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袁克文寫他爹

袁克文, 清末民初有名的公子哥兒, 所謂“清末四公子”之一。 他爹何許人耶?就是先做總統後想過一把皇帝癮結果在國人唾駡和討伐聲中死去的袁世凱。

說起袁克文, 還遠非紈絝子弟, 他詩酒風流, 廣交當世才彥, 頗富名士之氣, 而對政治無甚欲望。 流傳很廣的一個說法是:當他爹預謀稱帝時, 他作詩諷諫, 其中“絕憐高處多風雨, 莫到瓊樓最上層”等句讓他爹一怒之下關了他禁閉。 袁世凱一死, 樹倒猢猻散, 袁克文平素揮霍慣了, 不善治家度日, 曾向人借債討生活, 《馮國璋年譜》中就有袁克文向他爹一手扶植起來的馮氏借錢而遭痛斥的記載。 在袁世凱已死、富貴風流雲散、是非功罪也看得較為分明的時候, 由袁克文這樣一個閱盡人間冷暖的奇特人物寫他爹, 想來不會太讓人失望。 但讀罷方知, 這放蕩不羈的風流才子, 一旦筆鋒落到老子頭上也不期然地收斂起來。

袁克文這篇《先公紀》後被收入《辛亥人物碑傳集》。 這類碑傳資料頗多諛慕之作, 像同書中殘民以逞的軍閥倪嗣沖, 在他兒子筆下居然成了常為國家大計“繞室彷徨, 終宵不寐”的志士仁人!袁克文畢竟是文章高手, 寫他爹沒有明顯誇飾的毛病, 頗有一些婉轉曲折之處, 但其主旨是明確的, 就是他爹差不多成了“完人”。

不妨回顧一下袁世凱平生的幾大關節, 看袁克文是如何妙筆生花, 曲為之說的——

第一個關節:戊戌變法中, 袁世凱將康有為兵變之謀密報榮祿, 致慈禧垂簾聽政。 袁克文是這麼寫的:“先授先公以侍郎, 繼使譚嗣同至小站劫先公, 假帝詔, 命先公囚孝欽後, 殺榮祿。 先公早識宄謀, 乃佯諾之, 隱走告榮祿。

祿倉皇請策, 先公屬祿密詣頤和園, 請命於孝欽後……”這段話看似與史實不悖, 其實有幾處花槍:首先, 掩蓋了袁世凱依違于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雙方的事實, 仿佛他一開始就是鮮明的“擁後派”, 而並非是為了一己名位而告密;其次, “祿倉皇請策”云云有意誇大了個人作用, 須知當時身系乾坤的是權相榮祿而非袁世凱, 否則袁世凱也不必倒向慈禧一方了。 後面袁克文還對康有為來了一番道德審判:“雖雲以漢以胡, 複我炎夏, 若有為之不軌於正, 反招分崩覆滅之禍必矣”。 不要小看這段文字, 實在是一箭雙雕的妙筆, 既烘托了袁世凱告密的“良苦用心”, 更為後來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預留了伏筆:俺爹並不是不想光復漢室, 不過像康有為這樣“不軌於正”必將招來“分崩覆滅之禍”的方式是絕對不用的啊。

第二個關節:庚子事變, 八國聯軍進犯, 東南幾位督撫為免戰火決心置身事外, 實行互保之策。 袁克文說他爹“乃電聯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等, 合力拒匪, 使不得南”, 這話給人的印象是他爹首倡東南互保, 劉、張等人附議, 而史有明載, 首倡者實為劉坤一。 袁克文還胡謅什麼“外敵破都城, 據宮禁, 而不敢言瓜分者, 懼東南諸省之大有人在焉”, 別人不言瓜分自有奧妙, 哪裡是“懼東南之省大有人在”?真是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第三個關節:稱帝。 袁克文先是稱讚他爹在總統任上“開基之始, 政爾有為”, 接著筆鋒一轉, 道是“不幸悖亂之徒, 妄冀大位, 群奸肆逐,

眾小比朋……先公日理萬機, 未遑察及患之伏於眉睫也”。 究竟是誰“妄冀大位”?難道不是主子反倒是奴才?這終究是袁世凱一生中無法抹去的最大敗筆, 可憐袁克文也顯得黔驢技窮了, 說來說去, 仍然不能脫出“君王聖明臣罪當誅”的老套。

袁克文的“妙筆”其實也簡單, 不外三招:一是用正大堂皇的理由遮蔽隱秘的盤算;二是在事實無法回避的時候閃爍其詞, 將細節隱去;三是事成歸功於己, 事敗則諉過於人。 如此這般, 袁世凱便成了這副模樣:“天生睿智, 志略雄偉, 握政者三十年, 武備肅而文化昌。 乃以一忽之失, 誤於奸宄。 大業未竟, 抱恨以歿, 悲夫痛哉!”按小袁的意思, 如果不是晚年“失察”被“群小所誤”, 他爹豈非活脫脫一個“當代完人”?讀文至此, 不免一聲長歎: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

我們的傳統是“子為父隱”,但即使是有才子、畸人雙重身份的袁克文隱而又隱,亦寫不出一個真實有味的他爹!

- END -

不免一聲長歎: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

我們的傳統是“子為父隱”,但即使是有才子、畸人雙重身份的袁克文隱而又隱,亦寫不出一個真實有味的他爹!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