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不曾遠去的紅色記憶

作者/陳歌今

金秋時節, 碩果飄香, 陽光特別溫馨恬淡, 溫柔涼爽的風輕輕吹過。 天空高遠而純淨, 像一塊擦拭的非常潔淨的藍色寶石,

一團團白雲如同扯散的棉絮, 悠然的飄浮著。 那楓林染紅的秋色, 山水見證的故事, 光陰浸潤的情懷, 就藏在美麗田野金燦燦的稻穗上, 藏在綴滿枝頭的石榴欲露還羞的笑靨裡, 藏在南甫鐵犀悠悠遠望的洣江河畔, 藏在歲月芬芳一樹香的記憶中。

輕倚季節的轉角, 拈一顆素心, 持一份虔誠, 挈妻攜子, 緩步走進了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來翻閱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來追尋一抹紅色的足跡, 來感悟這塊深沉的土地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這裡, 原系南宋至清代的縣 (州)署衙, 始建于宋代中葉, 一座古樸典雅的徽派建築, 青磚灰瓦, 圓柱方檁, 畫棟飛簷, 高聳厚重的馬頭牆, 凸顯出歷史的慘烈而厚重。

頭門、儀門、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內宅依次排列, 兩廂房舍一一對應, 充分展現了中國建築藝術之美。

這裡, 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的誕生地。 在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長河中, 毛澤東、朱德、陳毅、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在茶陵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 1927年11月, 工農革命軍“二打茶陵”後,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 在黨代表宛希先的主持下, 由工會、農會和士兵委員會分別選舉譚震林、李炳榮、陳士榘為代表, 組成工農兵代表會議, 譚震林任工農兵政府主席。 由此, 茶陵成為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引領中國人民走向全國的勝利。 美國著名記者愛德格·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

援引毛主席的原話, 稱“在湖南東南部的茶陵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 ”中央電視臺製作播出的特別節目《井岡山》中介紹說“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井岡山洣水之濱的小屋裡走出來的……”毋庸置疑,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是中國紅色政權建設的搖籃和光輝典範, 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這裡, 現已成為紅色搖籃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是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中重要景點之一。 2005年, 縣委、縣政府對茶陵縣對工農兵政府舊址進行了全面修復, 分為政權建設、將軍紀念館、衙門實體展示三大板塊, 開設了毛澤東與茶陵展、工農兵政府紀念館,

茶陵籍將軍館、茶陵歷史人物展等展室, 陳列了大量的革命實物與圖片資料。

參觀工農兵政府舊址, 回望這片紅土地, 眺望遠處巍峨的雲陽山, 九十年前那烽火連天、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便如電影般清晰重播……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 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最黑暗的時期, “白色恐怖”籠罩全中國。 但是, 20多萬茶陵人民不屈不撓, 為生存與自由而戰, 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義無反顧地前赴後繼, 奮戰疆場, 不惜流血犧牲。 在血與火的戰鬥歲月中, 為國捐軀達5萬餘人, 被追認在冊的革命烈士達5300多人, 革命先烈們將頭顱、熱血和赤膽忠魂, 抛灑在這片深沉熱愛的土地上。 從這塊紅色土地上, 走出了25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將軍之數名列全國第九,

茶陵有“將軍之鄉”的美譽。 然而, 還有許多革命烈士和群眾, 根本就沒有留下姓名和事蹟, 這些壯烈犧牲的無名英雄, 湮沒在歷史塵埃中, 消失在羅霄山脈的深處, 融入了他們深情眷戀的紅土地。

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的建立, 深刻記錄了一段抗爭詩篇, 見證了一段烽火歷史。 著名的“湖口挽瀾”歷史事件, 更是在極端危急的關頭, 是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挽救了艱難初創中的工農紅軍。 撫摸歷史煙雲留下的點點痕跡, 追尋紅色革命的記憶, 一幅幅當年風起雲湧、壯懷激烈的革命鬥爭畫卷, 不斷浮現眼前, 似乎還能依稀聽到昨天那不曾遠去的槍炮聲, 隨意從這塊歷史積澱厚重的土地中俯拾一個片段, 都讓人潸然淚下。

當年,處在茶陵最南端的湖口鎮廠江村,一直是紅軍的一個秘密交通中轉站,主力紅軍撤退後,有一個叫劉四妹的交通員,在給遊擊隊員送飯的過程中,被國民黨匪軍抓住,一連拷打了五天,一無所獲,國民黨惱羞成怒,殘忍地將她殺害;在茶陵秩堂與江西永新交界的大山裡,一戶姓張的人家,為了掩護一名受傷的紅軍小戰士,直到被國民黨活活打死,也沒有出賣紅軍,他一口咬定紅軍小戰士就是自己的兒子……

當氣質優雅的講解員動情地給一個外地旅遊團講完一個個鮮活的真實故事,我看看身邊的兒子,突然發現,兩顆晶瑩的淚珠從十歲的兒子臉頰悄悄的滑落。

在載動歷史艱難前行的歲月中,是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為茶陵鐫刻了一頁紅色記憶。正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所唱道:“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像譚思聰、陳韶、李炳榮、范桂榮……這些茶陵籍的革命烈士,他們猶如一座座豐碑永遠矗立在茶陵人民的心中,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九十載春秋彈指一揮間,蒼茫大地舊貌換新顏。如果說,紅色的土地、紅色的精神代表了茶陵優秀的過去。現在,改革魅力在紅色熱土上展示,創新源泉在時代潮流中澎湃。城區建設成為茶陵轉型發展濃墨重彩的一筆;3211交通大動脈鋪就了茶陵人民的康莊大道。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沈裕前同志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典型代表。如今,縣城變得流光溢彩,寬闊道路上車來人往,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這裡,人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笑語歡歌,喜悅綻放,幸福像花兒一樣,勤勞質樸的“茶陵牛”默默為家鄉添光加彩,和諧安寧匯成了一曲盛世樂章。當前,65萬茶陵人民正高唱著《紅色搖籃》《將軍的故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凝心聚力、務實開拓,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建成湘贛邊界中心縣”、同心共築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堅信,茶陵這顆“湖湘文化明珠”將會更加光芒璀璨。

“欲知大道,必先問史”。韶華深處的烽火漸隱,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當祥和安寧、富足安康使我們把前輩的浴血抗爭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去學會善待並銘記於心呢?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要求:“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我想,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孩子,必然是明天的棟樑,我們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薪火傳承、代代相延,賡續紅色基因,補足“精神之鈣”,引導後輩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跑好“茶陵牛”精神的接力賽,努力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這是我們追尋紅色足跡昇華的意義。

匆匆流逝的時光,可以帶走美麗的年華,歲月的刻刀可以蒼老了容顏。但是,茶陵這片紅土地上革命歷史過往中的瑩亮,一定永遠留駐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從而明媚了秋色,豐盈了生命。

作者簡介:陳歌今,湖南茶陵人,茶陵縣作家協會理事,茶陵縣廣播電視臺辦公室主任。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情感點滴,作品散見於《瀟湘聲屏》《株洲日報》《茶陵家書》《鐵牛潭》報刊雜誌和“鳳凰文學”“鄉土文學”“三江文學”“豫北文學”等微刊平臺,共發表作品近百篇,其中:《農家第四餐》入選《茶陵改革開放30年回憶錄》;《鄰居大娘》榮獲2014年茶陵縣“踐行群眾路線、加快文明創建”徵文比賽一等獎;《別去敲開那扇通向地獄的門》榮獲2015年茶陵縣“禁毒杯”主題徵文活動一等獎;《蘭台墨香潤心田》榮獲2016年株洲市“檔案與民生”主題徵文活動優秀獎。

都讓人潸然淚下。

當年,處在茶陵最南端的湖口鎮廠江村,一直是紅軍的一個秘密交通中轉站,主力紅軍撤退後,有一個叫劉四妹的交通員,在給遊擊隊員送飯的過程中,被國民黨匪軍抓住,一連拷打了五天,一無所獲,國民黨惱羞成怒,殘忍地將她殺害;在茶陵秩堂與江西永新交界的大山裡,一戶姓張的人家,為了掩護一名受傷的紅軍小戰士,直到被國民黨活活打死,也沒有出賣紅軍,他一口咬定紅軍小戰士就是自己的兒子……

當氣質優雅的講解員動情地給一個外地旅遊團講完一個個鮮活的真實故事,我看看身邊的兒子,突然發現,兩顆晶瑩的淚珠從十歲的兒子臉頰悄悄的滑落。

在載動歷史艱難前行的歲月中,是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為茶陵鐫刻了一頁紅色記憶。正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所唱道:“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像譚思聰、陳韶、李炳榮、范桂榮……這些茶陵籍的革命烈士,他們猶如一座座豐碑永遠矗立在茶陵人民的心中,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九十載春秋彈指一揮間,蒼茫大地舊貌換新顏。如果說,紅色的土地、紅色的精神代表了茶陵優秀的過去。現在,改革魅力在紅色熱土上展示,創新源泉在時代潮流中澎湃。城區建設成為茶陵轉型發展濃墨重彩的一筆;3211交通大動脈鋪就了茶陵人民的康莊大道。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沈裕前同志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典型代表。如今,縣城變得流光溢彩,寬闊道路上車來人往,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這裡,人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笑語歡歌,喜悅綻放,幸福像花兒一樣,勤勞質樸的“茶陵牛”默默為家鄉添光加彩,和諧安寧匯成了一曲盛世樂章。當前,65萬茶陵人民正高唱著《紅色搖籃》《將軍的故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凝心聚力、務實開拓,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建成湘贛邊界中心縣”、同心共築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堅信,茶陵這顆“湖湘文化明珠”將會更加光芒璀璨。

“欲知大道,必先問史”。韶華深處的烽火漸隱,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當祥和安寧、富足安康使我們把前輩的浴血抗爭只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去學會善待並銘記於心呢?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要求:“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我想,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孩子,必然是明天的棟樑,我們要牢記歷史、緬懷先烈,薪火傳承、代代相延,賡續紅色基因,補足“精神之鈣”,引導後輩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跑好“茶陵牛”精神的接力賽,努力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這是我們追尋紅色足跡昇華的意義。

匆匆流逝的時光,可以帶走美麗的年華,歲月的刻刀可以蒼老了容顏。但是,茶陵這片紅土地上革命歷史過往中的瑩亮,一定永遠留駐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從而明媚了秋色,豐盈了生命。

作者簡介:陳歌今,湖南茶陵人,茶陵縣作家協會理事,茶陵縣廣播電視臺辦公室主任。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情感點滴,作品散見於《瀟湘聲屏》《株洲日報》《茶陵家書》《鐵牛潭》報刊雜誌和“鳳凰文學”“鄉土文學”“三江文學”“豫北文學”等微刊平臺,共發表作品近百篇,其中:《農家第四餐》入選《茶陵改革開放30年回憶錄》;《鄰居大娘》榮獲2014年茶陵縣“踐行群眾路線、加快文明創建”徵文比賽一等獎;《別去敲開那扇通向地獄的門》榮獲2015年茶陵縣“禁毒杯”主題徵文活動一等獎;《蘭台墨香潤心田》榮獲2016年株洲市“檔案與民生”主題徵文活動優秀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