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費孝通《鄉土中國》:看似高深,卻和你我息息相關的“國民著作”

1938年, 抗戰形勢嚴峻, 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西遷至昆明, 組建成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簡稱西南聯大。

費孝通, 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費孝通曾在西南聯大教授“鄉村社會學”課程, 《鄉土中國》一書, 就由從該課程中整理出來的十四篇論文組成。

提到論文, 你可能覺得它的內容必定艱澀難懂, 實則不然。

梁文道在他的讀書欄目《一千零一夜》裡評價《鄉土中國》時說, 具備中學生閱讀水準的人都能讀懂, 我認為這有點誇張。 只能說中學生能把字認全, 道理還需要花心思理解。 我說它不艱澀是因為, 《鄉土中國》是一本剖析中國人根性的書, 每個中國人都和它難解難分。

中國社會保持傳統的農業社會形態幾千年, 即便今天, 城市的邊界不斷擴張, 鄉村生活日新月異, 但鄉土社會打在中國人身上的烙印, 還久久未能冷卻。

費翁之意不在“做文章”, 而在“講道理”。 他條分縷析鄉土社會的環境是怎樣孕育出了中國人最基礎的觀念, 或者說, 中國人緣何成為中國人。

鄉土社會是流動性小、相對封閉、安土重遷的社會, 人一生都在這同一塊土地上生、老、病、死。 環境的穩定昇華了經驗的價值, 由於沒有新鮮元素的侵入,

爺爺的經驗傳給爸爸依然有效, 爸爸的心得講給兒子不會過時。 這種流傳下來的“經驗”和“心得”, 久而久之就沉澱為所謂的“傳統”和“文化”。

人生經歷大體上的雷同, 提高了老者的地位。 我們看古代的文學影視作品會發現, 在一個村莊或家族裡, 最德高望重的、拿主意的都是年長的老人, 因為對於環境幾乎一成不變的鄉土社會來說, 老人最見多識廣, 他經歷過人生的大部分階段, 掌握處理各種情況的方法技巧, 因此他有權力做定奪。

反觀現代中國, 老人在家庭中的權力地位似乎已有所下降, 那是因為在持續更新的現代社會裡, 老者以往積累的經驗不再適用, 誰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能緊跟變遷的步伐, 誰才能掌握真正的話語權。

如上所述鄉土社會中有經驗的老者說了算的統治, 費孝通稱之為“長老統治”。 長老統治實質上是孔子口中的“禮治”而不是表面上的“人治”, 當然更不是“法治”。

所謂“禮”, 是鄉土社會中人人都接受的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一套最適合社會發展的行為規範。

長老是這套規範的闡釋者和代言人。 從長期看, 禮是在不斷自行調整的;從短期(人的一生)看, 禮是接近恒定不變的。

“養不教, 父之過”, 長輩負有的對子女的教化責任, 就是指要引導子女的言行遵循已有的行為規範, 使之符合禮的範疇。

法律, 是另一種層面上的約束, 是政治的工具。 法與禮的不同在於, 法是依靠國家權力強制制定執行的, 禮是於鄉土社會中土生土長的。

《鄉土中國》吸引肉鬆的地方有兩點。一是費孝通從純理論角度出發,解釋我們像對水和空氣一樣習以為常的現象,正如知道1+1=2的是普通人,能證明1+1=2的才是大師;二是費孝通有理有據的論述方式,他沒故作高深地用常人看不懂的術語詞彙,不動聲色地就把深深融在血液裡的品性分析得令人信服。

讀《鄉土中國》,最主要的不是從文學的角度推敲費孝通的行文用句,而是應該注重他抽絲剝繭的邏輯思維,細品“講道理”的專業姿勢。

《鄉土中國》吸引肉鬆的地方有兩點。一是費孝通從純理論角度出發,解釋我們像對水和空氣一樣習以為常的現象,正如知道1+1=2的是普通人,能證明1+1=2的才是大師;二是費孝通有理有據的論述方式,他沒故作高深地用常人看不懂的術語詞彙,不動聲色地就把深深融在血液裡的品性分析得令人信服。

讀《鄉土中國》,最主要的不是從文學的角度推敲費孝通的行文用句,而是應該注重他抽絲剝繭的邏輯思維,細品“講道理”的專業姿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