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西,“生態之樹”下的福祉

在遼闊的青海高原, 無論沿著公路還是順著鐵路一路西行, 目之所及, 綠色由濃變淺, 越來越顯得稀缺。 隨著蒼茫的山巒、沙丘、荒漠在眼前掠過, 這時無疑便已身處懷抱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但是, 隨著海西州堅定不移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邁向縱深, 讓海西留在歲月長河中的景象成為過往。

在汗水浸潤中的一叢叢林草, 擋住了沙漠前移的腳步, 連點成片的枸杞林成為固沙擋風的屏障。 濃濃的綠色在將海西廣袤的土地, 點化的生動而飽含希望的同時, 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帶來蘊滿福祉的“涼蔭”。

枸杞樹綠了戈壁, “紅”了產業

在“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程中, 海西州依託林業建設項目, 把發展枸杞產業作為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農牧民增收、防沙治沙和生態農業的重點工程, 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專案帶動一起上, 引導和培育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採取補貼種苗、集中連片種植、配套推廣滴灌模式等方式推廣大規模枸杞種植。 一株株枸杞樹既匯成了生態資源, 又成為海西農牧民手中的“搖錢樹”。 尤為重要的是推動成千上萬的枸杞種植戶, 踏上了“加快從農牧民單一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的階梯。

隨著德令哈市防沙治沙總公司經理史連奎,

來到距離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不遠的一處枸杞種植基地。 眼前的枸杞林綿延向遠處延伸, 一眼望不到邊際。 深秋的枸杞種植基地已不見盛夏時一茬茬採摘枸杞、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 只有不多人手還在枸杞地裡採摘漏摘的枸杞。

家住懷頭他拉鎮東灘村的村民祁生軍, 是枸杞種植基地常年聘用的員工。 40多歲的祁生軍說, 他家4口人以前全靠家裡的0.67公頃土地打出的糧食過日子。 除了留下口糧, 除去各種農資費用, 家裡剩不下幾個“余錢”。 五年前, 祁生軍來到枸杞種植基地打工, 每年都可為家裡掙來三萬多元的穩定收入。 看到枸杞在市場走俏時每斤可賣到40元, 學到了枸杞種植手藝的祁生軍, 把全家種了多年的莊稼地變了個“花樣”,

在鎮上的補貼下全部種上了枸杞。 自家的枸杞地由妻子和兼著林業管護員的兒子照管, 祁生軍一邊在種植基地打工, 捎帶著也為自家的枸杞“撲騰”出銷路。 幾年下來, 從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的祁生軍, 早已鋪下了厚實的“家底兒”。

史連奎說, 像祁生軍這樣的例子在海西州不是少數, 枸杞種植帶起的是一個浩浩蕩蕩的產業大軍。 隨著枸杞產業日益走向精深加工, 在集聚的龍頭企業帶動下, 這支產業大軍越來越龐大, 甚至帶起了省內東部區域和外省區數十萬計的農民走了進來。

生態生產生活融入尋常百姓家

一顆顆黑、紅枸杞在海西的瀚海戈壁鮮活起來, 枸杞地裡的“林下經濟”也次第登場,

每年幾十億元的枸杞收入, 無疑是一筆“生態巨收”, 而與其同時憑藉“青山綠水”在海西各地書寫的“山水文章”, 在起承轉合中向百姓明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至理。

距離海西州州府300多公里的都蘭縣, 在以枸杞種植斐聲域外的同時,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生態旅遊業也開始悄然興起。 都蘭縣文化旅遊局局長班瑪才旦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都蘭人, 班瑪才旦說, 以前都蘭縣四面環繞的山都是光禿禿的, 包括縣城所在的察汗烏蘇鎮也是缺草少樹, 一場大風過後到處都是“灰頭土臉”。 這樣的生態環境吸引遊客也就無從談起。 隨著都蘭縣在生態建設風潮中提速追趕, 都蘭實現了林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的雙增長,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 走出了一條生態防護、生態效益、群眾增收的多贏之路。

出縣城南行6公里多的路程, 沿坡而上是一座林木茂盛的山巒, 在半小腰相對平坦的一塊空地上, 察汗烏蘇鎮下西台村村民朋毛多傑, 2016年7月開起的“吉祥林長”牧家樂, 處在這裡的綠樹環繞中。

“以前我只是這塊山林裡的林木管護員, 除了管好這裡的山林, 大把的時間是放牧和在少量的莊稼地裡種洋芋。 隨著來我們這裡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 鎮上的接待能力也需要補充, 在縣上和鎮裡的引導扶持下, 我在林地的邊緣開啟了‘牧家樂’經營起了藏家餐飲, 夏天做生意, 到了冬天就住在這裡守護山林, 又為護林創造了條件, 兩頭都顧上了。 ”朋毛多傑平靜的敘述裡帶著快意。

從普通群眾的生態紅利中,卻讓人分明感受和領悟到,只有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的模式中走出來,跟上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的“鼓點兒”,農牧民群眾的腳下之路也能走穩走好。

牛背上馱起的生態理念

深秋時節,通往德令哈市蓄集鄉公路兩側草場,在早晚越來越濃的寒意裡已泛出淡黃。在公路的北側,建在這裡的“昆侖生態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在路邊十分招眼。

比肩接踵建起的10餘棟“牛舍”,在一片開闊地上十分壯觀。這裡飼養著常見的犛牛、福牛、黃牛,更多的是既便在牧區也為數不多的柴達木福牛。這種經過雜交優選出來的肉牛,看上去個頭大、外形威猛。公司經理張凱說,柴達木福牛最大的特點是有助於草畜平衡,保護山草生態。並以生長週期短,肉質呈雪花狀,與國際上的優質肉牛“有一拼”,其市場“身價”也是普通牛肉的幾倍以上。

張凱說,福牛的養殖主要是圈養,這就大大緩解了草山的承受能力。所需的草料除公司通過草場流轉入股的方式,組織人員大規模的種植以外,還通過在牧區廣為收購帶動起草場業的發展。比起以前一年四季趕著牛群在草山放牧,既可以讓養殖業向規範化方向發展,又可以讓草山在日漸萎縮中休養生息。

在張凱開著飼料車均勻而快捷的為牛欄中的福牛輸送玩飼料的閒暇,張凱指著一頭體重約有上千斤的“福”牛說,一頭犛牛長這麼大需二、三年以上,而福牛不到一年就可以長成。生長週期短了,消耗的飼料也相對減少,直接受益的是福牛的養殖戶,既保護了草場的生態,又因福牛在市場上的“好價錢”,讓養殖戶鼓起了腰包。對於其後向現代生態畜牧業邁進,更能顯現出福牛自身的“牛勁”。

責編:張曉宏

”朋毛多傑平靜的敘述裡帶著快意。

從普通群眾的生態紅利中,卻讓人分明感受和領悟到,只有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的模式中走出來,跟上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的“鼓點兒”,農牧民群眾的腳下之路也能走穩走好。

牛背上馱起的生態理念

深秋時節,通往德令哈市蓄集鄉公路兩側草場,在早晚越來越濃的寒意裡已泛出淡黃。在公路的北側,建在這裡的“昆侖生態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在路邊十分招眼。

比肩接踵建起的10餘棟“牛舍”,在一片開闊地上十分壯觀。這裡飼養著常見的犛牛、福牛、黃牛,更多的是既便在牧區也為數不多的柴達木福牛。這種經過雜交優選出來的肉牛,看上去個頭大、外形威猛。公司經理張凱說,柴達木福牛最大的特點是有助於草畜平衡,保護山草生態。並以生長週期短,肉質呈雪花狀,與國際上的優質肉牛“有一拼”,其市場“身價”也是普通牛肉的幾倍以上。

張凱說,福牛的養殖主要是圈養,這就大大緩解了草山的承受能力。所需的草料除公司通過草場流轉入股的方式,組織人員大規模的種植以外,還通過在牧區廣為收購帶動起草場業的發展。比起以前一年四季趕著牛群在草山放牧,既可以讓養殖業向規範化方向發展,又可以讓草山在日漸萎縮中休養生息。

在張凱開著飼料車均勻而快捷的為牛欄中的福牛輸送玩飼料的閒暇,張凱指著一頭體重約有上千斤的“福”牛說,一頭犛牛長這麼大需二、三年以上,而福牛不到一年就可以長成。生長週期短了,消耗的飼料也相對減少,直接受益的是福牛的養殖戶,既保護了草場的生態,又因福牛在市場上的“好價錢”,讓養殖戶鼓起了腰包。對於其後向現代生態畜牧業邁進,更能顯現出福牛自身的“牛勁”。

責編:張曉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