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再讓劉禪薑維背鍋了,蜀漢最終覆滅,這位大明星才是頭號罪人!

眾所周知, 諸葛瞻是蜀漢名臣諸葛亮的獨子, 在蜀漢最後生死存亡之戰中表現出了高尚的氣節, 嚴正拒絕了鄧艾的招降並斬其來使, 與其子諸葛尚在綿竹雙雙陣亡。 三代藎臣, 滿門忠烈, 成就了諸葛氏的千古美名。

然而, 只要仔細推敲歷史, 就不難發現, 蜀漢最終的滅亡, 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諸葛瞻這位名臣之子!雖然《三國演義》將其父諸葛孔明吹上了天, 簡直是中國軍事史上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諸葛瞻本人在蜀漢戰爭中, 無論是戰略眼光還是戰術素養都低得令人髮指!

諸葛瞻自出生起便一帆風順, 步步高升。 諸葛亮去世後, 他成了當朝駙馬;西元261年, 又升為行都護、衛將軍, 統帥諸將, 成為蜀漢中央的決策大員之一。

《三國志》載:“(諸葛)瞻工書畫, 強識念, 蜀人追思亮, 鹹愛其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 雖非瞻所建倡, 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 ”也就是說諸葛瞻在蜀漢政壇其實屬於啃老族, 本身並沒有那麼出色, 只是因為父親的賢名, 收穫了很多不應屬於他的讚美;再加上岳父劉禪的“揠苗助長”式的過度培養, 得到了本不該屬於他的職權, 成為蜀漢政壇一顆光彩照人的大明星。

西元263年, 歷史給了諸葛瞻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這年, 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 魏軍主力鐘會率部攻佔漢中, 直逼劍閣天險, 鄧艾一部則威脅到蜀漢的腹地綿竹。 這時, 劉禪派諸葛瞻統率蜀漢留守兵團迎擊鄧艾。 從全域來看, 強大的魏國對偏居一隅的蜀漢具有壓倒性優勢, 蜀漢滅亡確實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此時的蜀漢還遠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首先, 敵方內部矛盾重重, 伐蜀的兩位魏國主將鐘會、鄧艾互不統屬, 各懷異心, 且與司馬昭有一定的離心傾向;而此時的東吳, 雖然與蜀漢關係沒有以前那麼融洽, 但也不得不擔心唇亡齒寒, 不可能完全坐視不理。 其次, 蜀漢在三國之中雖然國力最弱,

但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過程中也打過不少局部性的勝仗, 全軍士氣並非一蹶不振;而魏國大臣只有鐘會支持伐蜀, 其餘大臣包括鄧艾等對一舉滅蜀並沒有必勝信心。 因此, 決定蜀漢存亡的就是這場綿竹之戰, 而久負盛名的諸葛瞻此時就成了決定國家存亡的關鍵人物。

諸葛瞻臨危受命之際, 曾對劉禪表示:“願陛下盡發成都之兵, 與臣領去決一死戰”。 從這句話就不僅看出來, 他一開始的戰略眼光、指導方針就有問題, 皇帝要他領兵消滅鄧艾、救國救民, 他卻理解為要為國家死戰。 他根本不明白此時國家最缺的不是所謂的“忠臣”, 而是能夠保家衛國的“能臣”。 在選任先鋒時, 諸葛瞻又犯了任人唯親的毛病,

讓自己紙上談兵的兒子諸葛尚貿然擔此重任。 其後的戰局表明, 諸葛尚也完全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草包。

諸葛瞻帶領蜀軍最後的一點家底到達涪縣後, 就莫明其妙地開始鬆懈下來, 並下令軍隊就地宿營, 不再繼續前進。 手下多次勸說他快速佔領險要地勢, 防止敵軍進入平原,諸葛瞻卻置之不理,並大罵手下。此時蜀軍尚有四五萬人馬,數量上超過鄧艾;鄧艾剛剛跨過了重山絕路,尚未緩過神來,如果此時的諸葛瞻聽取黃崇的建議採取行動,很有可能會給鄧艾造成沉重打擊。然而諸葛瞻剛愎自用,錯失了大好時機,導致“艾遂長驅而前,擊破瞻前鋒,瞻退往綿竹”,戰略主動權轉移到鄧艾手中。

按說,體會到鄧艾虎狼之師的厲害之後,諸葛瞻應該趕緊加固城池,等待外援了。可是這位白面書生僥倖取得小勝後,就飄飄然起來,主動向鄧艾求戰,結果中了鄧艾的伏兵之計,導致蜀兵大敗,退入綿竹。

此時,鄧艾軍隊的品質和數量都超過了諸葛瞻的軍隊,蜀漢形勢日益惡化。諸葛瞻本可以節節抗擊,拖延時間,等待援兵或全軍退回成都,保存有生力量,在首都城下與魏軍決戰。然而他堅持留兒子諸葛尚等人守城,自己領軍大開城門殺出。結果再次中了埋伏,賠上了自家性命。“草包二代”諸葛尚根本不懂兵法,只憑血氣之勇,愚蠢地策馬殺出,結果也死於城下。之後,鄧艾拿下綿竹城,沒多久便進犯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政權就此滅亡。

諸葛瞻憑藉父親的餘威,得到了朝政大權,卻一再拒絕正確建議,導致全軍覆沒,葬送了蜀漢。他既是草包式的主帥,又是加速蜀漢滅亡的罪人,至於他勇於戰死的忠義,不過是順應統治者的需要而刻意宣傳的,他的忠義報答不了朝廷給他的厚恩,也挽救不了蜀漢的敗亡。

蜀漢之亡,有人歸罪於皇帝劉禪的昏庸無能,有人歸罪於主帥姜維的窮兵黷武,有人歸罪於宦官黃皓的奸佞弄權……但在老王看來,導致蜀漢政權最終覆來的頭號罪人應該是諸葛瞻!正是他一手造成蜀漢軍隊最後一支有生力量被輕而易舉地消滅,從而喪失了延緩戰事、起死回生的最後希望。

“聰慧”、“早成”的諸葛瞻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的才能僅僅是“工書畫,強識念”罷了,沒在基層鍛煉過,沒經實戰檢驗過,根本不可能擔當國之棟樑。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本身能力不夠、蜀漢人才制度不合理以及民眾的無腦吹捧等等,但歸根結底,為人自視過高、剛愎自用,打仗缺乏戰略眼光與戰術素養才是他自尋死路也導致蜀漢最終覆滅的根本原因。(老王不賣瓜)

防止敵軍進入平原,諸葛瞻卻置之不理,並大罵手下。此時蜀軍尚有四五萬人馬,數量上超過鄧艾;鄧艾剛剛跨過了重山絕路,尚未緩過神來,如果此時的諸葛瞻聽取黃崇的建議採取行動,很有可能會給鄧艾造成沉重打擊。然而諸葛瞻剛愎自用,錯失了大好時機,導致“艾遂長驅而前,擊破瞻前鋒,瞻退往綿竹”,戰略主動權轉移到鄧艾手中。

按說,體會到鄧艾虎狼之師的厲害之後,諸葛瞻應該趕緊加固城池,等待外援了。可是這位白面書生僥倖取得小勝後,就飄飄然起來,主動向鄧艾求戰,結果中了鄧艾的伏兵之計,導致蜀兵大敗,退入綿竹。

此時,鄧艾軍隊的品質和數量都超過了諸葛瞻的軍隊,蜀漢形勢日益惡化。諸葛瞻本可以節節抗擊,拖延時間,等待援兵或全軍退回成都,保存有生力量,在首都城下與魏軍決戰。然而他堅持留兒子諸葛尚等人守城,自己領軍大開城門殺出。結果再次中了埋伏,賠上了自家性命。“草包二代”諸葛尚根本不懂兵法,只憑血氣之勇,愚蠢地策馬殺出,結果也死於城下。之後,鄧艾拿下綿竹城,沒多久便進犯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政權就此滅亡。

諸葛瞻憑藉父親的餘威,得到了朝政大權,卻一再拒絕正確建議,導致全軍覆沒,葬送了蜀漢。他既是草包式的主帥,又是加速蜀漢滅亡的罪人,至於他勇於戰死的忠義,不過是順應統治者的需要而刻意宣傳的,他的忠義報答不了朝廷給他的厚恩,也挽救不了蜀漢的敗亡。

蜀漢之亡,有人歸罪於皇帝劉禪的昏庸無能,有人歸罪於主帥姜維的窮兵黷武,有人歸罪於宦官黃皓的奸佞弄權……但在老王看來,導致蜀漢政權最終覆來的頭號罪人應該是諸葛瞻!正是他一手造成蜀漢軍隊最後一支有生力量被輕而易舉地消滅,從而喪失了延緩戰事、起死回生的最後希望。

“聰慧”、“早成”的諸葛瞻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的才能僅僅是“工書畫,強識念”罷了,沒在基層鍛煉過,沒經實戰檢驗過,根本不可能擔當國之棟樑。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本身能力不夠、蜀漢人才制度不合理以及民眾的無腦吹捧等等,但歸根結底,為人自視過高、剛愎自用,打仗缺乏戰略眼光與戰術素養才是他自尋死路也導致蜀漢最終覆滅的根本原因。(老王不賣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