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家百年老院的文化與她的堅持

醫院是看病的地方, 要不要談文化?答案是肯定的。 一家新醫院最缺的是什麼?專家可以引進來, 大樓可以造起來, 設備可以採購來, 唯獨“文化”二字是買不來的, 而她卻構成了一家一流醫院最重要的精神與品格。

瑞金醫院就是這樣一座有著獨特文化與人文情懷的醫院。 坐落在梧桐掩映的瑞金二路上, 這家百年老院目睹著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滄桑變化, 她也用自己的獨特情懷反哺著這座城市、這個國家, 以及她所處的每個時代。

在唐山大地震、抗洪救災、SARS等大災大疫面前, 總能看到瑞金人沖在第一線。

這裡的醫生看病之余, 總在琢磨更為艱深的臨床科研問題, 他們希望用更好的治療方法, 除病患之疾苦, 這是一群有醫術、更有醫德的良醫。

110年的辦院歷程中, 名醫輩出, 大師雲集, 湧現了一批有膽識、有學識的醫界精英。 很難說, 到底是醫院的文化滋養了這批大家, 還是這批大家不斷豐富著醫院的文化, 歷史的車輪就這樣滑過110年, 薰陶出了獨特的“瑞金文化”。

特約記者|唐聞佳

“人在來與去的路上, 有時就差一步。 ”坐在病床上, 老餘還在感慨自己劫後餘生的經歷。 他剛在鬼門關前走過一回, 與死神——急性心肌梗死正面交鋒。

今年6月10日的午後, 老餘隻覺一陣胸悶, 家人把他送到瑞金醫院急診。

醫生很快識別出老餘的情況,

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很不好對付的“對手”——急性心肌梗死, 最危重、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特點就是發病急、病情重, 在幾分鐘內即可發展為心跳、呼吸驟停。 很多醫生的印象裡, 許多病人沒能活著及時趕到醫院, 有的直接倒在了醫院門前, 最後一口氣, 沒跟上。

老餘被救回來了, 整整一個小時, 他接受了電擊除顫11次、20輪次, 相當於3300次的胸外按壓, 醫生們汗流浹背, 但真的硬生生把他給按回來了。

老餘醒後, 很激動, 對瑞金有說不完的感謝。

在瑞金醫院百十年的辦院歷程中, 比這更驚心動魄的救治還有很多。 曲折, 抑或平淡, 每則救治的背後卻有一個共同點:醫院的良心。

看一家醫院有沒有“良心”, 不妨先去看看急診。 因為急診經濟效益不高,

但服務社會的職能重大, 風險也很大。 如果一家醫院把急診打造得很好, 願意撲上人力、物力, 全力去營救每一個危重、高難度乃至於“十分麻煩”的病人, 那麼, 這家醫院首先是值得尊敬的。

瑞金醫院是有“良心”的, 這裡的急診一再提升能級, 給更多病人以庇護。

今天要說瑞金的文化是什麼?就從醫院的良心說起。 上了點年紀的老上海會說, 這裡原先叫“廣慈醫院”, 沒錯, 取“廣為慈善”之意。 百十年的風雨歷程, 與這家醫院名字更迭同時演進著的, 正是此地不斷被豐富的文化內涵。 “博愛仁厚、交融大氣、創新圖強、堅韌篤實”, 這是我們在瑞金聽到的文化新解, 十六個字, 串起了波瀾壯闊的瑞金百十年。

博愛仁厚 將愛與希望帶給病家和社會

1907年, 在法租界南部金神父路東側, 誕生了一家新醫院, 取名聖瑪利亞醫院(H?pital Sainte-Marie), 中文取名“廣慈醫院”, 希望“廣為慈善, 救死扶傷”。

慈愛之心, 從一開始就嵌入這家醫院的基因中。

據《廣慈醫院25周年紀念》中記載:“廣慈醫院貧富俱收, 各視其境遇以付值,

猶如現狀, 富者出其膳費, 從無因乏資而被拒絕者, 即最貧者, 亦得入附設之病床焉, 五百病床中三百零二座, 供貧人之用, 從未間斷, 故貧者極樂進廣慈醫院, 藥費優廉, 看護周到, 身心俱泰。 ”

在解放後的各時代, 這裡不斷湧現出醫務人員服務患者的感人故事。

外科泰斗傅培彬有一次在術前查房時, 發現即將接受急診手術的一位急性腹膜炎農村老太太雙腳都是泥, 立刻親自打來水為老太太洗腳, 他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 當血庫缺血時, 傅培彬還下臺為術中病人輸血, 輸完又走回臺上拿起手術刀, 繼續手術。 他愛病人的故事傳頌至今。

為向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1998年, 這家醫院提出“以良好的信譽使病人放心, 以一流的服務使病人稱心, 以優美的環境使病人舒心”的“三心工程”。

瑞金醫院自建院來始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支援國家和國際衛生事業。

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廣慈醫院參與到救治中,添設50張床位,收容受傷官兵。此時由戰爭引發的霍亂等傳染病爆發,廣慈醫院除原有隔離病房外,又另辟隔離醫院收留霍亂病人、天花病人。醫院因此獲得法租界工董局獎章。

1950年2月6日,國民黨軍隊空襲上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醫院全力參加搶救,此後又立刻投入與白喉、天花大流行的鬥爭中。

為支持“小三線”建設,瑞金醫院自1969年11月起派出4批、163人,前往安徽績溪支援後方瑞金醫院。後方瑞金醫院擁有病床240張,住院大樓面積9050平方米,器械設備齊全,成為上海小三線在皖南的中心醫院。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瑞金醫院先後派出3批20餘人赴唐山豐潤抗震救災,當地百姓至今感恩“上海來的醫生”。

1975年至今,瑞金醫院共派出38批援摩醫療隊在北非土地上進行醫療援助,默默奉獻42年。

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特大洪水,醫院派出以朱正綱為隊長的醫療隊趕赴湖南參與抗洪救災。

2003年,非典來襲。瑞金醫院共收治SARS病人兩例,經過14天的隔離,5月16日,與本市兩例輸入性“非典”臨床診斷病人有過接觸的28位瑞金醫院職工,才走出留駐的39舍。瑞金醫護人員“抗擊非典,我們挺身而出”的精神,令人動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後,瑞金醫院立刻派遣10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挺進震區,搶救生命。6月起,又先後派出7批醫療隊赴川,整整歷時兩年。

此外,在北極、南極,都有瑞金人用醫學奉獻祖國的故事。

如果說廣慈初創時,確定了“廣博慈愛,救死扶傷”為醫院理念,新中國成立後,從廣慈到瑞金,歷代醫務人員始終深仁厚澤,行醫濟世,將愛與希望帶給更多病家和社會。

交融大氣 不同“醫學文明”在這裡對話

深入瑞金,還會發現一個奇妙現象:燦若星河的“醫學文明”在這裡交融,不互爭高下,反而和諧相處,誕生了獨特的瑞金現象。

如今漫步瑞金醫院,優美的法式建築還在默默訴說著這家老院的歷史。作為震旦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曾經的廣慈醫院有著嚴格的教學傳統,採用法國醫學院教材、法語授課,也難怪,國內至今知曉,這是一家“會說法語的醫院”。

瑞金的法語傳統,孕育了一批“法比派”醫生,以震旦大學醫學院和一批留學法國、比利時歸國的外科醫生為代表,他們嚴謹認真,注重規範,強調基本功培養一絲不苟。鮮為人知的是,建院之初這裡就活躍著一批“英美派”醫生,以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和留學英美歸國的外科醫生為代表,他們思維活躍,推崇創新,善於打破傳統另闢蹊徑。

“兩派醫生連外科手術打結方式都不同,法比派教的是用左手打結,英美派教的是用右手打結,這兩派醫生在手術臺上是不是都要打架?並沒有,不僅沒有,他們還非常和諧地互動。”瑞金醫院黨委書記楊偉國樂談這段歷史。他說,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同德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合併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法比派和英美派在這裡還形成了真正的文化融合,這種“開明、相容”的氛圍為廣慈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全國掀起西醫學習中醫的熱潮。當時陳道隆是廣慈醫院內科中醫顧問,內科泰斗鄺安堃就拜中醫陳道隆為師,還邀請陳道隆一同開設中西醫聯合門診,堅持了八年之久,建立了國內最早的中西醫結合疾病診治體系。

1958年,在這家醫院裡,中醫傷科魏指薪同西醫骨科葉衍慶合作,共同創建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兩人協力,各展所長。魏指薪毫無保留地獻出家傳秘方和秘法,同時學習西醫,他們共同開展了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中藥加速骨折癒合等臨床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中西醫結合典範,不同醫學文明在這家醫院裡完美對話,被傳為佳話。

同樣令人稱奇的是,1960年,鄺安堃邀請理化學家丁霆加入廣慈醫院。化學家到醫院裡來做什麼?他們就一個在實驗室,一個在臨床,取長補短,從臨床問題提出到實驗室解決問題,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內分泌激素測試方法,為內分泌學科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基礎和臨床融合之先河。

20世紀90年代初期,設在瑞金的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開展了大規模老年高血壓患者隨機、單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研究,隨後完成了“硝苯地平治療老年高血壓的研究”的結果並發表,立即受到了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有加拿大著名高血壓研究學者提出要與高研所合作並分享統計結果時,立刻遭到一片反對聲,但龔蘭生醫生秉著合作、共用的心態,建立起國內外合作研究模式,為我國高血壓學界贏得了國際聲譽,坦蕩胸懷可見一斑。

“十五”期間,瑞金醫院就開始推出“學科群建設”,重點圍繞內分泌代謝病、血液學、胃腸腫瘤、微創外科等學科,組建了一批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科群,創造性地打破了原有學科的界限,一下子形成了學科發展的又一波上升期。

回顧瑞金過去這三十年,先後引進了湯耀卿、於布為、郇京甯、彭承宏、趙強、沈坤煒、嚴福華、楊程德、陳佳藝、李鶴成、王朝夫、徐丹楓、馮煒煒等專家,他們的加盟加速了學科人才與醫院文化的融合,促進了相關學科的良性發展。

海納百川的精神,在瑞金醫院的沃土中生長了百餘年,多元並蓄、大氣謙和的文化氛圍在歷史的淬煉中越發濃郁。

創新圖強 突破永不止步

在瑞金醫院,你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快節奏,突破,突破,再突破,每個人仿佛都在告訴自己:如果你不往前跑,你就落後了。因為這是一個始終爭先的群體。

當年,要成為廣慈醫院的醫生,就必須是最優等的。

震旦大學醫學院學制6年,前兩年為醫預科,拿理化自然學位,後四年為醫科,考核嚴苛,每人須獨立完成解剖屍體2具,參加手術100餘台、接生嬰兒30個等,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畢業,其中只有最優秀的前三名學生才能進入廣慈醫院。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只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能進入瑞金醫院。

“只有最優秀的人能留下”,也只有最優秀的人能適應這塊具有勃勃生機的土壤,這裡每分每秒都在探索未知。

1958年,這裡誕生鼎鼎有名的“搶救煉鋼工人邱財康”的故事。當時,廣慈醫院在搶救燒傷病人邱財康時,起初應用的是美國伊文思(Evans)公式進行早期液體復蘇。但很快,醫生們發現這並不適合中國病人。搶救過程也變得十分艱難,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被救過來的”,國外也沒有先例。

這支團隊沒有放棄,查閱文獻,大膽設想,克服了重重難關,最終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燒傷液體復蘇辦法。此後,這些方法在長期燒傷病人的治療中不斷改良,提出了適合中國燒傷病人的補液公式,後被國內外燒傷醫學界譽為“瑞金公式”,創造世界燒傷醫學歷史上的奇跡。

瑞金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醫學創意與突破還有很多。

上世紀80年代初,為避免口服大量葡萄糖的消化道副作用,並使試驗更符合生活狀態,許曼音教授提出用2兩白饅頭替代75克葡萄糖的“饅頭餐”試驗方法。這個自主創新的“饅頭餐”試驗在全國獲得廣泛應用,並沿用至今,形成中國糖尿病領域的一大特色。

曾經,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很高,傅培彬提出早期規律性切除理論,打破了“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必死”的舊論。上世紀90年代,張聖道、湯耀卿等又將ERCP、血液濾過、中醫藥等引入胰腺炎治療,提出個體化治療方案,建立了急性胰腺炎全國診治規範,使我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死亡率由90%降到20%!

1958年,董德長教授接診了一位全身骨頭疼痛,無法直立行走的奇怪病人,他憑藉扎實的醫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成功診斷了國內第一例I型腎小管酸中毒病例。此後,董德長教授自主研製出適應中國人服用的枸櫞酸合劑I號方、II號方、III號方,至今仍為腎小管酸中毒的主要治療藥物,造福了廣大患者。

上世紀60年代初,鄺安堃和科研人員提出小劑量多種降壓藥聯合應用的“小複方”構思,1964年研製成功“複方降壓片”,開創了中國特有的降壓藥物小劑量固定複方製劑的先河。70年代,沈家麒、王憲衍、王崇行又先後推出複方羅布麻片、常藥降壓片、珍菊降壓片等家喻戶曉的國產自主創新藥。

百十年來,瑞金人始終堅持既腳踏實地,又不囿於前人窠臼,在磨煉實力中勇於突破,在敢為人先中創新圖強。

堅韌篤實 寂寞堅守攀登醫學最高峰

創新,創新,創新,說來容易,做到幾多艱辛。

“一個醫學團隊一輩子能解決一種病,發現一個藥,已屬鳳毛麟角。學科發展有興,還會有衰。但,這個團隊能持續創新,長盛不衰,向世界報告一個又一個重要發現,十分了不起。”2015年,在瑞金醫院舉行的上海市自然科學獎特等獎新聞說明會上,內分泌專家甯光教授不無欽佩地談及他對瑞金醫院血液學團隊的印象。

上世紀50年代,王振義面對無數白血病人的死亡,下決心要攻克白血病。1979年成立血液病研究室後,王振義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了誘導分化癌細胞的思想。他和學生們一起嘗試了許多方法,測試了眾多藥物,想要尋找一種有效的誘導分化劑。在指導研究生黃萌珥將全反式維甲酸用於體外實驗後,他們驚喜地發現,該藥可以將早幼粒細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看到希望,咬定青山不放鬆。從1979年到1986年,經過長達八年的不懈探索,王振義團隊艱苦卓絕地實驗、驗證、再實驗、再驗證,就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裡,他們終於將“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急性早幼粒細胞的實驗結論確定下來,並在1986年首次用於臨床治療獲得成功。

20年間的不懈攻關,讓王振義老一輩創建的、陳竺和陳賽娟先後擔任所長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血液學研究中心、中國科研團隊的典範、血液學研究領域年輕學子心中的科學聖地。

他們提出的全反式維甲酸與三氧化二砷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被世界譽為“上海方案”。目前,全球APL患者都大大受惠於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首創的這個“上海方案”。僅在日本,2012年時,已有80%以上的APL患者接受基於“上海方案”的方案得以治癒,每年節約近10億日元的國家醫療費用。

這樣的“寂寞長跑”在瑞金醫院還有很多。

2000年,寧光團隊開始了攻克遺傳性內分泌疾病的艱苦征程,大量臨床和科研人員17年來走遍全國,搜集並總結了大樣本臨床病例,構建並逐步完善了3大類、10小類的分類體系,理清並提出全新的診斷思路,形成程式化基因診斷流程,建立起我國遺傳性內分泌疾病診斷平臺,使該類疾病基因診斷的週期從30多天縮短為4天-6天,確診率由原來的不足40%提高至90%以上。

目前,寧光團隊已診斷出51種單基因遺傳性內分泌疾病,其中34種在世界上均屬首次報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瑞金醫院皮膚科知難而進,把公認的三大難題——銀屑病、天皰瘡(類天皰瘡)、皮膚T細胞淋巴瘤作為全力攻克的目標。1992年,鄭捷團隊率先採用非化療方法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取得成功。2000年,首次提出“個體化天皰瘡治療原則:以盡可能少的糖皮質激素治療天皰瘡”,並首創外用軟膏和皮膚護理治療類天皰瘡。2003年,這個團隊又與上海家化聯合研製了皮膚屏障修護劑,相關研究首次提出了通過保護皮膚屏障,預防銀屑病復發。

1997年後,于布為教授在國內不斷推進麻醉技術發展,逐漸形成了誘導期急性高容量血液填充技術、“三明治”麻醉技術、全憑吸入麻醉技術、深麻醉拔管技術等臨床麻醉特色。1999年,他建立了“理想麻醉狀態”的麻醉醫學思想,2000年形成“麻醉無禁忌”學術理論,2009年在國內建立了首家麻醉深度監測中心,確立了精確麻醉和舒適醫療的臨床實施規範,被全國同行所應用。

回眸瑞金的百年,始終沒停下前行的腳步。堅韌不拔,擔當克難,成就了瑞金人內心的堅持,篤實守正,久久為功,是他們面對醫學難題永不放棄的信仰。

以優美的環境使病人舒心”的“三心工程”。

瑞金醫院自建院來始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支援國家和國際衛生事業。

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廣慈醫院參與到救治中,添設50張床位,收容受傷官兵。此時由戰爭引發的霍亂等傳染病爆發,廣慈醫院除原有隔離病房外,又另辟隔離醫院收留霍亂病人、天花病人。醫院因此獲得法租界工董局獎章。

1950年2月6日,國民黨軍隊空襲上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醫院全力參加搶救,此後又立刻投入與白喉、天花大流行的鬥爭中。

為支持“小三線”建設,瑞金醫院自1969年11月起派出4批、163人,前往安徽績溪支援後方瑞金醫院。後方瑞金醫院擁有病床240張,住院大樓面積9050平方米,器械設備齊全,成為上海小三線在皖南的中心醫院。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瑞金醫院先後派出3批20餘人赴唐山豐潤抗震救災,當地百姓至今感恩“上海來的醫生”。

1975年至今,瑞金醫院共派出38批援摩醫療隊在北非土地上進行醫療援助,默默奉獻42年。

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特大洪水,醫院派出以朱正綱為隊長的醫療隊趕赴湖南參與抗洪救災。

2003年,非典來襲。瑞金醫院共收治SARS病人兩例,經過14天的隔離,5月16日,與本市兩例輸入性“非典”臨床診斷病人有過接觸的28位瑞金醫院職工,才走出留駐的39舍。瑞金醫護人員“抗擊非典,我們挺身而出”的精神,令人動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後,瑞金醫院立刻派遣10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挺進震區,搶救生命。6月起,又先後派出7批醫療隊赴川,整整歷時兩年。

此外,在北極、南極,都有瑞金人用醫學奉獻祖國的故事。

如果說廣慈初創時,確定了“廣博慈愛,救死扶傷”為醫院理念,新中國成立後,從廣慈到瑞金,歷代醫務人員始終深仁厚澤,行醫濟世,將愛與希望帶給更多病家和社會。

交融大氣 不同“醫學文明”在這裡對話

深入瑞金,還會發現一個奇妙現象:燦若星河的“醫學文明”在這裡交融,不互爭高下,反而和諧相處,誕生了獨特的瑞金現象。

如今漫步瑞金醫院,優美的法式建築還在默默訴說著這家老院的歷史。作為震旦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曾經的廣慈醫院有著嚴格的教學傳統,採用法國醫學院教材、法語授課,也難怪,國內至今知曉,這是一家“會說法語的醫院”。

瑞金的法語傳統,孕育了一批“法比派”醫生,以震旦大學醫學院和一批留學法國、比利時歸國的外科醫生為代表,他們嚴謹認真,注重規範,強調基本功培養一絲不苟。鮮為人知的是,建院之初這裡就活躍著一批“英美派”醫生,以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和留學英美歸國的外科醫生為代表,他們思維活躍,推崇創新,善於打破傳統另闢蹊徑。

“兩派醫生連外科手術打結方式都不同,法比派教的是用左手打結,英美派教的是用右手打結,這兩派醫生在手術臺上是不是都要打架?並沒有,不僅沒有,他們還非常和諧地互動。”瑞金醫院黨委書記楊偉國樂談這段歷史。他說,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同德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合併為上海第二醫學院,法比派和英美派在這裡還形成了真正的文化融合,這種“開明、相容”的氛圍為廣慈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全國掀起西醫學習中醫的熱潮。當時陳道隆是廣慈醫院內科中醫顧問,內科泰斗鄺安堃就拜中醫陳道隆為師,還邀請陳道隆一同開設中西醫聯合門診,堅持了八年之久,建立了國內最早的中西醫結合疾病診治體系。

1958年,在這家醫院裡,中醫傷科魏指薪同西醫骨科葉衍慶合作,共同創建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兩人協力,各展所長。魏指薪毫無保留地獻出家傳秘方和秘法,同時學習西醫,他們共同開展了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中藥加速骨折癒合等臨床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中西醫結合典範,不同醫學文明在這家醫院裡完美對話,被傳為佳話。

同樣令人稱奇的是,1960年,鄺安堃邀請理化學家丁霆加入廣慈醫院。化學家到醫院裡來做什麼?他們就一個在實驗室,一個在臨床,取長補短,從臨床問題提出到實驗室解決問題,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內分泌激素測試方法,為內分泌學科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基礎和臨床融合之先河。

20世紀90年代初期,設在瑞金的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開展了大規模老年高血壓患者隨機、單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研究,隨後完成了“硝苯地平治療老年高血壓的研究”的結果並發表,立即受到了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有加拿大著名高血壓研究學者提出要與高研所合作並分享統計結果時,立刻遭到一片反對聲,但龔蘭生醫生秉著合作、共用的心態,建立起國內外合作研究模式,為我國高血壓學界贏得了國際聲譽,坦蕩胸懷可見一斑。

“十五”期間,瑞金醫院就開始推出“學科群建設”,重點圍繞內分泌代謝病、血液學、胃腸腫瘤、微創外科等學科,組建了一批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科群,創造性地打破了原有學科的界限,一下子形成了學科發展的又一波上升期。

回顧瑞金過去這三十年,先後引進了湯耀卿、於布為、郇京甯、彭承宏、趙強、沈坤煒、嚴福華、楊程德、陳佳藝、李鶴成、王朝夫、徐丹楓、馮煒煒等專家,他們的加盟加速了學科人才與醫院文化的融合,促進了相關學科的良性發展。

海納百川的精神,在瑞金醫院的沃土中生長了百餘年,多元並蓄、大氣謙和的文化氛圍在歷史的淬煉中越發濃郁。

創新圖強 突破永不止步

在瑞金醫院,你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快節奏,突破,突破,再突破,每個人仿佛都在告訴自己:如果你不往前跑,你就落後了。因為這是一個始終爭先的群體。

當年,要成為廣慈醫院的醫生,就必須是最優等的。

震旦大學醫學院學制6年,前兩年為醫預科,拿理化自然學位,後四年為醫科,考核嚴苛,每人須獨立完成解剖屍體2具,參加手術100餘台、接生嬰兒30個等,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畢業,其中只有最優秀的前三名學生才能進入廣慈醫院。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只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能進入瑞金醫院。

“只有最優秀的人能留下”,也只有最優秀的人能適應這塊具有勃勃生機的土壤,這裡每分每秒都在探索未知。

1958年,這裡誕生鼎鼎有名的“搶救煉鋼工人邱財康”的故事。當時,廣慈醫院在搶救燒傷病人邱財康時,起初應用的是美國伊文思(Evans)公式進行早期液體復蘇。但很快,醫生們發現這並不適合中國病人。搶救過程也變得十分艱難,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被救過來的”,國外也沒有先例。

這支團隊沒有放棄,查閱文獻,大膽設想,克服了重重難關,最終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燒傷液體復蘇辦法。此後,這些方法在長期燒傷病人的治療中不斷改良,提出了適合中國燒傷病人的補液公式,後被國內外燒傷醫學界譽為“瑞金公式”,創造世界燒傷醫學歷史上的奇跡。

瑞金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醫學創意與突破還有很多。

上世紀80年代初,為避免口服大量葡萄糖的消化道副作用,並使試驗更符合生活狀態,許曼音教授提出用2兩白饅頭替代75克葡萄糖的“饅頭餐”試驗方法。這個自主創新的“饅頭餐”試驗在全國獲得廣泛應用,並沿用至今,形成中國糖尿病領域的一大特色。

曾經,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很高,傅培彬提出早期規律性切除理論,打破了“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必死”的舊論。上世紀90年代,張聖道、湯耀卿等又將ERCP、血液濾過、中醫藥等引入胰腺炎治療,提出個體化治療方案,建立了急性胰腺炎全國診治規範,使我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死亡率由90%降到20%!

1958年,董德長教授接診了一位全身骨頭疼痛,無法直立行走的奇怪病人,他憑藉扎實的醫學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成功診斷了國內第一例I型腎小管酸中毒病例。此後,董德長教授自主研製出適應中國人服用的枸櫞酸合劑I號方、II號方、III號方,至今仍為腎小管酸中毒的主要治療藥物,造福了廣大患者。

上世紀60年代初,鄺安堃和科研人員提出小劑量多種降壓藥聯合應用的“小複方”構思,1964年研製成功“複方降壓片”,開創了中國特有的降壓藥物小劑量固定複方製劑的先河。70年代,沈家麒、王憲衍、王崇行又先後推出複方羅布麻片、常藥降壓片、珍菊降壓片等家喻戶曉的國產自主創新藥。

百十年來,瑞金人始終堅持既腳踏實地,又不囿於前人窠臼,在磨煉實力中勇於突破,在敢為人先中創新圖強。

堅韌篤實 寂寞堅守攀登醫學最高峰

創新,創新,創新,說來容易,做到幾多艱辛。

“一個醫學團隊一輩子能解決一種病,發現一個藥,已屬鳳毛麟角。學科發展有興,還會有衰。但,這個團隊能持續創新,長盛不衰,向世界報告一個又一個重要發現,十分了不起。”2015年,在瑞金醫院舉行的上海市自然科學獎特等獎新聞說明會上,內分泌專家甯光教授不無欽佩地談及他對瑞金醫院血液學團隊的印象。

上世紀50年代,王振義面對無數白血病人的死亡,下決心要攻克白血病。1979年成立血液病研究室後,王振義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了誘導分化癌細胞的思想。他和學生們一起嘗試了許多方法,測試了眾多藥物,想要尋找一種有效的誘導分化劑。在指導研究生黃萌珥將全反式維甲酸用於體外實驗後,他們驚喜地發現,該藥可以將早幼粒細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看到希望,咬定青山不放鬆。從1979年到1986年,經過長達八年的不懈探索,王振義團隊艱苦卓絕地實驗、驗證、再實驗、再驗證,就在一個小小的實驗室裡,他們終於將“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急性早幼粒細胞的實驗結論確定下來,並在1986年首次用於臨床治療獲得成功。

20年間的不懈攻關,讓王振義老一輩創建的、陳竺和陳賽娟先後擔任所長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血液學研究中心、中國科研團隊的典範、血液學研究領域年輕學子心中的科學聖地。

他們提出的全反式維甲酸與三氧化二砷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被世界譽為“上海方案”。目前,全球APL患者都大大受惠於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首創的這個“上海方案”。僅在日本,2012年時,已有80%以上的APL患者接受基於“上海方案”的方案得以治癒,每年節約近10億日元的國家醫療費用。

這樣的“寂寞長跑”在瑞金醫院還有很多。

2000年,寧光團隊開始了攻克遺傳性內分泌疾病的艱苦征程,大量臨床和科研人員17年來走遍全國,搜集並總結了大樣本臨床病例,構建並逐步完善了3大類、10小類的分類體系,理清並提出全新的診斷思路,形成程式化基因診斷流程,建立起我國遺傳性內分泌疾病診斷平臺,使該類疾病基因診斷的週期從30多天縮短為4天-6天,確診率由原來的不足40%提高至90%以上。

目前,寧光團隊已診斷出51種單基因遺傳性內分泌疾病,其中34種在世界上均屬首次報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瑞金醫院皮膚科知難而進,把公認的三大難題——銀屑病、天皰瘡(類天皰瘡)、皮膚T細胞淋巴瘤作為全力攻克的目標。1992年,鄭捷團隊率先採用非化療方法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取得成功。2000年,首次提出“個體化天皰瘡治療原則:以盡可能少的糖皮質激素治療天皰瘡”,並首創外用軟膏和皮膚護理治療類天皰瘡。2003年,這個團隊又與上海家化聯合研製了皮膚屏障修護劑,相關研究首次提出了通過保護皮膚屏障,預防銀屑病復發。

1997年後,于布為教授在國內不斷推進麻醉技術發展,逐漸形成了誘導期急性高容量血液填充技術、“三明治”麻醉技術、全憑吸入麻醉技術、深麻醉拔管技術等臨床麻醉特色。1999年,他建立了“理想麻醉狀態”的麻醉醫學思想,2000年形成“麻醉無禁忌”學術理論,2009年在國內建立了首家麻醉深度監測中心,確立了精確麻醉和舒適醫療的臨床實施規範,被全國同行所應用。

回眸瑞金的百年,始終沒停下前行的腳步。堅韌不拔,擔當克難,成就了瑞金人內心的堅持,篤實守正,久久為功,是他們面對醫學難題永不放棄的信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