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些隱於世界的英國老建築 當年是重慶最洋盤的地方

今天, 是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周年。

回望重慶與英國的關係, 要追溯到19世紀末, 重慶開埠, 第一批英國人進駐重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英國人在重慶設了洋行, 建了住宅, 而正是這些建築, 承載著老重慶的記憶, 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

為了見證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周年這一歷史時刻, 重慶晚報聯合本地公益組織“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 一起探索依然留在我們身邊的英國老建築, 為你揭秘百年前重慶的繁華。

唐家沱亞細亞火油公司全景

沿著山坡往下走, 便來到了二監獄, 這棟建築則顯得比較殘破, 牆上爬滿了青苔和爬山虎。 和它緊密相連的便是亞細亞火油公司曾經的車間和倉庫, 曾為東風船舶工業公司修船廠所用。 如今, 部分建築內還能聽到叮叮咚咚的作業聲。

山坡頂上就是大監獄, 中間就是儲油的建築,

現在已無蹤跡, 而圖的下方則是亞細亞公司的車間及倉庫, 現在大部分建築依然保存良好。

大監獄正面向上看, 建築石材的雕刻細節清晰可見

如今, 防止建築的進一步損壞, 房屋已經用多根木棍支撐

二監獄正立面圖等為駐重慶領事, 執行英國政府的指令。 1890年, 中英簽訂《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 重慶開埠。 同年, 英國駐重慶領事館正式建立, 祿福禮任首任領事。

最初館址設立在方家什字麥家院子(今渝中區民生路重慶JW萬豪酒店附近), 1900年後移至領事巷。 這是西方在重慶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 其轄區為四川一省, 後擴展到貴州地區。

解放碑:中英聯絡處

中英聯絡處(真原堂) 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 供圖

真原堂始建於1844年, 19世紀40年代,法籍神父劉馬竇在蹇家橋、江家巷、石板街購買房屋開展教會活動,之後法國神父石保祿在此傳教。19世紀50年代初,法國主教范若瑟將房屋進行重新規劃修建,逐步發展成為包括經堂、神父住房、修道院、花園和其他輔助設施在內的建築群。

抗戰期間曾遭日軍空襲破壞,後經修復,解放後又幾經輾轉,改造拆除,僅存中英聯絡處住房。中英聯絡處舊址20世紀30年代曾為日本人所用,抗戰開始後從日本人手中收回。1939年之後由英商怡和公司使用,實際上亦作中英軍事聯絡處,中英雙方在此交換情報,溝通戰時有關事務。

該建築坐北朝南偏西45度,二樓一底,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面闊24.45米,進深16米,占地面積391.18平方米,建築面積1173.54平方米。平面建築佈局呈“L”形,具有宗教類卷廊建築風格。

南濱路:卜內門洋行舊址

蔔內門公司是有名的英資化工企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蔔內門公司在重慶開設機構,主要生產純鹼(碳酸鈉)、化肥、農藥、染料等化工產品。光緒三十年(1904年),蔔內門公司派經紀人在重慶推銷“洋堿粉”,同時在重慶開辦肥皂廠,取名“祥合公司”,聘請南京來的技術工人進行生產,月產肥皂4000箱。卜內門公司曾改名為“帝國化學工業公司”,1991年又重新啟用“蔔內門”這個最初的名字,現在,蔔內門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純鹼製造商。

遠觀蔔內門洋行

蔔內門洋堿公司在重慶開辦後,刺激和推動了重慶制皂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重慶開辦了5家肥皂廠。抗戰爆發後,隨著內遷工廠的增加,至1942年,重慶制皂工廠發展到23家。

蔔內門貿易公司辦事處除辦公樓外,過去還有一座大倉庫,後在房地產開發中被拆除,現僅存一棟二樓一底磚石木混合結構的辦公樓。建築牆體底層是條石牆,高達七八米,二三層為青磚,建築面積約1200㎡,整體結構基本完好。

蔔內門洋行外觀

建築結構完好無損

木制大門保存完好

南濱路:立德樂洋行

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英國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出生於1838年,1859年來華經商,1883年乘小帆船到達重慶,探索在中國西部開展貿易的可能性,立德樂是在此以前乘帆船上溯長江進入四川的少數幾個歐洲人之一,出於對英國在華貿易利益的考慮,並力主在長江上游通航輪船,爭奪川江航運權。

建築外觀已被植被包裹

1895年自籌資金,在上海訂造“利川號”輪船,進行輪船上溯長江險灘的首次航行,於1898年2月15日從宜昌出發,自己導航,自己駕駛,逆江而上,歷經險阻,於3月8日抵達重慶。立德樂以第一個駕輪船入川江,率先打開了中國西部市場,《大不列顛名人錄》至今仍稱他是“開發中國西部的第一人”。

《重慶歷史名人錄》把立德樂列為在渝留下業績的12位外國友人之一,與史迪威、陳納德、金九等人齊名。

1891年重慶開埠後,立德樂在南岸開設洋行,名為“立德樂洋行”,經營四川土特產和外國舶來品,最早在重慶南岸開辦豬鬃廠,以永租的方式將上新街、馬鞍山、瓦廠灣九灣十八堡的範圍用來修建廠房、貨棧、別墅等。當年洋行幾經演變,在南岸修建的倉庫、貨棧等建築,解放後由於一次大火燒毀了一部建築,其餘建築由南岸區政府接管並使用,原區府統計局、物價局、工商局、文教局、科委、廣播局等單位均在此辦公。

精美的木頭雕文

南岸馬鞍山:英國鹽務管理所舊址

英國鹽務管理所建於19世紀末,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房屋面臨長江,面闊30米,進深16米,高10米,房頂四個坡面類似中國廡殿式屋頂。紅色琉璃瓦,黃色外牆,底層開有圓窗,二層為方形窗,方窗直接有羅馬柱,窗下安裝有帶圖案的鑄鋼欄杆。室內樓梯做工精細,木質扶梯和表面土漆至今完好。

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調研英國鹽務管理所(由該組織供圖)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汪一陽 錢波 攝影報導

19世紀40年代,法籍神父劉馬竇在蹇家橋、江家巷、石板街購買房屋開展教會活動,之後法國神父石保祿在此傳教。19世紀50年代初,法國主教范若瑟將房屋進行重新規劃修建,逐步發展成為包括經堂、神父住房、修道院、花園和其他輔助設施在內的建築群。

抗戰期間曾遭日軍空襲破壞,後經修復,解放後又幾經輾轉,改造拆除,僅存中英聯絡處住房。中英聯絡處舊址20世紀30年代曾為日本人所用,抗戰開始後從日本人手中收回。1939年之後由英商怡和公司使用,實際上亦作中英軍事聯絡處,中英雙方在此交換情報,溝通戰時有關事務。

該建築坐北朝南偏西45度,二樓一底,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面闊24.45米,進深16米,占地面積391.18平方米,建築面積1173.54平方米。平面建築佈局呈“L”形,具有宗教類卷廊建築風格。

南濱路:卜內門洋行舊址

蔔內門公司是有名的英資化工企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蔔內門公司在重慶開設機構,主要生產純鹼(碳酸鈉)、化肥、農藥、染料等化工產品。光緒三十年(1904年),蔔內門公司派經紀人在重慶推銷“洋堿粉”,同時在重慶開辦肥皂廠,取名“祥合公司”,聘請南京來的技術工人進行生產,月產肥皂4000箱。卜內門公司曾改名為“帝國化學工業公司”,1991年又重新啟用“蔔內門”這個最初的名字,現在,蔔內門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純鹼製造商。

遠觀蔔內門洋行

蔔內門洋堿公司在重慶開辦後,刺激和推動了重慶制皂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重慶開辦了5家肥皂廠。抗戰爆發後,隨著內遷工廠的增加,至1942年,重慶制皂工廠發展到23家。

蔔內門貿易公司辦事處除辦公樓外,過去還有一座大倉庫,後在房地產開發中被拆除,現僅存一棟二樓一底磚石木混合結構的辦公樓。建築牆體底層是條石牆,高達七八米,二三層為青磚,建築面積約1200㎡,整體結構基本完好。

蔔內門洋行外觀

建築結構完好無損

木制大門保存完好

南濱路:立德樂洋行

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英國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出生於1838年,1859年來華經商,1883年乘小帆船到達重慶,探索在中國西部開展貿易的可能性,立德樂是在此以前乘帆船上溯長江進入四川的少數幾個歐洲人之一,出於對英國在華貿易利益的考慮,並力主在長江上游通航輪船,爭奪川江航運權。

建築外觀已被植被包裹

1895年自籌資金,在上海訂造“利川號”輪船,進行輪船上溯長江險灘的首次航行,於1898年2月15日從宜昌出發,自己導航,自己駕駛,逆江而上,歷經險阻,於3月8日抵達重慶。立德樂以第一個駕輪船入川江,率先打開了中國西部市場,《大不列顛名人錄》至今仍稱他是“開發中國西部的第一人”。

《重慶歷史名人錄》把立德樂列為在渝留下業績的12位外國友人之一,與史迪威、陳納德、金九等人齊名。

1891年重慶開埠後,立德樂在南岸開設洋行,名為“立德樂洋行”,經營四川土特產和外國舶來品,最早在重慶南岸開辦豬鬃廠,以永租的方式將上新街、馬鞍山、瓦廠灣九灣十八堡的範圍用來修建廠房、貨棧、別墅等。當年洋行幾經演變,在南岸修建的倉庫、貨棧等建築,解放後由於一次大火燒毀了一部建築,其餘建築由南岸區政府接管並使用,原區府統計局、物價局、工商局、文教局、科委、廣播局等單位均在此辦公。

精美的木頭雕文

南岸馬鞍山:英國鹽務管理所舊址

英國鹽務管理所建於19世紀末,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房屋面臨長江,面闊30米,進深16米,高10米,房頂四個坡面類似中國廡殿式屋頂。紅色琉璃瓦,黃色外牆,底層開有圓窗,二層為方形窗,方窗直接有羅馬柱,窗下安裝有帶圖案的鑄鋼欄杆。室內樓梯做工精細,木質扶梯和表面土漆至今完好。

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調研英國鹽務管理所(由該組織供圖)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汪一陽 錢波 攝影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