則治法:燥濕健脾, 化痰和胃

方名:平胃散合保和丸

方劑組成:蒼術12g 川厚樸15g 陳皮10g 通草10g 焦山楂15g 茯苓15g 炒神曲15g 炒麥芽15g 連翹15g 清半夏12g 炒萊菔子15g(搗)

用法:7劑, 1劑/1天, 水煎服。

醫囑:每日1劑, 水煎2次, 早飯晚飯前分溫各服一次;忌食肥甘油膩, 寒涼食物, 勿飲冷水, 飲食清淡勿飽, 適度體育運動, 生活環境安靜, 睡前不要飲濃茶及刺激之品。

就診時間:2009-07-15

舌質:紅

舌苔:白薄膩

辨證分析:食滯得化, 脾升胃降, 升降有序, 胃氣得和, 故藥後睡眠明顯好轉;脾升胃降, 運化複職, 水穀精微得布, 故面色微紅, 精神好轉;脾升胃降, 水濕得運, 痰濕得清, 故晨起頭重身困、四肢沉重、胃脘脹滿明顯減輕,

納食增加, 噯氣吞酸消失。 病已向愈, 但結合餘症及舌脈患者仍以脾虛胃滯, 痰濕中阻, 胃氣不和為主要證候。

中醫診斷:不寐

西醫診斷:頑固性失眠

中醫證候:脾虛胃滯, 痰濕中阻, 胃氣不和

治則治法:燥濕健脾, 化痰和胃。

方名: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

方劑組成:蒼術10g 川厚樸15g 陳皮10g 通草8g 焦山楂15g 炒神曲15g 炒麥芽15g 炒萊菔子15g(搗) 清半夏12g 秫米15g

用法:7劑, 1劑/1天, 水煎服。

醫囑:每日1劑, 水煎2次, 早飯晚飯前分溫各服一次;忌食肥甘油膩, 寒涼食物, 勿飲冷水, 飲食清淡勿飽, 適度體育運動, 生活環境安靜, 睡前不要飲濃茶及刺激之品。

預後:痊癒, 消失。

就診時間:2009-07-23

舌質:紅

舌苔:白薄膩

辨證分析:脾升胃降, 運化複職, 痰濕得清,

胃氣得和, 故藥後睡眠正常, 諸症悉除。

中醫診斷:不寐

西醫診斷:頑固性失眠

中醫證候:脾虛胃滯, 痰濕中阻, 胃氣不和

治則治法:燥濕健脾, 化痰和胃。

方名: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

方劑組成:蒼術10g 川厚樸10 陳皮10g 炙甘草6g 清半夏10g 秫米15g

用法:15劑, 1劑/2天, 水煎服。

醫囑:每日1劑, 水煎2次, 早飯晚飯前分溫各服一次;忌食肥甘油膩, 寒涼食物, 勿飲冷水, 飲食清淡勿飽, 適度體育運動, 生活環境安靜, 睡前不要飲濃茶及刺激之品。

預後:痊癒, 消失。

按語:本案西醫診斷為頑固性失眠, 中醫診斷為不寐。 但從病程上分析: 患者平素飲食不節, 喜進涼食, 貪喜冷飲, 日積月累, 形成了脾虛胃滯, 食積不化, 胃氣不和, 升降失常, 以致造成入睡困難, 多夢易醒, 甚則徹夜不眠。 雖然患者敘述以不寐為主證,但結合平素胃脘脹滿,納呆不饑,食後加重,噯氣吞酸等脾虛胃滯,食積不化,胃氣不和的症狀,並兼有晨起頭重如裹,身困疲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沉重等痰濕中阻,濕困脾胃,清陽不升的症狀,再結合舌苔白膩而厚,脈象滑緩等說明不寐只是臨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究其導致不寐的原因則是脾虛胃滯,痰濕中阻,胃氣不和,升降失司。中醫辨證病機當為:脾虛胃滯,痰濕中阻,胃氣不和,形成不寐。清末名醫張聿青曾說:“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古聖於不寐之病,不曰心腎,獨曰胃不和,豈無意哉?中樞之論,非臆說也,明者當能察之”,故雖為頑固不寐,但確因胃氣不和,治療當從“和胃”著手,治則當以苦溫燥濕,化痰和胃。選方當用《和劑局方》平胃散苦溫燥濕,健脾和胃,致胃氣和平;《丹溪心法》保和丸和胃化滯,兼通腸腑,令痰濕不生;本案從一診處方看,似是治標,實則治本,因胃氣和平,失眠向愈。二診時食濕中阻之象明顯好轉,痰濕不化之象亦見衰減,胃氣之象趨於正常,故再以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燥濕健脾,化痰和胃。《靈樞•邪客篇》有:“半夏秫米湯有決瀆壅塞,交通陰陽,合降胃氣,安神定志之效”,繼用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調理,俾脾能健運,痰濕得化,胃氣得和,睡眠自安。

小貼士:

中醫愛好者:可以關注杏林大講堂

對學習、中醫、健康有任何疑問可以私聊小編,為各位學員解答

雖然患者敘述以不寐為主證,但結合平素胃脘脹滿,納呆不饑,食後加重,噯氣吞酸等脾虛胃滯,食積不化,胃氣不和的症狀,並兼有晨起頭重如裹,身困疲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沉重等痰濕中阻,濕困脾胃,清陽不升的症狀,再結合舌苔白膩而厚,脈象滑緩等說明不寐只是臨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究其導致不寐的原因則是脾虛胃滯,痰濕中阻,胃氣不和,升降失司。中醫辨證病機當為:脾虛胃滯,痰濕中阻,胃氣不和,形成不寐。清末名醫張聿青曾說:“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古聖於不寐之病,不曰心腎,獨曰胃不和,豈無意哉?中樞之論,非臆說也,明者當能察之”,故雖為頑固不寐,但確因胃氣不和,治療當從“和胃”著手,治則當以苦溫燥濕,化痰和胃。選方當用《和劑局方》平胃散苦溫燥濕,健脾和胃,致胃氣和平;《丹溪心法》保和丸和胃化滯,兼通腸腑,令痰濕不生;本案從一診處方看,似是治標,實則治本,因胃氣和平,失眠向愈。二診時食濕中阻之象明顯好轉,痰濕不化之象亦見衰減,胃氣之象趨於正常,故再以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燥濕健脾,化痰和胃。《靈樞•邪客篇》有:“半夏秫米湯有決瀆壅塞,交通陰陽,合降胃氣,安神定志之效”,繼用平胃散合半夏秫米湯調理,俾脾能健運,痰濕得化,胃氣得和,睡眠自安。

小貼士:

中醫愛好者:可以關注杏林大講堂

對學習、中醫、健康有任何疑問可以私聊小編,為各位學員解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