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逍遙津一戰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十萬大軍,原因是東吳無大將?

三國時期, 曹操命劉馥建設了一座城池, 命名為合肥。 這個堅固的城池位處東南方戰略要地, 後來又再增築一城遠水互為據守, 名為合肥新城。 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 所以守備能力對曹魏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 合肥是位於其進軍路線的交通要衝, 經過長時間的爭奪, 孫吳軍未能攻克曹軍守勢, 北進之路亦從未展開。

在長時間的爭奪之中, 自然會發生很多場膾炙人口的大戰。 這些大戰中, 有一場不得不提, 因為這場大戰雙方實力差距懸殊, 結局卻又是截然不同。 實力強的一方被打退, 實力差的一方逆襲得勝, 這場大戰就是張遼指揮的逍遙津大戰。

214年, 曹操南征孫權不成, 班師前留張遼、樂進、李典等七千多人防守合肥。 第二年, 曹操出征張魯。 同時, 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為條件, 兩軍撤退。 不過, 孫權見曹操在漢中,

未能及時回到東邊, 在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 出征合肥。

戰爭前夜, 張遼, 徵召到了八百勇士, 並且殺牛犒賞軍士, 準備明日大戰。 天亮的時候, 張遼被甲持戟, 先登陷陣, 殺死數十人, 斬二員大將。 張遼大呼自報其名, 沖入軍壘, 到達孫權旗下陣營, 孫軍皆被其氣勢震撼,

近衛精銳軍都無法敵過, 士兵潰散。

孫權圍合肥十多日, 都不能攻下, 軍中又開始流行疫疾, 便命大軍班師。 自己則和數千軍士還有淩統、甘甯、呂蒙、蔣欽等虎臣殿后。 至逍遙津之北, 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 乘機率軍追擊, 孫軍頓時混亂, 孫權被圍。 淩統親率三百近兵沖入重圍。 甘寧鼓吹大響, 引弓射擊, 呂蒙、蔣欽死戰拒敵, 對陣中陳武為郝昭所殺。

淩統救出孫權, 便回頭再戰。 但撤退路上的橋(小師橋)已被敵軍所毀, 有一丈餘的橋面沒有木板, 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 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繮繩, 穀利在後面加鞭, 以助馬勢, 孫權順利躍馬過河, 與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備的賀齊會合, 孫權才成功逃脫。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 這一戰幾乎集合了東吳方所有的猛將, “江東十二虎將”能到的基本全到。 但仍然被張遼以兵力差距極大的劣勢給打了回去, 我們不得不佩服, 張遼不愧是名震天下的虎將。

逍遙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張遼大敗孫權一事大為震驚孫吳勢力, 計《三國志·吳書》並裴注中, 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 經此一役, 張遼威震敵國, 聲名大噪, 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 “張遼止啼”更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合肥戰役的勝利對曹魏來說, 意義十分重大, 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 “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正因如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裡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征東將軍,西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著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歎息者良久”。

“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正因如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裡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征東將軍,西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著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歎息者良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