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五千年歷史,為何只有三國的英雄深入人心?原因你一定猜不到

今天, 拜《三國演義》所賜, 三國故事早已膾炙人口。 然而, 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 三國英雄們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甚至, 在宋代各種“說三分”流行之前, 從南北朝至隋唐, 三國故事就有廣泛的人氣。

歷史

大體上講, 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墓誌、詩文的撰寫過程中, 喜歡用三國的典故——後漢、三國的典故遠遠超過其他時期。 我粗略統計過北齊北周墓誌中的用典, 其中漢末三國(約150到280年)的人物占到了40%左右, 不僅關張是勇猛的代表(趙翼《廿二史劄記》), 許褚、典韋、郭嘉甚至袁術、劉禪等也廣受歡迎——詳見文末附圖。 另外, 唐代《長短經》中也大量引用三國故事。

歷史

二是通俗戲劇開始流行, 比如曹操譙溪擊蛟的節目在隋朝時就有了。 這些戲劇、演繹是後來“說三分”的前身, 漸漸演變為後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以及各種評書、戲劇中的三國故事。

歷史

換而言之, 正是有了南北朝以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國故事才能長盛不衰, 最終依靠《三國演義》及戲劇評書, 風靡東亞。 於是, 問題可以是:為什麼在宋元明以前, 三國故事就如此受歡迎呢?

歷史

或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 後漢三國西晉對於職官制度的發展尤為重要。 比如, 都督制, 或者尚書八座的格局, 雖然在早先也能找到源頭, 但在後漢魏晉間逐漸成形, 對南北朝隋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舉個例子, 從東晉一直到唐宋, 講吏部的歷史就一定會講曹魏的毛玠, 西晉的山濤。

歷史

而魏晉的所有制度推進中, 大概屬九品官人法影響最為深遠。 由於中正制度都是在後漢魏晉時期形成, 衡量人才的標準也是在這個時候成形的(《人物志》)。 換而言之, 後漢魏晉的人物言行, 對後世具有典範作用, 自然也就廣為人知了。

歷史

同時,後漢三國西晉也恰逢門閥士族的形成期。南北朝隋唐的名門之後,當他們追溯家族歷史的時候,就會尤其強調,自己的先人在後漢魏晉時的成就。比如范陽盧氏是中古名門,他們鋪陳自己顯赫家世的時候,有時會從商周秦漢一路講下來,但最核心的人物其實往往是漢末的盧植、以及曹魏的盧毓。正因為盧植、盧毓在漢末魏晉身居顯耀的職位,范陽盧氏才能在諸多地方大族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名聞全國的范陽盧氏。家族的歷史記憶,是三國歷史在南北朝尤為流行的重要原因。

歷史

另外,從西晉開始,博物、志怪等文體尤為繁榮。這些千奇百怪的故事,很多時候以近人為主角,這樣一來,更多的人物以及他們奇奇怪怪的事蹟,也就家喻戶曉了。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陳壽《三國志》及習鑿齒《漢晉春秋》也有很大貢獻。這書尤其符合兩晉時期對史傳的閱讀興趣。

歷史

《史記》《漢書》過於宏大,《東觀漢記》過於繁複,範曄《後漢書》成書較晚,其他關於後漢西晉的史書又各有千秋。隨著《三國志》、《漢晉春秋》的流行,三國英雄的人氣自然也就上去了。

歷史

同時,後漢三國西晉也恰逢門閥士族的形成期。南北朝隋唐的名門之後,當他們追溯家族歷史的時候,就會尤其強調,自己的先人在後漢魏晉時的成就。比如范陽盧氏是中古名門,他們鋪陳自己顯赫家世的時候,有時會從商周秦漢一路講下來,但最核心的人物其實往往是漢末的盧植、以及曹魏的盧毓。正因為盧植、盧毓在漢末魏晉身居顯耀的職位,范陽盧氏才能在諸多地方大族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名聞全國的范陽盧氏。家族的歷史記憶,是三國歷史在南北朝尤為流行的重要原因。

歷史

另外,從西晉開始,博物、志怪等文體尤為繁榮。這些千奇百怪的故事,很多時候以近人為主角,這樣一來,更多的人物以及他們奇奇怪怪的事蹟,也就家喻戶曉了。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陳壽《三國志》及習鑿齒《漢晉春秋》也有很大貢獻。這書尤其符合兩晉時期對史傳的閱讀興趣。

歷史

《史記》《漢書》過於宏大,《東觀漢記》過於繁複,範曄《後漢書》成書較晚,其他關於後漢西晉的史書又各有千秋。隨著《三國志》、《漢晉春秋》的流行,三國英雄的人氣自然也就上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