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古伯樂歐陽修

歐陽修文章錦繡, 為人卻耿介切直, 放達不羈, 以至樹敵無數, 屢遭同僚詬病和圍攻。 對他才華非常欣賞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歐陽修者, 何處得來?”他的老師晏殊甚至對人說:“吾重修文章, 不重它為人”。 可見, 歐陽修在做人上的確有過於剛直的一面, 刻薄有加, 寬容不足。 但這樣一個對同僚刻薄的人, 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度, 極盡讚美, 竭力推薦, 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 名垂後世, 堪稱千古伯樂。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 當時還不名一文的曾鞏, 向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

並獻《時務策》, 展示自己的才情, 表達自己的政見。 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 賞識不已, 他在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 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充分肯定了曾鞏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不過, 曾鞏雖然才氣過人, 但因其擅長古文策論, 輕于應舉時文, 故屢試不第, 一直埋沒於草莽而無聲無息。 為此, 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 為其叫屈, 為其揚名, 又把曾鞏納入門下, 當成最堪造就的學生, 悉心教導, 還盛讚曾鞏說, “過吾門者百千人, 獨於得生為喜。 ”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 從此一鳴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能夠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 也得益于歐陽修這位伯樂。 蘇洵27歲才開始發憤為學,

即《三字經》所謂:“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蘇洵後來進軍科場, 卻連連落榜, 性格倔強的他, 乾脆把自己以前寫的文章, 付之一炬, 然後閉門謝客, 埋頭讀書, 經過數年磨礪, 終於文章大進, 下筆千言。 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 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 以文章為“敲門磚”, 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 希望得到這位文壇宿將的舉薦。 張方平謙虛地說, 文章方面, 我人微言輕, 此事非歐陽修莫屬。 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 讓蘇氏父子, 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 其實, 在政治上, 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主張不同而交怨, 一向合不來, 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 不但沒有因為他是政敵的推薦而稍有怠慢,
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說:“伏見眉州布衣蘇洵, 履行淳固, 性識明達, 亦嘗一舉有司, 不中, 遂退而力學。 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 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 其所撰《權書》、《衡論》、《幾策》二十篇, 辭辯閎偉, 博于古而宜於今, 實有用之言, 非特能文之士也……”在皇帝和士大夫間極力推譽, 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歐陽修發現蘇軾的故事, 也是一段文壇佳話。 嘉祐二年, 歐陽修出任知貢舉, 擔任這一年禮部省試的主考官。 策論一場, 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 點檢試卷官梅堯臣批閱試卷時, 發現其中一篇特別精彩, 頗具“孟軻之風”, 隨即呈給歐陽修閱。 歐陽修讀後, 眼睛一亮, 覺得無論文采和觀點,

都堪當壓卷之作, 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 但歐陽修的“入室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 由於採用糊名法, 文章屬於誰, 不得而知, 歐陽修猜想這篇文章應該是曾鞏所寫, 擔心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會遭人閒話, 便與梅堯臣商量將此文考生列為第二。 複試時, 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 讚歎之餘, 便毫不猶豫地將此考生列為複試第一名, 確定為會元。 放榜時, 歐陽修才知道, 初試、複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篇文章, 均出自蘇軾之手, 讓他驚歎不已。 後來, 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讚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 不覺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 放他出一頭地也”(《與梅聖俞四十六通》)。 看到後生才情勃發, 年過五十的歐陽修竟然興奮得孩童一般,
信誓旦旦地要為蘇軾出人頭地開山避路, 愛才之情, 溢於言表。

蘇軾只是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個側影, 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 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 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 真可謂群星燦爛。 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麼多名動當時、影響後世的人才, 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 他慧眼獨具, 古道熱腸, 為人梯, 作嫁衣, 不遺餘力, 一生桃李滿天下。 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 這些響噹噹的人物, 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 “唐宋八大家”, 除自己外, 其餘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 這些人都是在布衣屏處、未為人知的時候, 被他相中、推介、提攜而名揚天下的。 《宋史•歐陽修傳》說他:“獎引後進, 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愛才之切、識才之准、舉才之功,稱他為千古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晏建懷)

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愛才之切、識才之准、舉才之功,稱他為千古伯樂,應該不是過譽之詞。(晏建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