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幼兒入園“難如登天”,家長比孩子更焦慮!

在常人眼中幼兒剛入園出現分離焦慮是必然現象, 剛進小班的孩子似乎應該哭得稀裡嘩啦, 各類育兒大V、公眾號, 甚至是幼稚園老師都在提醒著小班家長:謹防新入園的孩子們不適應。 誠然, 剛融入集體生活的小兒們多少有些許不適, 但很快就會被新老師、新環境、新同學的刺激所代替, 所以哭成“淚海”的情況並未發生, 可反觀家長卻無比焦慮。

暑期準備 打算“一口吃個胖子”

一進入八月份, 開學季倒計時的“小牌子”就在各位入園適齡兒童家長心裡安了家。 做好入園準備也不再是空話, 而是全家男女老幼身體力行、短期內“最後衝刺”的積極投入——除了必要的物品採買,

有些老人也在孩子身上下功夫, 生怕入園後自家孩子被比下去。

劉奶奶就是這樣一位“攀比”的家長。 倆月以前, 她已然坐立不安, 每天念叨著自家孩子忒瘦、入園以後會不會受欺負之類的話,

甚至還想像出“孫女被胖小子碰倒”等場景。 總之, 想像力很豐富。 面對婆婆的各種“yy”, 兒媳理解:這是孩子要上幼稚園, 而婆婆三年來首次面臨“放手”而出現的分離焦慮。

劉奶奶不光是過過嘴癮, 也是位行動派。 眼見還有一個多月入園, 可孩子依然“乾巴瘦”的情況, 劉奶奶開始了“增肥餵養計畫”:孫女由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四餐, 每餐由提供一種肉類增為兩種, 每天由吃一個雞蛋變為兩個。 總之, 填鴨式餵養實行大半個月之後, 孫女體重增加了快一公斤, 這讓劉奶奶頗為欣慰, 且在各種親戚群中顯擺成果, 並當成經驗傳授。 旁人回復:“孫女要入園, 奶奶著急了。 ”

不僅在伙食上“開小灶”, 劉奶奶也增加了外出遊玩的時間, 她說:“上了幼稚園天天都得圈在那兒, 都沒時間去公園了。 ”那兩周, 老兩口兒幾乎天天拽著孩子去周邊大小公園玩娛樂設施, 從旋轉木馬到碰碰車, 從攀爬滑梯到跳跳床, 似乎入園就會“虧”了孫女, 必須提前“補玩”。

在吃+玩高飽和度的攻勢下, 孫女的小身子骨似乎有點受不住,

終於在正式入園的前一天高燒病倒。 醫生診斷說:“吃肉太多上火, 又累著, 再受涼, 就發高燒、得咽炎了。 ”病了七八天, 幼稚園也沒去成, 體重也下降了。 劉奶奶鬱悶至極。

家長成了幼稚園門口的“偷窺者”

近日, 一則內容為“幼稚園門口的‘偷窺者’”帖子在網上熱傳:如果最近你在各大幼稚園附近看見此類人, 千萬不要緊張, 他們不是壞人, 更不是人販子, 只是她家娃剛上幼稚園, 家長離不開孩子。 這樣的文字配上n張幼稚園門口家長以各種姿勢隔著圍欄向內觀望的照片, 既尷尬又可愛。

幼稚園剛開學兩周, 每天早晨的送孩子大軍則上演著各類搞笑“段子”。 小張前兩天送孩子進教室的時候, 其他小朋友已經都到了,

大家坐在座位上玩玩具, 小張心想, 這才入園幾天, 孩子們適應能力還挺強。

扭身出了大門的小張被一位60來歲的婦女攔住, 瞄見她胸前的“接送卡”, 小張明瞭, 這位不是奶奶就是姥姥, 也是一早來送孩子入園的, 可她怎麼淚眼汪汪、愁容滿面、焦急抓著自己胳膊不撒手呢?還沒等小張細想, 那人張嘴問到:“你進去的時候有孩子哭嗎?”小張愣了:“啊?沒有啊!”那人不放心:“真的沒有?都幹嘛呢?老師沒數落吧?”小張無語,只得如實回答。“我們送得早,就怕孩子在裡面哭。你是我問的第三個人了。”小張這才明白,這人是擔心孫夥計入園哭鬧,在外揪心呢。

這樣的事情絕非偶然,某日幼稚園放學時,門口家長交流經驗,一位奶奶說:“聽說早晨九點半他們上操場活動,上午九點一過我就來等著,可是沒看到就回家了,過了一小時我又來,可還是沒看到。”另一位家長說:“這剛開學,肯定沒按時出操,我家就在操場後面那樓,我天天站窗戶邊盯著他們教室,雖然嘛也看不見,但是總覺得這樣才踏實。”

小心:對入園由“無感”變“討厭”

對於新入園的幼兒家長,總是對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不放心。往往是一接到孩子,就把一連串問題拋給孩子——“寶貝,能吃飽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老師對你好嗎?有沒有批評你啊?”“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等等。

如果仔細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家長問的這些問題,恰恰都是家長自己擔心的問題。因為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家長無法看到,所以想盡可能地多從孩子口中得到一些資訊,以便使自己安心。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話語都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正面的話語,能給人以正面的激勵;而反面的話語,則會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家長問的這些擔心的問題,多是反面的問題,是不好的一方面。如果家長一個勁兒追著這類反面的問題問個沒完,會讓孩子只假想在幼稚園發生不好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那樣,他會覺得幼稚園是個討厭的地方,這無形中會加重孩子對幼稚園的排斥心理。

我們應該多問些快樂的、積極向上的話題,多引起孩子對幼稚園的嚮往,以及上幼稚園的熱情。妞妞上幼稚園的第一天,一接到她,她就向大人炫耀:“媽媽你看,老師獎勵我的勳章。”大人趕緊趁機鼓勵她:“哇!肯定是你表現好,老師獎勵你的。老師真是太喜歡妞妞了。”就這樣,妞妞把在幼稚園遇到的高興事、新奇事,都給媽媽講了一遍。

有很多家長,害怕自家寶貝在園所過得不“舒心”,或是暗自揣度著孩子一天的經歷,或是通過觀察滴在衣服上的菜湯尋找孩子入園一天“不如意遭遇”的蛛絲馬跡。他們甚至會當著孩子面兒說老師“壞話”、質疑老師的某些做法。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也認為老師不好。

可事實上,孩子結束了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到家後與家長的對話很重要。我們要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而少給予負面的話語影響。孩子在幼稚園,自然有喜有憂,家長應該正面引導,積極面對,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度焦慮而導致孩子對幼稚園由“無感”變為“討厭”。

那人張嘴問到:“你進去的時候有孩子哭嗎?”小張愣了:“啊?沒有啊!”那人不放心:“真的沒有?都幹嘛呢?老師沒數落吧?”小張無語,只得如實回答。“我們送得早,就怕孩子在裡面哭。你是我問的第三個人了。”小張這才明白,這人是擔心孫夥計入園哭鬧,在外揪心呢。

這樣的事情絕非偶然,某日幼稚園放學時,門口家長交流經驗,一位奶奶說:“聽說早晨九點半他們上操場活動,上午九點一過我就來等著,可是沒看到就回家了,過了一小時我又來,可還是沒看到。”另一位家長說:“這剛開學,肯定沒按時出操,我家就在操場後面那樓,我天天站窗戶邊盯著他們教室,雖然嘛也看不見,但是總覺得這樣才踏實。”

小心:對入園由“無感”變“討厭”

對於新入園的幼兒家長,總是對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不放心。往往是一接到孩子,就把一連串問題拋給孩子——“寶貝,能吃飽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老師對你好嗎?有沒有批評你啊?”“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等等。

如果仔細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家長問的這些問題,恰恰都是家長自己擔心的問題。因為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家長無法看到,所以想盡可能地多從孩子口中得到一些資訊,以便使自己安心。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話語都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正面的話語,能給人以正面的激勵;而反面的話語,則會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家長問的這些擔心的問題,多是反面的問題,是不好的一方面。如果家長一個勁兒追著這類反面的問題問個沒完,會讓孩子只假想在幼稚園發生不好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那樣,他會覺得幼稚園是個討厭的地方,這無形中會加重孩子對幼稚園的排斥心理。

我們應該多問些快樂的、積極向上的話題,多引起孩子對幼稚園的嚮往,以及上幼稚園的熱情。妞妞上幼稚園的第一天,一接到她,她就向大人炫耀:“媽媽你看,老師獎勵我的勳章。”大人趕緊趁機鼓勵她:“哇!肯定是你表現好,老師獎勵你的。老師真是太喜歡妞妞了。”就這樣,妞妞把在幼稚園遇到的高興事、新奇事,都給媽媽講了一遍。

有很多家長,害怕自家寶貝在園所過得不“舒心”,或是暗自揣度著孩子一天的經歷,或是通過觀察滴在衣服上的菜湯尋找孩子入園一天“不如意遭遇”的蛛絲馬跡。他們甚至會當著孩子面兒說老師“壞話”、質疑老師的某些做法。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也認為老師不好。

可事實上,孩子結束了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到家後與家長的對話很重要。我們要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而少給予負面的話語影響。孩子在幼稚園,自然有喜有憂,家長應該正面引導,積極面對,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過度焦慮而導致孩子對幼稚園由“無感”變為“討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