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美國人代表清政府與美國簽條約,史家卻這樣評價

1858年, 大清王朝被迫與英、法、美 、俄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簽約之日, 雙方約定十年後為修約之年。

眼見得又到了十年之約的日子, 清廷上下不由緊張起來:朝野上下對10年前英法藉口修約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還心有餘悸, 究竟派何人去完成續約的事情?清政府不得不慎重其事。 尤其令人頭疼的是“近來中國之虛實, 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則一概茫然。 ”萬一選錯了人, “貽羞域外”事小, 耽誤了國家大事豈不糟糕?

天津條約

就在所有人頭痛不已時候, 一個叫蒲安臣的美國人到總理衙門毛遂自薦, 表示願意為大清國效犬馬之勞。 恭親王奕頓時如獲至寶, 上奏兩宮太后, “請派蒲安臣權充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

清政府實在是無使可派, 眼見得修約的日期一天天臨近, 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了。

只是清政府也不傻, 擔心蒲安臣擅權、吃裡爬外,

先小人、後君子, 將醜話說在了前面, 對他的外交許可權作了約定:凡於中國有損之事, 力為爭阻;凡于中國有益之事, 不遂應允, 須照會清廷覆准, 方能照行。

蒲安臣

於是, 近代中國外交史上吊詭的一幕出現了——一個美國人擔任了中國第一任外交大臣,

並為清廷與自己的祖國締結了一個平等條約。

蒲安臣, 182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波士頓市, 22歲時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 畢業後在波士頓當律師。 1855年, 蒲安臣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 後來為了幫助林肯選舉, 毅然辭去了議員職位。 林肯任總統後, 蒲安臣成了第一任美國駐華公使。

蒲安臣在中國認真執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提出的對華合作政策, 説明組織和部署由美國人指揮的洋槍隊, 積極協助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並經常應要求出面替清政府與其他列強進行外交斡旋, 每每替清政府爭取利益。

大清外交使團成員合影

蒲安臣的所作所為,深得清政府依賴, 恭親王奕更是稱其“處事和平, 能知中外大體”。 所以, 當蒲安臣才流露出願為大清效勞的意思, 奕當真是喜出望外。

畢竟任用一個美國人為大清國外交大臣太過唐突, 為了消除英法等國的“疑慮”, 清廷索性又委派英國人柏卓安、法國人德善為蒲安臣的助理。 同時, 頒發給蒲安臣木質漢、洋合璧關防大印一顆,

“以資取信各國”。

一番緊鑼密鼓的安排之後, 清政府終於向西方派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

大清國旗

1868年2月25日, 使團一行乘坐“格斯達哥裡”號輪船, 由上海港出發啟航, 開始了歐美之行。 蒲安臣也知道此行責任重大, 思慮再三將此行的第一站選在了美國。 當使團一行人行程近半,蒲安臣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船隻上居然沒有按照國際慣例插國旗。蒲安臣乾脆越俎代庖,親自設計了黃底鑲藍邊、長三尺、寬兩尺、中繪一龍的大清國旗。千萬不要小瞧這面旗幟,當象徵中國的龍旗在歐美世界飄揚時,它意味著中國第一次以主權國家的面目出現在了國際社會之中。

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團一行抵達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歡迎宴會上,稱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美

國)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中國)的代表”。蒲安臣在答謝詞中也興奮地表示,他的出使意味著中國已經步入和平與進步的途徑。

大清外交欽差大臣蒲安臣

蒲安臣一行人抵達華盛頓後,在白宮受到了美國總統詹森的接見,鄭重其事地遞交了國書。

在美國,蒲安臣代表大清外交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向美國民眾說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我希望中國的自治能夠得到保持,我期望它的獨立能夠得到保證,我期望它能夠得到平等的待遇,從而使它能夠得到與所有國家同等的權利……

此後,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尤其是第七條規定,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時,美國“需照相待最惠國人民”對待。這一條看似無足輕重,卻為後來自批中國幼童赴美留學打下了堅定的法律基礎。可謂功莫大焉!

說公道話的梁啟超

悲催的是,蒲安臣為清政府爭取到的條約,平等不平等不敢妄評,但被後世史學家稱為賣國條約。

當時梁啟超是如此評價的——“彼條約實為最自由最平等之條約也!”

一個外國人賣了大清的國,想想也是醉了!

當使團一行人行程近半,蒲安臣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船隻上居然沒有按照國際慣例插國旗。蒲安臣乾脆越俎代庖,親自設計了黃底鑲藍邊、長三尺、寬兩尺、中繪一龍的大清國旗。千萬不要小瞧這面旗幟,當象徵中國的龍旗在歐美世界飄揚時,它意味著中國第一次以主權國家的面目出現在了國際社會之中。

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團一行抵達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在歡迎宴會上,稱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美

國)的兒子和最古老的一個政府(中國)的代表”。蒲安臣在答謝詞中也興奮地表示,他的出使意味著中國已經步入和平與進步的途徑。

大清外交欽差大臣蒲安臣

蒲安臣一行人抵達華盛頓後,在白宮受到了美國總統詹森的接見,鄭重其事地遞交了國書。

在美國,蒲安臣代表大清外交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向美國民眾說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我希望中國的自治能夠得到保持,我期望它的獨立能夠得到保證,我期望它能夠得到平等的待遇,從而使它能夠得到與所有國家同等的權利……

此後,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尤其是第七條規定,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時,美國“需照相待最惠國人民”對待。這一條看似無足輕重,卻為後來自批中國幼童赴美留學打下了堅定的法律基礎。可謂功莫大焉!

說公道話的梁啟超

悲催的是,蒲安臣為清政府爭取到的條約,平等不平等不敢妄評,但被後世史學家稱為賣國條約。

當時梁啟超是如此評價的——“彼條約實為最自由最平等之條約也!”

一個外國人賣了大清的國,想想也是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