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塊中國版圖最窄的國土,是他據理力爭,只為挽回孤懸的一塊飛地

中國最窄的國土在哪裡?有多窄?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 中國最窄的國土是吉林省琿春市通往敬信鎮防川村的一條江堤路。 路面僅寬8米, 長888米。 路的左側是鐵絲網, 鐵絲網的另一邊是俄國;路的右側是圖門江, 江岸的對面是朝鮮。 這裡就是中國最窄的領土——洋館坪大堤。

歷史上中國曾在東北地區擁有遼闊的領土, 並且有許多出海口。 1858年, 沙皇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1860年, 它又利用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火燒圓明園之機, 藉口“調停有功”, 用武力威脅, 不費一兵一卒, 迫使清廷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條約中, 清政府把黑龍江口至圖們江口大約40萬平方千米的沿海領土劃歸俄國, 至此, 中國失去了東北的出海口, 也就是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就是這麼窄窄的一段領土, 1957年被圖們江的大水給沖毀了。 防川村由此成了一片中國的飛地。 中國人進出防川只得借道蘇聯。 直到1983年中國人在圖們江中重新築了堤, 這段窄窄的國土才又回到了中國的版圖。 1992年中國政府為了守住這一領土, 又投鉅資將堤壩加固, 並鋪了這條柏油路。

說起這最窄的國土, 不能不提到一個人。 清朝光緒年間的左都禦副使吳大澄。 1860年中俄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劃歸俄國, 但條約中還是明確規定了, 在中國琿春圖們江口為中國保留了一個進出日本海的出海口, 可是腐敗的清廷根本無心去爭取這個出海口, 任由俄方自由設置界碑,

結果不但出海口未納入中國版圖, 還將界碑放置在距圖們江口46華里處, 而當時按規定應該是20華里處。

清朝愛國官員吳大澄在1886年中俄第二次勘界時, 發現俄方擅自更改了界碑立的擺放位置, 他不懼俄方威脅, 據理力爭, 引經據典, 終於說服了俄方,

迫使俄方讓步, 迫使俄方退出一些非法搶佔的土地, 將界碑向圖們江出海口方向前移8千米, 使之距海15千米。 以當時的中國實力, 吳大澄能為中國收復16華里的沿岸土地及爭得中國船隻自由出入日本海, 也算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

這次勘界後簽訂的《中俄琿春東界約》中規定:由界碑至圖們江口30華里與朝鮮連界之江面海口,中國船隻可以出入,俄方不得阻攔。條約簽訂後,中國沿江居住的百姓利用這一航行權,出海捕魚、曬鹽、經商,還曾開闢了由琿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國的航線,廣泛開展了對俄、對日、對朝貿易。

勘察後,吳大澄在這裡設立了中國的界碑——土字碑。土字碑有的現在依然健在,而且成了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防川已經成了著名的國家級旅遊區,還修建了一個高高的碉堡式的塔樓,號稱“望海樓”。站在樓上可以看到所謂一江三國的景致。說白了,就是站在自家的房頂上,看著曾經自家的庭院成了別人家的庭院。

這次勘界後簽訂的《中俄琿春東界約》中規定:由界碑至圖們江口30華里與朝鮮連界之江面海口,中國船隻可以出入,俄方不得阻攔。條約簽訂後,中國沿江居住的百姓利用這一航行權,出海捕魚、曬鹽、經商,還曾開闢了由琿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國的航線,廣泛開展了對俄、對日、對朝貿易。

勘察後,吳大澄在這裡設立了中國的界碑——土字碑。土字碑有的現在依然健在,而且成了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防川已經成了著名的國家級旅遊區,還修建了一個高高的碉堡式的塔樓,號稱“望海樓”。站在樓上可以看到所謂一江三國的景致。說白了,就是站在自家的房頂上,看著曾經自家的庭院成了別人家的庭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