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雍正並非情聖:每天奏摺都批不完

問:近來, 電視螢屏上“四爺”雍正的身影無處不在, 引發諸多關注和熱議。 作為既有爭議又有魄力的皇帝, 雍正給世人留下了不少謎團。 有人說, 雍正多疑、暴躁, 也有人說他勤政、樸素。 請問, 雍正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徵?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解放牛網網友若曦

網路配圖

答:雍正在位13年, 銳意拓新, 革舊除弊, 從多方面奠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 但是, 其厲行威猛治國的方針, 導致朝野怨懟積累, 有關他的各種傳言也不絕於耳。

一、“雍正奪嫡”與“秘密建儲”。 “雍正奪嫡”, 是與“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並列的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康熙兩立兩廢皇太子, 儲位虛懸, 給諸皇子提供了機會。 但機會最初並不屬於雍正, 其母烏雅氏早年沒有正式封號, 雍正出生後即為貴妃佟佳氏領養, 但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卑情緒。 不過, 在諸皇子的爭位活動中, 康熙逐漸對雍正另眼相看,

贊曰“誠孝”, 並常令其代替祭祀、處理政務和宮中事務。 康熙晚年更常由雍正陪同散心解悶, 並鍾愛其子弘曆, 即後來的乾隆帝。

這樣的雍正仍難說擁有上位的最好條件。 畢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雍正從未得到過軍事上的重用。 康熙似乎更中意皇十四子允的軍事才能。 康熙六十年十月, 允“輕裝赴京, 恭請訓旨”, 停留5個月之久。 雖然在《清實錄》中已看不到這5個月的情況, 但人們紛紛揣測, 西線戰事中功成名就的允將被冊立為皇太子。 然而, 最終雍正繼位, 於是各種指斥其以陰謀手段矯詔奪嫡、謀父篡位的謠言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來。

在恐怖、緊張、兇險的特殊政治背景之下, 雍正吸取儲位之爭骨肉相殘的教訓, 決定創設秘密建儲制。

將立儲之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 置於宮中最高之處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同時, 為確保日後不發生意外爭議, 又另書傳位密旨一件, 隨帶左右。 乾隆據此平穩傳承皇位, 之後秘密建儲被正式確立為清代獨特的皇位傳承制度。

制度性的秘密建儲,

明確了皇權與儲權新的分配模式, 即一切大權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取消儲權, 擇優立儲。 秘密建儲後, 儲權不復存在, 既成功解決了“國本”問題, 又杜絕了皇儲激烈矛盾及圍繞第二個政治中心的爭鬥。 而不以嫡長為序, 擇優秘密建儲, 既使諸皇子努力向上, 又沒有了拼死相爭的明確敵手, 有利於皇子間關係的張弛相宜。

二、嚴猛治國與思想控制。 野史中廣為流傳的“呂四娘行刺雍正”等故事, 反映了人們對雍正一朝充滿陰謀暴力、殺人慘劇的負面印象。 造成這一印象的原因, 除了雍正即位前後陰森血腥的傳聞及政敵負面渲染和詛咒外, 更主要在於雍正對思想的嚴密控制及嚴苛治國。

雍正拿不出確鑿證據證明即位的合法性,

無法徹底消除朝野上下對其統治的反感乃至反抗, 因而只有採取高壓、嚴猛的做法。 “忠我則臣, 背我則敵”, 惟有治之以法而已。 這樣的理念, 不僅僅用於奪位爭權的對手上, 還推及到各個方面。 特別是, 嚴格整頓吏治, 查補虧空。 因貪污而虧空者“即行正法”, 所有虧空, 三年之內必須如數補齊。 同時, “趕盡殺絕”, 不只在犯官官衙而且在其原籍同時抄家, 宗親戚友一併連帶。

此外, 雍正還取消了士紳優免特權, 實行士民一體當差, 加強對士紳的控制和治理。 而自曾靜呂留良案後, 雍正更進一步加強對思想的控制, 如一句“明月有情還顧我, 清風無意不留人”被說成“思念明代不念本朝”, 最終作者照大不敬律斬決。

三、雍正的信仰與至高皇權。 在爭儲鬥爭達到白熱化之際,雍正擺出一副“爐中若無真種子,總遇神仙也枉然”的姿態,拋開一切,潛心禮佛參禪。收到的成效是:在康熙等人眼中,他冰清玉潔,無意逐鹿。而在雍正內心深處,則逐步完成了一個神秘的思想覺悟過程,即對自己、對手和形勢進行透徹認識、分析,知己知彼,從而形成通盤計畫。

雍正即位後十年不言佛事。他的思路是,自己已參悟了正果,證實了自身,驗明瞭結果。佛就是他,他就是佛,何用再談佛事?雍正常對大小官員說:“為人只要清晨出門時抬頭望天,至晚歸寢時以手捫心,自得為人之道矣。”這裡的天,就是雍正。他要求大小官員做每一件事都要抬頭看天、捫心自問,其實就是在極具威懾力地強調臣子要忠於皇帝本人。

同時,雍正通過推廣奏摺制度、創立軍機處制等,讓皇權的集中和加強達到了極致。“皇帝—宰相制”是秦漢以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其弊端是:君相許可權缺乏明確界定,皇帝既可以隨意侵犯相權,奸相權相也不時竊弄皇權,造成政治不穩定。雍正推廣奏摺制、創設軍機處,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皇權至上的另一面是皇帝勤政。現在影視劇中把雍正描繪成一個“情聖”,這與事實不符。雍正“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天下政務“無分巨細,務期綜理詳明”,親筆撰寫的朱批諭旨動輒萬言。然而,長期的勞累、壓力,蠶食著他的健康。就算權力高度集中、政敵先後消滅,但雍正總是輕鬆不下來。他似對自己的作為“愀然不樂,意頗悔之”;又似患上重病,在幻聽幻視中煎熬;又似奔波一生後卻不自信起來,只好用一切皆空、來世彼岸來安慰自己,從而給世人留下了不少想像空間。

在爭儲鬥爭達到白熱化之際,雍正擺出一副“爐中若無真種子,總遇神仙也枉然”的姿態,拋開一切,潛心禮佛參禪。收到的成效是:在康熙等人眼中,他冰清玉潔,無意逐鹿。而在雍正內心深處,則逐步完成了一個神秘的思想覺悟過程,即對自己、對手和形勢進行透徹認識、分析,知己知彼,從而形成通盤計畫。

雍正即位後十年不言佛事。他的思路是,自己已參悟了正果,證實了自身,驗明瞭結果。佛就是他,他就是佛,何用再談佛事?雍正常對大小官員說:“為人只要清晨出門時抬頭望天,至晚歸寢時以手捫心,自得為人之道矣。”這裡的天,就是雍正。他要求大小官員做每一件事都要抬頭看天、捫心自問,其實就是在極具威懾力地強調臣子要忠於皇帝本人。

同時,雍正通過推廣奏摺制度、創立軍機處制等,讓皇權的集中和加強達到了極致。“皇帝—宰相制”是秦漢以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其弊端是:君相許可權缺乏明確界定,皇帝既可以隨意侵犯相權,奸相權相也不時竊弄皇權,造成政治不穩定。雍正推廣奏摺制、創設軍機處,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皇權至上的另一面是皇帝勤政。現在影視劇中把雍正描繪成一個“情聖”,這與事實不符。雍正“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天下政務“無分巨細,務期綜理詳明”,親筆撰寫的朱批諭旨動輒萬言。然而,長期的勞累、壓力,蠶食著他的健康。就算權力高度集中、政敵先後消滅,但雍正總是輕鬆不下來。他似對自己的作為“愀然不樂,意頗悔之”;又似患上重病,在幻聽幻視中煎熬;又似奔波一生後卻不自信起來,只好用一切皆空、來世彼岸來安慰自己,從而給世人留下了不少想像空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