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喜迎十九大 我來讀黨史|為什麼要長征及長征的命名

偉大的長征

——石仲泉

戳下面, 聽朗讀

▼▼▼

長征的基本概況搜索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不僅僅是中央紅軍的長征, 而是“3+1”, 即紅一(中央紅軍)、二(最初稱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的長征,

再加紅二十五軍的長征。 長征以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 實施戰略轉移算起。 此前的紅六軍團西行算“探路”, 紅軍長征的歷史起點是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這就要穿越時間隧道, 回顧中央蘇區的歷史。 1929年初, 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下井岡山, 經過在閩西、贛南一年多迂回轉戰, 創建了中央蘇區。 在連續粉碎國民黨軍的三次“圍剿”後, 中央蘇區進一步擴展, 1931年11月, 正式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 那時的“紅色中國”, 擁有12塊根據地, 總面積達40余萬平方公里(比甘肅還大, 相當於4個江蘇省), 人口約3000萬。 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 中央蘇區發展到鼎盛時期, 中央紅軍達13萬人,

中央蘇區轄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 總面積為8.4萬平方公里, 比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還大, 相當於兩個半海南島;人口450多萬, 是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 但是, 當時在中共中央佔據統治地位的是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路線。

讀黨史參與人(溫江區檢察院研究室主任)

這條路線的危害極為嚴重, 白區黨的組織幾乎完全遭到破壞, 各個蘇區面臨極大困難, 絕大部分丟掉了。 由博古負總責的臨時中央, 於1933年初到中央蘇區後, 更加直接地推行“左”傾的政治和軍事路線。 這時, 國民黨反動集團不甘心連續四次對紅軍“圍剿”的失敗, 從1933年9月始, 調集50萬重兵發動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 臨時中央不僅將毛澤東排斥出黨政軍領導崗位, 還拋棄前四次反“圍剿”戰爭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指揮下取得勝利所採用的戰略戰術, 完全聽憑所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軍事指揮, 博古、李德指令中央紅軍同數倍於己的強敵“以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打“正規戰”, 結果歷經一年的消耗,

中央紅軍遭受重創, 北大門廣昌丟掉了, 南大門會昌的筠門嶺丟掉了, 東線長汀和西線興國都守不住, 中央蘇區日益縮小, 最後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 即後來所說的長征。

周恩來總結這段歷史說:萬里長征, 就因為在江西打敗了, 硬拼消耗, 拼到最後擋不住, 不得不退出江西。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直接原因。

在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後1個月, 即1934年11月, 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皖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什麼時候開始叫長征呢?

據我查到的資料, 是在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轉戰川黔邊二渡赤水, 在發動第二次遵義戰役之前的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發佈的《告工農勞苦群眾書》中, 已使用了“長征”一詞。 隨後4月在巧渡金沙江前,

以朱總司令名義發佈的佈告講了“紅軍萬里長征”, 這樣便用開了。

在遵義會議上曾作出中央紅軍北渡長江, 到川西建立根據地的決定。 為策應中央紅軍北進, 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陝蘇區進行長征。 最晚進行長征的是紅二、六軍團。 他們是在1935年11月離開湘鄂川黔蘇區踏上長征路的。 這時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已1年又1個月。

紅軍長征到陝北, 這不是預先設定的。 長征就是不斷轉戰, 到哪裡去安身立命, 其目的地是在不斷變化的。 據我所知, 先後有八個考慮:

(一)最早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發展那裡的根據地。

(二)黎平會議決定到黔北的遵義地區建立新根據地。

(三)遵義會議決定到川西建立根據地。

(四)會理會議決定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五)兩河口會議決定去川陝甘一帶開闢新的根據地。

(六)毛兒蓋會議進一步明確新根據地到甘南以洮河流域為基礎。

(七)俄界會議決定到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建根據地,將來向東發展。

(八)在哈達鋪初步決定到陝北去,將其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隨後的榜羅鎮會議正式決定陝北為長征的最後落腳點。

這樣,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後,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榜羅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決定,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

中央紅軍長征歷時1年,中共中央到陝北後,陝北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年後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甯和寧夏將台堡會師,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結束。歷時兩年的紅軍長征,縱橫14個省,進行了600多次重要的戰役戰鬥,度過了近百條江河,越過了約40座大山險峰,經過了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從東南至西北的戰略大轉移,長征總行程達6.5萬多裡。

書籍責任編輯:吳江

出版:中共黨史出版社

文章作者:石仲泉

圖片設計、編輯:仲靜

播音:劉燃

(五)兩河口會議決定去川陝甘一帶開闢新的根據地。

(六)毛兒蓋會議進一步明確新根據地到甘南以洮河流域為基礎。

(七)俄界會議決定到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建根據地,將來向東發展。

(八)在哈達鋪初步決定到陝北去,將其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隨後的榜羅鎮會議正式決定陝北為長征的最後落腳點。

這樣,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後,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榜羅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決定,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

中央紅軍長征歷時1年,中共中央到陝北後,陝北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年後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甯和寧夏將台堡會師,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結束。歷時兩年的紅軍長征,縱橫14個省,進行了600多次重要的戰役戰鬥,度過了近百條江河,越過了約40座大山險峰,經過了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從東南至西北的戰略大轉移,長征總行程達6.5萬多裡。

書籍責任編輯:吳江

出版:中共黨史出版社

文章作者:石仲泉

圖片設計、編輯:仲靜

播音:劉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