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遇人不淑又怎麼樣,也許那不過是你蛻變為女王的契機

(一)

出國旅遊, 我是位於鄙視鏈下端的“跟團黨”。

我喜歡選擇跟團的原因, 除卻“日常生活中已經夠操心, 出門只想當豬”這一原因之外, 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跟品質團, 可以聽到非常專業的講解。

若沒有講解, 我會覺得所到之處仿佛跟在國內沒有任何的區別。

單純度假的話, 選擇城郊隨意一家酒店, 都可以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 何況要跑那麼遠呢?何況, 論風景, 論美食, 我頑固地認為沒幾個國家能趕得上我大中國。

只有在聽到關於當地歷史人文的介紹時, 我才覺得:嗯, 這一趟旅行, 不虛此行。

當導遊的講解剛好與我的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重疊時,

我會覺得腳下踩的每一塊磚頭都有了深遠的涵義。 很多時候, 別人聽講解聽得昏昏欲睡, 而我則是意猶未盡。

在聖彼德堡遊覽期間, 我再一次聽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 她的人生, 真的比她住過的那些富麗堂皇的宮殿要有看頭。

(二)

葉卡捷琳娜二世, 是一個“草根逆襲”和“怨婦變禦姐”的範本。

一個年僅14歲的花季少女, 孤身從偏僻的鄉下小地方來到皇宮, 她從眾多貴族少女中脫穎而出, 摘得後冠, 麻雀變鳳凰。

只可惜, 雖然有後位, 但她像是被打入了冷宮, 經歷了常人想像不到的絕望。

然而, 她並沒有就此消沉, 而是暗中積蓄力量, 踏著丈夫的屍體取而代之, 登上王位, 一躍成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的統治者。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 出生于普魯士一個敗落貴族家庭。

她13歲那年, 她的遠房表哥彼得三世被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選中(伊莉莎白終身未婚且無子嗣, 彼得三世是女皇的侄子), 成為了俄羅斯皇位繼承人。

這位連俄語都不會說(因為他也是普魯士人)的王子頓時身價倍增, 很多公國的適齡公主都夢想嫁給他。 宮廷研究了各種聯姻方案, 最終把眼光落到了索菲婭身上。

索菲婭剛到莫斯科時, 彼得三世就跟他坦白:我對你沒什麼感情, 迎娶你不過是為了執行女皇的命令。

看到彼得三世改了俄國名字, 學了俄語, 學習東正教禮儀, 索菲婭明白:如果她想在莫斯科站住腳, 就必須要成為一個俄羅斯人。

為此, 她請求伊莉莎白女皇為她找來了最好的老師, 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 她拼到什麼程度?經常抱著書苦讀到深夜。

之後, 她皈依了東正教, 並且改了俄國名字:葉卡捷琳娜。

在受洗儀式上, 葉卡捷琳娜用俄語對答如流,

博得了宮廷上下的好感。 隨後, 皇儲彼得與葉卡捷琳娜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葉卡捷琳娜年輕時的畫像)

不出所料, 葉卡捷琳娜婚後過得並不幸福。 丈夫冷落她。 根本不碰她, 所以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處女皇后”

葉卡捷琳娜像是被打入了冷宮一樣, 只好靠讀書排遣寂寞。

起初她只是像大多數少女一樣, 喜歡看情愛小說, 後來開始對政治、哲學、歷史書感興趣, 甚至讀懂了孟德斯鳩所寫的深奧難懂的《論法的精神》。

彼得和葉卡捷琳娜結婚五年之後, 二人都未生育。 伊莉莎白女皇給了葉卡捷琳娜壓力, 要她生下一兒半女。 有人也私下給她提議說, 如果不生孩子的話, 她的後位坐不穩。

葉卡捷琳娜幡然醒悟, 終於在1754年生下一個男孩,

取名為保羅。

這個男孩到底是不是“借種”所生, 歷史上沒有定論, 人們只知道彼得三世對這個孩子沒有一絲一毫的愛, 倒是伊莉莎白女皇很喜歡這孩子。

葉卡捷琳娜剛生下孩子, 女皇就把孩子抱走了, 整個宮廷上下所有人都圍著孩子轉, 留葉卡捷琳娜一個人躺在產床上, 身邊無人照料, 連給她端杯水的人都沒有。 她醒過來以後, 還是自己爬回自己寢宮的。

生完孩子的葉卡捷琳娜就像是一個被報廢的機器, 徹底被人遺忘。 或許是因為產後沒有得到很好的調養, 產後一年的時間裡, 葉卡捷琳娜臥病在床, 沒法參加宮廷活動。

如今的我們, 沒法想像她那一年是怎樣熬過來的。 或者, 大概在這個時候, 品嘗過絕望的葉卡捷琳娜才慢慢明白:如果不想就此隕落, 她只能靠自己了。

(三)

在一次舞會上,葉卡捷琳娜認識了一個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兩個人乾柴烈火,很快勾搭上了。

有一回,波尼亞托夫斯基被彼得抓到,彼得想要處決他。葉卡捷琳娜居然找來了彼得的情人,讓她幫著去勸說,行為怪癖的彼得居然選擇了大度原諒。

皇儲皇后兩個人從此各找各的情人,關係好起來的時候還四個人共進晚餐。

葉卡捷琳娜後來為波尼亞托夫斯基生育了一個女兒,彼得公開宣稱不知道這個女兒是誰的。

伊莉莎白女皇知道波尼亞夫斯基的存在後,將他趕回了波蘭。

隨後,葉卡捷琳娜又認識了一個情人:宮廷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通過他,葉卡捷琳娜有了發動政變的資本。

葉卡捷琳娜在日記裡寫道,她當時反復考慮,只看到了三條出路:一是繼續當彼得的妻子,最後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來順受,被彼得抓起來或者被廢黜,送進修道院;三是主動採取行動,自己的命運,自己作主。

她試圖建立起自己的關係網絡,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援。彼得對她很是不滿,動了廢後的想法。

葉卡捷琳娜的情人、宮廷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得知這個情況後,積極奔走周旋,為葉卡捷琳娜贏得了大多數軍官的支持。

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慢慢培植自己的勢力,與彼得有分庭抗禮之勢。

伊莉莎白女皇死後,彼得三世即位,葉卡捷琳娜為皇后。

居喪期間,彼得三世不穿喪服,頻繁組織宴會,通宵達旦地作樂,不問國事,這引起俄國人的極大反感。而葉卡捷琳娜卻穿著喪服,在女皇靈前不斷地祈禱、哭泣,她在民心中再得一分。

葉卡捷琳娜後來能夠發動宮廷政變,也與她的對手彼得三世實在太“豬頭”有關。

彼得三世即位之初,俄國與普魯士長達七年的戰爭終於有了結果,俄國取得了勝利,國內一片歡欣。

然後彼得三世卻做了一個令人瞠目驚舌的決定:宣佈放棄對普魯士的一切權利,原因僅僅因為他個人非常崇拜普魯士國王。

這種決定,戰鬥民族顯然是不肯買帳的。這意味著過去7年的戰白打了,那些因為打仗而犧牲的士兵白死了,戰爭用去的真金白銀也白花了。

此舉引起俄國舉國上下的不滿,而且俄國人更加不滿的是,彼得三世還打算改變俄國人的信仰,欲廢除東正教,要求俄國人民改信路德教。

彼得的倒行逆施,間接成全了葉卡捷琳娜。

彼得曾經威脅說要廢黜葉卡捷琳娜,但葉卡捷琳娜面對威脅,並沒有感到恐懼,因為她非常瞭解自己的實力,知道很多人對彼得三世不滿,都在尋隙廢黜他,而葉卡捷琳娜已準備得差不多,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下手。

另一方面,彼得三世也根本就沒有把葉卡捷琳娜放在眼裡,對即將來到的政變風暴毫無察覺。儘管彼得三世手下的人多次向他密報政變陰謀,但他依舊不以為然。

到了這一步,葉卡捷琳娜已經勝算滿滿:對外,她深得民心;對內,則掌控了近衛軍。

接下來的事情便水到渠成了。葉卡捷琳娜被她的情人奧爾洛夫擁上王位,成為一代女皇。彼得遭到囚禁,幾天後就神秘死亡了。

(彼得三世畫像)

(四)

葉卡捷琳娜的做法無疑是謀反篡位,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奇怪的是,政變時她幾乎未遭受到很強大的阻力,登基之後更廣受認可。

也正因為如此,葉卡捷琳娜掌握大權之後,就把精力放到了如何強國富兵上面。

在俄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有過“大帝”的美譽,一個是彼得大帝,一個便是葉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我們應該不陌生,歷史書上多次有提過他的名字,他便是一舉將俄羅斯由落後挨打發展為歐洲強國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是彼得大帝的孫媳婦。俄國這段歷史,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有些混亂,因為他們的繼承順序比較奇怪,而且多是背後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

當時,俄國的皇位關係是這樣:

彼得一世(大帝)

→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妻子,大帝死後被擁立為女皇)

→ 彼得二世(彼得大帝的孫子,只不過他父親是彼得大帝與前妻所生。葉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後,他即位,但活到十四五歲就因為得了天花而掛了)

→ 安娜(彼得大帝同父異母哥哥沙皇伊凡五世的次女。按說照繼承順序,應該是彼得一世的小女兒伊莉莎白繼位,但是舊貴族勢力不希望這樣,因為伊莉莎白和彼得大帝一樣:堅持全盤西化的改革。安娜即位後,一直提防著伊莉莎白,提防到死)

→伊凡六世(安娜一世死前,下旨將帝位傳給自己外甥的孫子:當時只有兩個月大的伊凡六世)

→ 伊莉莎白(改革勢力對伊凡六世登臺非常不滿,遂發動政變扶持32歲的伊莉莎白登基)

→彼得三世 (伊莉莎白終身未婚無子嗣,所以讓自己的侄子彼得三世來繼承皇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

由於中間關係比較混亂,兩位大帝之間只隔了37年。

也許是因為有這些前車之鑒,踏上皇位的葉卡捷琳娜並沒有陶醉在勝利中,成為一個隻知道享樂的皇帝。

(五)

葉卡捷琳娜當時接手的俄國,財政赤字嚴重,新派和舊派矛盾尖銳。

她一登基,就顯示出彼得式的勤政:先是抓經濟,對外廢除出口稅,對內大力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規定莫斯科和聖彼德堡以外地區的任何居民都可以自由開工廠。

執政三年之後,她扭轉了財政赤字。到她去世之前,國家稅收比登基之初翻了一番。

在政治上,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己親自抓陸軍、海軍和外交這條線。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女沙皇能夠通過參政院、總督、省長等幾條線控制整個帝國。

葉卡捷琳娜還宣佈賜予城市自治權,給商人更多特權。

就這樣,通過控制與拉攏兩條手段,葉卡捷琳娜使自己的統治基礎變得十分穩固,無論是貴族還是新興資產階級都把她當作自己的代言人。

軍事上,她鎮壓了普加喬夫起義,打了六次擴張戰爭。在她的命令下,俄羅斯終於完成了彼得大帝未完成的心願,從土耳其手中奪得了整個黑海北岸,並瓜分了波蘭。

18世紀80年代,葉卡捷琳娜宣佈: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島歸屬俄國版圖。

至此,俄國成為地跨歐、亞、美三洲的超級大帝國。歐洲任何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如果沒有俄國的參加就很難得到解決。

在民間,歐洲興起“葉卡捷琳娜熱”,人們用俄國的名稱給店鋪起名,俄國的某些風俗成了法國貴人們樂意仿效的時尚。

比彼得大帝更高一籌的是,葉卡捷琳娜的改革不僅僅限於軍事、行政、經濟和技術層面,還深入精神層面。

當時,歐洲啟蒙運動風行,葉卡捷琳娜二世長期與法國的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通信,伏爾泰則成葉卡捷琳娜最喜歡的作家。

葉卡捷琳娜廣攬天下英才,引入歐洲各國的學者、醫生、教師和工匠,推動了俄國文明的進程。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由於俄國嚴重缺乏醫生,葉卡捷琳娜吸引大批德國醫生來到俄國,開辦醫院,並引入天花疫苗。

為消除人民的恐懼心理,她本人第一個接種。要知道,彼得二世就是因為感染天花而死,讓疫苗打進身體裡,在當時來講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葉卡捷琳娜還很重視教育,開辦了俄羅斯第一個專門培養女子的學院。她允許一些出身低微的人進入學校,還選派了大批留學生到歐洲國家學習深造。

為了鼓勵俄國文化發展,她從經濟上大力支持一些文學、藝術家的創作,使俄國迎來了第一個文化高峰,俄國的詩人、小說家、作家、畫家紛紛湧現。

當然,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統治也有弊端,比如她發展農奴制,並且把對農奴的剝削推向了頂峰。當時的俄羅斯全國只有2000萬人口,其中1000萬是毫無人身自由、生活悲慘的農奴。

(六)

然而,人們更感興趣的,只是葉卡捷琳娜的宮闈事。

也許是因為葉卡捷琳娜在政治上的才能無人可匹敵,所以才會在私生活上抓點把柄來獲得點平衡感:哈,你看她也不過就是個俗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歷史上著名的荒淫女皇,可能比武則天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曾經寫道:“要是沒有了愛情,哪怕只有一個小時,我的心都會不滿足,這真是不幸啊。”

葉卡捷琳娜二世手下有一批專門負責考核和測試“男寵”的宮女,她們的工作就是審查這些“選手”是否具有讓女皇心滿意足的“實力”,先過了她們那一關,男寵們才能上崗。

葉卡捷琳娜的情人眾多,而且情人們還會為她爭風吃醋。比如,她當上女皇以後,她的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立刻寫信給她,表示要回到她的身邊,但此時,女皇早已有了新寵,她只是淡淡地要立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新的波蘭國王。

波尼亞托夫斯基回信說:“你以為送給我王冠,我就會幸福嗎?”

波蘭國王病逝,葉卡捷琳娜立刻命令手下的俄國元帥在俄波邊境集結了15萬俄軍,幾乎是以軍事恫嚇的方式將波尼亞托夫斯基立為波蘭國王。

幫助葉卡捷琳娜實現了政變的奧爾洛夫一直陪伴在女皇身邊。俄國與土耳其打仗的時候,女皇還派奧爾洛夫去前線與土耳其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奧爾洛夫聽說女皇的龍床上又有新寵,頓時怒不可遏,從前線拋下工作趕回聖彼德堡,要與女皇的新情人決鬥。女皇又是安慰,又是賞賜,才使奧爾洛夫丟下了瘋狂的念頭。

讓奧爾洛夫嫉妒得發瘋的人是波將金,據說他與葉卡捷琳娜育有一女,還差點舉辦婚禮。波將金早年曾因為被奧爾洛夫嫉妒,而被打瞎了一隻眼睛,但他最後還是成為了葉卡捷琳娜的靈魂伴侶、政治好幫手。

奧爾洛夫自知已失去了女皇的寵愛,傷心之下自甘沉淪,要麼酗酒,要麼同妓女鬼混。43歲時他瘋狂地喜歡上了自己15歲的表妹,女皇出面撤掉了表兄妹不能通婚的法令,成全了他。

最受女皇恩仇的波將金有學識有見識,多才多藝,知識豐富,思維敏銳,能跟女皇有思想上的交流。女皇鼓勵他插手政務,讓他一時成為了俄羅斯帝國二號人物。

你看,葉卡捷琳娜其實腦子特別清楚,她知道誰適合插手政務,誰不可以。

兩個人哪怕各自找了情人,還是跟對方的感情挺好。波將金年紀大一點以後,甚至親自挑選“男寵”供葉卡捷琳娜享用。

波將金逝世,對葉卡捷琳娜的打擊很大。隨後,她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67歲死於中風。

葉卡捷琳娜二世有一句名言:“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生活狀況,那麼他們遲早也造反的;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

這話,不僅顯示出了她的霸氣、政治智慧還有超敏銳的政治眼光。看戰鬥民族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俄國每一次稱霸一方,當時幾乎都有一個無比強勢的獨裁者。

葉卡捷琳娜二世有過人的智力、驚人的毅力以及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而她的個人魅力和迷人性格也為她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

她曾對自己的總結是,我長得並不算美,但是我有討人喜歡,讓人愉悅的性格。比如,她對宮殿內的奴僕非常好,不隨意責罰;與她有過肌膚之親的男寵,最後幾乎都得到了豐厚的獎賞。

(老年的葉卡捷琳娜畫像,確實不算美,但挺萌的)

(七)

葉卡捷琳娜二世,跟武則天有點像。

只不過,因為中國古代重男輕女之風太盛(哪怕是女性地位較高的唐朝),武則天爬到帝位更不容易,因為她遇到的阻力更大。

與葉卡捷琳娜不同的是,武則天的大好年華都消耗在了上位之中。當上皇帝後,武則天似乎慢慢失去了進取之心,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享受和鞏固皇位上。

從政治地位和歷史貢獻上來說,武則天和其他朝代掌權的一些太后相比,似乎也沒有太出色的表現。她在位時期,唐朝疆域縮減,人口也少了一大半。所謂的“貞觀之治”,一方面是歷史發展必然,一方面也是李世民打下的底子吧。

當然,歷史的發展自然有它的規律,某個統治者的表現能影響歷史進程幾分,確實很難下定論。

都是“時勢造就英雄,英雄創造時代”。

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都是蹉跎過青春的人,都是想把自己的命運依附到男人身上的人,但最終她們發現:與其求別人,不如靠自己。

於是,兩個人都硬是在絕處開出了花來。

當然,一定會有一種聲音說:像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這種的,都已經不算是女人了。

可是,能掌握自己命運甚至掌握別人命運的女人就不算是女人了嗎?女人應該被如何定義?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才能叫女人?

社會對於女性角色和義務的設定,其實也是一個看不見的“緊箍咒”。女性努力想做一個合格的女人,卻忘記了自己首先是一個“人”。

我們說這些話,並不是慫恿大家都去當女皇,去殺伐征戰,去做荒淫無度、心狠手辣的事(事實上我反感一切霸權,包括女性霸權),而只是想說:女性,是被定義了的第二性別,而她們能做到無視這些設定,敢於跳出廚房去征戰星辰大海。

波伏娃的《第二性》,深刻地闡釋了這一點:父權社會是造成女性第二性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稍微給女性一點機會,一部分傑出的女性也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男性在面對這些女性時的表現,其實也跟女性面對弄潮兒男性的態度差不多。

比如,在古代,諸多宮廷女性會為了爭得皇帝的寵愛鬥得死去活來。一旦掌權者是女性,男性們為了奪得女主人的寵愛,照樣會爭風吃醋、明爭暗搶。

最關鍵的一點:話語權永遠在強者手裡。比如,在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那個年代,誰敢說她們不檢點,要她們守婦道?

有些“緊箍咒”,確實只有對願意戴上它們的人才有效。

社會對女性的外在壓力一直存在,偏偏女性們還喜歡給自己的內心設限。我們將評價我們快不快樂、幸不幸福的標準交給了外界,總是試圖被男權世界所認同。

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突破內在和外在的藩籬,聽從內心的真實想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年齡從來不該成為打壓女人的理由……沒人能限定你什麼年齡應該、必須去做什麼。否則按照養老的說法,武則天豈不是50歲就可以一身榮華安享‘晚年’?還哪來的政治熱情繼續為稱帝鋪路,為穩固權力江山而奮鬥呢?”

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們:女人過了三十歲就不值錢了,你一個女孩子拼什麼拼呢?

我們都被這些“緊箍咒”套著,很少產生“管它娘的,從現在開始努力一點都不晚”的決心或“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沖天豪氣。

漫步在位於聖彼德堡的葉卡捷琳娜宮殿和花園,我想到葉卡捷琳娜二世開了掛的一生,再想想渺小而害怕折騰的自己,總覺慚愧。

每次看到那種“在這段婚姻裡我過得要窒息了,但我不敢離婚,因為我都到這年紀了,我離婚之後肯定沒人要了”“遇到了一個渣男,我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完了”之類的求助,我都不想回應。

沒人要你去當女皇,沒人要你活得像霸主一樣,但以迎合別人為自己的最大價值以及自我放棄的人生最不值得被拯救。

我們的身份與價值,不應該由我們的婚姻狀態、年齡狀態來決定,而應該基於熱情、才華、興趣、毅力、精力等等這些歷久彌堅的東西來考量。

放棄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的人,縱然處於豆蔻年華又如何呢?

這本是屬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真不該過早老去。

我們都是藝術家,最好的作品是自己。

她只能靠自己了。

(三)

在一次舞會上,葉卡捷琳娜認識了一個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兩個人乾柴烈火,很快勾搭上了。

有一回,波尼亞托夫斯基被彼得抓到,彼得想要處決他。葉卡捷琳娜居然找來了彼得的情人,讓她幫著去勸說,行為怪癖的彼得居然選擇了大度原諒。

皇儲皇后兩個人從此各找各的情人,關係好起來的時候還四個人共進晚餐。

葉卡捷琳娜後來為波尼亞托夫斯基生育了一個女兒,彼得公開宣稱不知道這個女兒是誰的。

伊莉莎白女皇知道波尼亞夫斯基的存在後,將他趕回了波蘭。

隨後,葉卡捷琳娜又認識了一個情人:宮廷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通過他,葉卡捷琳娜有了發動政變的資本。

葉卡捷琳娜在日記裡寫道,她當時反復考慮,只看到了三條出路:一是繼續當彼得的妻子,最後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來順受,被彼得抓起來或者被廢黜,送進修道院;三是主動採取行動,自己的命運,自己作主。

她試圖建立起自己的關係網絡,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援。彼得對她很是不滿,動了廢後的想法。

葉卡捷琳娜的情人、宮廷禁衛軍軍官奧爾洛夫得知這個情況後,積極奔走周旋,為葉卡捷琳娜贏得了大多數軍官的支持。

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慢慢培植自己的勢力,與彼得有分庭抗禮之勢。

伊莉莎白女皇死後,彼得三世即位,葉卡捷琳娜為皇后。

居喪期間,彼得三世不穿喪服,頻繁組織宴會,通宵達旦地作樂,不問國事,這引起俄國人的極大反感。而葉卡捷琳娜卻穿著喪服,在女皇靈前不斷地祈禱、哭泣,她在民心中再得一分。

葉卡捷琳娜後來能夠發動宮廷政變,也與她的對手彼得三世實在太“豬頭”有關。

彼得三世即位之初,俄國與普魯士長達七年的戰爭終於有了結果,俄國取得了勝利,國內一片歡欣。

然後彼得三世卻做了一個令人瞠目驚舌的決定:宣佈放棄對普魯士的一切權利,原因僅僅因為他個人非常崇拜普魯士國王。

這種決定,戰鬥民族顯然是不肯買帳的。這意味著過去7年的戰白打了,那些因為打仗而犧牲的士兵白死了,戰爭用去的真金白銀也白花了。

此舉引起俄國舉國上下的不滿,而且俄國人更加不滿的是,彼得三世還打算改變俄國人的信仰,欲廢除東正教,要求俄國人民改信路德教。

彼得的倒行逆施,間接成全了葉卡捷琳娜。

彼得曾經威脅說要廢黜葉卡捷琳娜,但葉卡捷琳娜面對威脅,並沒有感到恐懼,因為她非常瞭解自己的實力,知道很多人對彼得三世不滿,都在尋隙廢黜他,而葉卡捷琳娜已準備得差不多,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下手。

另一方面,彼得三世也根本就沒有把葉卡捷琳娜放在眼裡,對即將來到的政變風暴毫無察覺。儘管彼得三世手下的人多次向他密報政變陰謀,但他依舊不以為然。

到了這一步,葉卡捷琳娜已經勝算滿滿:對外,她深得民心;對內,則掌控了近衛軍。

接下來的事情便水到渠成了。葉卡捷琳娜被她的情人奧爾洛夫擁上王位,成為一代女皇。彼得遭到囚禁,幾天後就神秘死亡了。

(彼得三世畫像)

(四)

葉卡捷琳娜的做法無疑是謀反篡位,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奇怪的是,政變時她幾乎未遭受到很強大的阻力,登基之後更廣受認可。

也正因為如此,葉卡捷琳娜掌握大權之後,就把精力放到了如何強國富兵上面。

在俄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有過“大帝”的美譽,一個是彼得大帝,一個便是葉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我們應該不陌生,歷史書上多次有提過他的名字,他便是一舉將俄羅斯由落後挨打發展為歐洲強國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是彼得大帝的孫媳婦。俄國這段歷史,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有些混亂,因為他們的繼承順序比較奇怪,而且多是背後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

當時,俄國的皇位關係是這樣:

彼得一世(大帝)

→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妻子,大帝死後被擁立為女皇)

→ 彼得二世(彼得大帝的孫子,只不過他父親是彼得大帝與前妻所生。葉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後,他即位,但活到十四五歲就因為得了天花而掛了)

→ 安娜(彼得大帝同父異母哥哥沙皇伊凡五世的次女。按說照繼承順序,應該是彼得一世的小女兒伊莉莎白繼位,但是舊貴族勢力不希望這樣,因為伊莉莎白和彼得大帝一樣:堅持全盤西化的改革。安娜即位後,一直提防著伊莉莎白,提防到死)

→伊凡六世(安娜一世死前,下旨將帝位傳給自己外甥的孫子:當時只有兩個月大的伊凡六世)

→ 伊莉莎白(改革勢力對伊凡六世登臺非常不滿,遂發動政變扶持32歲的伊莉莎白登基)

→彼得三世 (伊莉莎白終身未婚無子嗣,所以讓自己的侄子彼得三世來繼承皇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

由於中間關係比較混亂,兩位大帝之間只隔了37年。

也許是因為有這些前車之鑒,踏上皇位的葉卡捷琳娜並沒有陶醉在勝利中,成為一個隻知道享樂的皇帝。

(五)

葉卡捷琳娜當時接手的俄國,財政赤字嚴重,新派和舊派矛盾尖銳。

她一登基,就顯示出彼得式的勤政:先是抓經濟,對外廢除出口稅,對內大力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規定莫斯科和聖彼德堡以外地區的任何居民都可以自由開工廠。

執政三年之後,她扭轉了財政赤字。到她去世之前,國家稅收比登基之初翻了一番。

在政治上,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己親自抓陸軍、海軍和外交這條線。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女沙皇能夠通過參政院、總督、省長等幾條線控制整個帝國。

葉卡捷琳娜還宣佈賜予城市自治權,給商人更多特權。

就這樣,通過控制與拉攏兩條手段,葉卡捷琳娜使自己的統治基礎變得十分穩固,無論是貴族還是新興資產階級都把她當作自己的代言人。

軍事上,她鎮壓了普加喬夫起義,打了六次擴張戰爭。在她的命令下,俄羅斯終於完成了彼得大帝未完成的心願,從土耳其手中奪得了整個黑海北岸,並瓜分了波蘭。

18世紀80年代,葉卡捷琳娜宣佈: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島歸屬俄國版圖。

至此,俄國成為地跨歐、亞、美三洲的超級大帝國。歐洲任何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如果沒有俄國的參加就很難得到解決。

在民間,歐洲興起“葉卡捷琳娜熱”,人們用俄國的名稱給店鋪起名,俄國的某些風俗成了法國貴人們樂意仿效的時尚。

比彼得大帝更高一籌的是,葉卡捷琳娜的改革不僅僅限於軍事、行政、經濟和技術層面,還深入精神層面。

當時,歐洲啟蒙運動風行,葉卡捷琳娜二世長期與法國的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通信,伏爾泰則成葉卡捷琳娜最喜歡的作家。

葉卡捷琳娜廣攬天下英才,引入歐洲各國的學者、醫生、教師和工匠,推動了俄國文明的進程。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由於俄國嚴重缺乏醫生,葉卡捷琳娜吸引大批德國醫生來到俄國,開辦醫院,並引入天花疫苗。

為消除人民的恐懼心理,她本人第一個接種。要知道,彼得二世就是因為感染天花而死,讓疫苗打進身體裡,在當時來講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葉卡捷琳娜還很重視教育,開辦了俄羅斯第一個專門培養女子的學院。她允許一些出身低微的人進入學校,還選派了大批留學生到歐洲國家學習深造。

為了鼓勵俄國文化發展,她從經濟上大力支持一些文學、藝術家的創作,使俄國迎來了第一個文化高峰,俄國的詩人、小說家、作家、畫家紛紛湧現。

當然,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統治也有弊端,比如她發展農奴制,並且把對農奴的剝削推向了頂峰。當時的俄羅斯全國只有2000萬人口,其中1000萬是毫無人身自由、生活悲慘的農奴。

(六)

然而,人們更感興趣的,只是葉卡捷琳娜的宮闈事。

也許是因為葉卡捷琳娜在政治上的才能無人可匹敵,所以才會在私生活上抓點把柄來獲得點平衡感:哈,你看她也不過就是個俗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歷史上著名的荒淫女皇,可能比武則天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曾經寫道:“要是沒有了愛情,哪怕只有一個小時,我的心都會不滿足,這真是不幸啊。”

葉卡捷琳娜二世手下有一批專門負責考核和測試“男寵”的宮女,她們的工作就是審查這些“選手”是否具有讓女皇心滿意足的“實力”,先過了她們那一關,男寵們才能上崗。

葉卡捷琳娜的情人眾多,而且情人們還會為她爭風吃醋。比如,她當上女皇以後,她的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立刻寫信給她,表示要回到她的身邊,但此時,女皇早已有了新寵,她只是淡淡地要立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新的波蘭國王。

波尼亞托夫斯基回信說:“你以為送給我王冠,我就會幸福嗎?”

波蘭國王病逝,葉卡捷琳娜立刻命令手下的俄國元帥在俄波邊境集結了15萬俄軍,幾乎是以軍事恫嚇的方式將波尼亞托夫斯基立為波蘭國王。

幫助葉卡捷琳娜實現了政變的奧爾洛夫一直陪伴在女皇身邊。俄國與土耳其打仗的時候,女皇還派奧爾洛夫去前線與土耳其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奧爾洛夫聽說女皇的龍床上又有新寵,頓時怒不可遏,從前線拋下工作趕回聖彼德堡,要與女皇的新情人決鬥。女皇又是安慰,又是賞賜,才使奧爾洛夫丟下了瘋狂的念頭。

讓奧爾洛夫嫉妒得發瘋的人是波將金,據說他與葉卡捷琳娜育有一女,還差點舉辦婚禮。波將金早年曾因為被奧爾洛夫嫉妒,而被打瞎了一隻眼睛,但他最後還是成為了葉卡捷琳娜的靈魂伴侶、政治好幫手。

奧爾洛夫自知已失去了女皇的寵愛,傷心之下自甘沉淪,要麼酗酒,要麼同妓女鬼混。43歲時他瘋狂地喜歡上了自己15歲的表妹,女皇出面撤掉了表兄妹不能通婚的法令,成全了他。

最受女皇恩仇的波將金有學識有見識,多才多藝,知識豐富,思維敏銳,能跟女皇有思想上的交流。女皇鼓勵他插手政務,讓他一時成為了俄羅斯帝國二號人物。

你看,葉卡捷琳娜其實腦子特別清楚,她知道誰適合插手政務,誰不可以。

兩個人哪怕各自找了情人,還是跟對方的感情挺好。波將金年紀大一點以後,甚至親自挑選“男寵”供葉卡捷琳娜享用。

波將金逝世,對葉卡捷琳娜的打擊很大。隨後,她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67歲死於中風。

葉卡捷琳娜二世有一句名言:“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生活狀況,那麼他們遲早也造反的;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

這話,不僅顯示出了她的霸氣、政治智慧還有超敏銳的政治眼光。看戰鬥民族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俄國每一次稱霸一方,當時幾乎都有一個無比強勢的獨裁者。

葉卡捷琳娜二世有過人的智力、驚人的毅力以及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而她的個人魅力和迷人性格也為她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

她曾對自己的總結是,我長得並不算美,但是我有討人喜歡,讓人愉悅的性格。比如,她對宮殿內的奴僕非常好,不隨意責罰;與她有過肌膚之親的男寵,最後幾乎都得到了豐厚的獎賞。

(老年的葉卡捷琳娜畫像,確實不算美,但挺萌的)

(七)

葉卡捷琳娜二世,跟武則天有點像。

只不過,因為中國古代重男輕女之風太盛(哪怕是女性地位較高的唐朝),武則天爬到帝位更不容易,因為她遇到的阻力更大。

與葉卡捷琳娜不同的是,武則天的大好年華都消耗在了上位之中。當上皇帝後,武則天似乎慢慢失去了進取之心,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享受和鞏固皇位上。

從政治地位和歷史貢獻上來說,武則天和其他朝代掌權的一些太后相比,似乎也沒有太出色的表現。她在位時期,唐朝疆域縮減,人口也少了一大半。所謂的“貞觀之治”,一方面是歷史發展必然,一方面也是李世民打下的底子吧。

當然,歷史的發展自然有它的規律,某個統治者的表現能影響歷史進程幾分,確實很難下定論。

都是“時勢造就英雄,英雄創造時代”。

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都是蹉跎過青春的人,都是想把自己的命運依附到男人身上的人,但最終她們發現:與其求別人,不如靠自己。

於是,兩個人都硬是在絕處開出了花來。

當然,一定會有一種聲音說:像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這種的,都已經不算是女人了。

可是,能掌握自己命運甚至掌握別人命運的女人就不算是女人了嗎?女人應該被如何定義?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才能叫女人?

社會對於女性角色和義務的設定,其實也是一個看不見的“緊箍咒”。女性努力想做一個合格的女人,卻忘記了自己首先是一個“人”。

我們說這些話,並不是慫恿大家都去當女皇,去殺伐征戰,去做荒淫無度、心狠手辣的事(事實上我反感一切霸權,包括女性霸權),而只是想說:女性,是被定義了的第二性別,而她們能做到無視這些設定,敢於跳出廚房去征戰星辰大海。

波伏娃的《第二性》,深刻地闡釋了這一點:父權社會是造成女性第二性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稍微給女性一點機會,一部分傑出的女性也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男性在面對這些女性時的表現,其實也跟女性面對弄潮兒男性的態度差不多。

比如,在古代,諸多宮廷女性會為了爭得皇帝的寵愛鬥得死去活來。一旦掌權者是女性,男性們為了奪得女主人的寵愛,照樣會爭風吃醋、明爭暗搶。

最關鍵的一點:話語權永遠在強者手裡。比如,在武則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那個年代,誰敢說她們不檢點,要她們守婦道?

有些“緊箍咒”,確實只有對願意戴上它們的人才有效。

社會對女性的外在壓力一直存在,偏偏女性們還喜歡給自己的內心設限。我們將評價我們快不快樂、幸不幸福的標準交給了外界,總是試圖被男權世界所認同。

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突破內在和外在的藩籬,聽從內心的真實想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年齡從來不該成為打壓女人的理由……沒人能限定你什麼年齡應該、必須去做什麼。否則按照養老的說法,武則天豈不是50歲就可以一身榮華安享‘晚年’?還哪來的政治熱情繼續為稱帝鋪路,為穩固權力江山而奮鬥呢?”

所有人都在告訴我們:女人過了三十歲就不值錢了,你一個女孩子拼什麼拼呢?

我們都被這些“緊箍咒”套著,很少產生“管它娘的,從現在開始努力一點都不晚”的決心或“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沖天豪氣。

漫步在位於聖彼德堡的葉卡捷琳娜宮殿和花園,我想到葉卡捷琳娜二世開了掛的一生,再想想渺小而害怕折騰的自己,總覺慚愧。

每次看到那種“在這段婚姻裡我過得要窒息了,但我不敢離婚,因為我都到這年紀了,我離婚之後肯定沒人要了”“遇到了一個渣男,我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完了”之類的求助,我都不想回應。

沒人要你去當女皇,沒人要你活得像霸主一樣,但以迎合別人為自己的最大價值以及自我放棄的人生最不值得被拯救。

我們的身份與價值,不應該由我們的婚姻狀態、年齡狀態來決定,而應該基於熱情、才華、興趣、毅力、精力等等這些歷久彌堅的東西來考量。

放棄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的人,縱然處於豆蔻年華又如何呢?

這本是屬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真不該過早老去。

我們都是藝術家,最好的作品是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