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鳴犢鎮馬嘶坡村!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 講陝西故事, 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鳴犢街道辦在西安市長安區以東, 原先叫鳴犢鎮, 2002年合併馬興鄉, 2008年升格為街道辦。 最早聽說鳴犢鎮, 還是上學的時候, 說的是鳴犢天上掉下來一個飛機, 天空飄得都是錢。 到了2003年到韋曲上班, 才真正知道了鳴犢鎮在哪裡。 不打聽不知道, 一打聽嚇一跳。 這鳴犢鎮竟然還是明清“咸寧縣八大鎮之一”。

【鳴犢鎮】

鳴犢鎮位於西安市東南白鹿原、少陵原、八裡三原之間。 鳴犢自古為馳名大鎮, 所以歷史記載頗多, 宋朝《長安志》記載:“鳴犢鎮在縣南六十裡。 ”《金史地理志》已經記載為:鳴犢鎮。 元朝《類編長安志》說:“唐武宗曾獵於鳴犢之西原”, 看來唐朝時期即有此鎮。 清嘉慶《咸寧縣誌》引古志載:“鐘樓寺在城南十裡鳴犢裡, 即萬年縣故址。 ”

關於鳴犢鎮其名所來, 說法有三。 第一種主流說法, 根據北宋張禮《游城南記》記載::“水之西岸,

其地有泉, 舊傳有一牛犢掉入泉中, 母牛悲鳴不止, 數日後, 牛犢從泉中複出故稱鳴犢, 今謂之鳴犢鎮。 ”這也是鳴犢鎮最為傳統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 根據《西安通覽鳴犢鎮》記載:“鳴犢西有鳴犢泉。 因地處滬河斷層邊緣, 隔若干年發生一次地嘯, 地嘯時泉水出複流出, 日久泉枯無水, 當地老年人多次聽到過地嘯時有老牛呼犢之聲, 故名鳴犢。 ”

第三種說法, 鳴犢是個人名, 最早出自於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左傳》記載:“孔子西行到黃河邊, 聽到晉國殺名士鳴犢, 結果再不向西, 就地返回東歸”。 據此可知;春秋時有名士鳴犢, 是否與此地有關?未見有載, 不敢妄斷。 根據元朝《類編長安志》記載:漢武帝時期時, 此地有鳴犢泉。

【史文龍】

由此可見, “鳴犢”二字最早出於春秋戰國時期, 作為泉名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 作為地名則要到唐武宗時期。 宋宣和三年梁山好漢九紋龍曾兵敗戰死長安鳴犢。 宋江接受招安, 歸順了朝廷。 三十六兄弟(水泊梁山起義實有36人並非108將)一部被招安, 一部回鄉為民,

另一部是重上江湖。 而史斌(九紋龍史進原型)就在數年後, 在陝西重新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

宋江舊部史斌在興州(今陝西省略陽縣)再度舉兵謀反。 興州知州向子寵聽得賊兵已過武休關, 在城中心慌, 與眾人商議迎兵之策時, 諸將皆膽戰心寒, 不敢出戰。 結果, 二千人馬竟然不戰而敗, 一哄而散, 史斌一舉攻下興州, 既而僭號稱帝, 附近州縣紛紛響應。 不久揮師東進, 向興元府(今漢中市)進軍, 攻城不克。 複進兵關中, 據長安, 為當時西北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軍, 南宋朝野為之震動。 建炎二年(1128)冬, 被涇原兵馬都統吳玠襲殺於鳴犢。 史斌 英雄豪氣有稱帝圖霸之心, 吳玠、吳璘兄弟乃宋朝當世良將, 死後封王。 生時打的金兵滿地找牙。

史斌命喪 吳玠之手, 死得其所, 倒也不覺得冤枉。

鳴犢鎮東南約3公里有個馬嘶坡村。 地處八裡原和少陵原之間的穀中, 是黎明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 清嘉慶《咸寧縣誌》記為馬嘶坡村。 初看村名,不覺間竟然想起了不遠處的馬騰空村。 馬嘶坡村, 傳說村民是周惠王的後裔, 村民以惠氏為主,所以早名為惠氏坡。(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清末《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咸寧縣有29倉,南鄉10倉之一叫鳴犢倉,在城東南40裡,有鳴犢鎮,住戶3591戶,百姓19328人,鳴犢倉依龍首、風涼諸原,而庫谷、湯谷、次谷諸水亦經行其間,全倉編為15坊,統58村,倉辦公點在鳴犢鎮。本村記做;馬嘶坡..第21卷《列女傳》有載:沈氏,馬嘶坡惠興金妻。年二十六夫亡,子方四齡,晝耘夜績,艱苦撫孤。子霖溥,入邑庠。宣統三年,年五十有七。馬嘶坡村名所來其說有三:

一說:唐朝時期,太宗皇帝李世民出城南狩獵,行此處,坐騎突然嘶叫不已,隨行宮人回宮記亊時,把此處記為馬嘶坡。從此惠氏坡更名為馬嘶坡,村子得名:馬嘶坡村。城南自古為皇家上林苑,想來一代雄主李世民到此地也算講得通。

二說:穆桂英征戰之時,路過此地,戰馬嘶鳴,得名:馬嘶坡。想來臨潼有穆桂英的穆柯寨,至今有穆寨地名,想來穆桂英路過此地,倒也合理。

三說:相傳建村于唐代。以當地大約十至二十年發生一次“馬嘶”地嘯而得名。因處於秦嶺不斷抬升的斷層地帶,曾發生過地嘯,其聲如雷,斷續有馬嘶聲,人們將這種現象與牛鳴相聯繫,得名馬嘶坡。有鳴犢地名為背景,馬嘶牛鳴之說,到也合理。

根據古籍《博異記》記載,《白蛇傳》的傳說最早發源于雁塔區木塔寨的禪定寺。白鹿原古代叫長壽山,今白鹿原南坡魏寨街道辦古劉村有“白鹿仙人洞”。相傳為白鹿仙翁的洞府,“白娘子盜仙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村中有溶洞,傳說為白娘子大戰鹿鶴二仙土遁所致,當地人稱之為龍洞,洞深百米,其形如蛇,自然而成。相鄰有白廟村,村中有唐代白衣菩薩廟,本地人稱白娘娘廟。

馬嘶坡村也有個青龍洞,傳說曾經是青蛇修煉的洞府,的是白蛇被壓在雷峰塔下,青蛇解救無果,出遊歷練,見此地興龍山較為清靜,便開闢洞府修煉,興龍山也改為了青龍山。民國初期本村村民曾在青龍山上挖五孔窯洞,修建“青龍山五雲洞”廟宇,廟南的洞穴傳說就是小青住過的“青龍洞”。

馬嘶坡村村民不多,分佈很大,依山傍水古廟很多,庫峪河上游有南社修的龍王廟,下游有北社修的財神廟,什字路口有西社修的土地廟。若論名氣,當屬村中的“大廟”。大廟名叫亮碑寺,前身為元朝本村惠姓居民所建的靈官廟。明朝時期進行擴建,因廟前石碑整體通透,能隔碑觀山,隨命名為“亮碑寺”。後歷經戰火,康熙年間村人重修時,亮碑不見蹤影,該廟名“白龍宮”。清末《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白龍宮在城東南馬嘶坡,距城五十裡,明永樂年建。萬曆二十三年重修。宮內有碑,以欄護之,字完好無損。惟碑石瑩然,日光照臨,南山雖遠,恍若鏡中。人以為異,遂相傳為“亮碑”雲。亮碑寺內原先由秦檜的鐵質跪像,不知鑄於何時。解放初期,廟宇被該做學校,大煉鋼鐵秦檜的鐵質跪像被煉鋼。今已重修廟殿,依然名為“亮碑寺”。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3年3月3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村民以惠氏為主,所以早名為惠氏坡。(豐鎬遺子/書文 ;頭條號“睜眼看西安”首發)

清末《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咸寧縣有29倉,南鄉10倉之一叫鳴犢倉,在城東南40裡,有鳴犢鎮,住戶3591戶,百姓19328人,鳴犢倉依龍首、風涼諸原,而庫谷、湯谷、次谷諸水亦經行其間,全倉編為15坊,統58村,倉辦公點在鳴犢鎮。本村記做;馬嘶坡..第21卷《列女傳》有載:沈氏,馬嘶坡惠興金妻。年二十六夫亡,子方四齡,晝耘夜績,艱苦撫孤。子霖溥,入邑庠。宣統三年,年五十有七。馬嘶坡村名所來其說有三:

一說:唐朝時期,太宗皇帝李世民出城南狩獵,行此處,坐騎突然嘶叫不已,隨行宮人回宮記亊時,把此處記為馬嘶坡。從此惠氏坡更名為馬嘶坡,村子得名:馬嘶坡村。城南自古為皇家上林苑,想來一代雄主李世民到此地也算講得通。

二說:穆桂英征戰之時,路過此地,戰馬嘶鳴,得名:馬嘶坡。想來臨潼有穆桂英的穆柯寨,至今有穆寨地名,想來穆桂英路過此地,倒也合理。

三說:相傳建村于唐代。以當地大約十至二十年發生一次“馬嘶”地嘯而得名。因處於秦嶺不斷抬升的斷層地帶,曾發生過地嘯,其聲如雷,斷續有馬嘶聲,人們將這種現象與牛鳴相聯繫,得名馬嘶坡。有鳴犢地名為背景,馬嘶牛鳴之說,到也合理。

根據古籍《博異記》記載,《白蛇傳》的傳說最早發源于雁塔區木塔寨的禪定寺。白鹿原古代叫長壽山,今白鹿原南坡魏寨街道辦古劉村有“白鹿仙人洞”。相傳為白鹿仙翁的洞府,“白娘子盜仙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村中有溶洞,傳說為白娘子大戰鹿鶴二仙土遁所致,當地人稱之為龍洞,洞深百米,其形如蛇,自然而成。相鄰有白廟村,村中有唐代白衣菩薩廟,本地人稱白娘娘廟。

馬嘶坡村也有個青龍洞,傳說曾經是青蛇修煉的洞府,的是白蛇被壓在雷峰塔下,青蛇解救無果,出遊歷練,見此地興龍山較為清靜,便開闢洞府修煉,興龍山也改為了青龍山。民國初期本村村民曾在青龍山上挖五孔窯洞,修建“青龍山五雲洞”廟宇,廟南的洞穴傳說就是小青住過的“青龍洞”。

馬嘶坡村村民不多,分佈很大,依山傍水古廟很多,庫峪河上游有南社修的龍王廟,下游有北社修的財神廟,什字路口有西社修的土地廟。若論名氣,當屬村中的“大廟”。大廟名叫亮碑寺,前身為元朝本村惠姓居民所建的靈官廟。明朝時期進行擴建,因廟前石碑整體通透,能隔碑觀山,隨命名為“亮碑寺”。後歷經戰火,康熙年間村人重修時,亮碑不見蹤影,該廟名“白龍宮”。清末《咸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白龍宮在城東南馬嘶坡,距城五十裡,明永樂年建。萬曆二十三年重修。宮內有碑,以欄護之,字完好無損。惟碑石瑩然,日光照臨,南山雖遠,恍若鏡中。人以為異,遂相傳為“亮碑”雲。亮碑寺內原先由秦檜的鐵質跪像,不知鑄於何時。解放初期,廟宇被該做學校,大煉鋼鐵秦檜的鐵質跪像被煉鋼。今已重修廟殿,依然名為“亮碑寺”。

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3年3月3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