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秋天,風燥傷肺,乾咳連連,哪兩個方潤肺止咳效果好?

上篇:淺談秋燥之燥熱犯肺

曾經我們談到過銀翹散, 風、熱、燥三邪此消彼長, 當風燥長而熱象較輕時, 即我們說的風燥犯衛。 其雖有熱象, 但身熱不甚。 其口渴, 咽幹鼻燥,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燥邪侵襲, 津液虧損之象較為明顯。 舌紅, 苔薄白而幹, 脈浮數而右脈大者。

《溫病條辨》雲:“秋感燥氣, 右脈數大, 傷手太陰氣分者, 桑杏湯主之。 ”喻嘉言曾說:“燥其先傷上焦華蓋”燥熱相結, 好傷津液, 其初期邪在肺衛時, 無論熱、燥, 均有津液乾燥見症, 所以此時治療原則當以清熱潤燥並舉, 應用辛涼甘潤, 清透肺衛。 除吳鞠通外, 葉天士也贊同, 並提到“當以辛涼甘潤之方, 氣燥自平而愈。 ”

桑杏湯證裡最關鍵的在於燥傷肺津、肺氣失宣, 甚至燥傷肺胃津液, 乾咳少痰, 或痰少而黏, 咳聲嘶啞, 口渴鼻燥, 提示上中焦俱受燥邪之累。

桑杏湯君藥為桑葉與杏仁, 其較桑菊飲比, 去菊花、連翹、薄荷, 以減辛涼輕透之力。 加象貝, 既能清泄肺氣而辛散, 又能苦泄清金而降逆, 與清上焦邪熱之梔皮相須為用。 沙參在《藥性論》裡描述為:“去皮肌浮風, 疝氣下墜, 治常欲眠, 養肝氣, 宣五臟風氣。 ”《別錄》記載為:“療胃痹心腹痛, 結熱邪氣, 頭痛, 皮間邪熱, 安五臟,

補中。 ”此方中, 沙參既可防燥熱化火, 上擾清竅引起的頭痛, 又可宣發肺衛, 還可補中焦陰液。 沙參、桑葉作為沙參麥冬湯與桑杏湯共有藥物, 兩方均有重補津液的思路, 相較之下, 桑杏湯兼有肺氣上逆與風熱表像。

臨證運用時, 若咽喉紅腫幹痛, 加牛蒡子、桔梗、玄參以加大疏風清熱生津之效, 乾咳少痰者, 加海蛤殼、瓜蔞皮、枇杷葉潤燥化痰, 發熱較重, 加銀花、連翹清透表熱, 鼻燥而衄或痰中帶血, 可加白茅根、茜草、側柏葉、旱蓮草等涼血潤燥止血。

在非主流的觀點裡, 沈目南在《燥病論》裡提到, “燥病屬涼, 謂之次寒。 ”之所以有這種觀點, 大概因為燥邪與其它邪氣相互影響, 變化多端, 吳鞠通認為燥邪之寒熱屬性與六氣勝複氣化有關。

下篇, 也即是我們的小結, 我們談談風涼燥的名方:杏蘇散。

下篇:淺談溫病秋燥之涼燥犯衛

上篇我們談到桑杏湯, 風、熱、燥三邪此消彼長, 當風寒長而燥消時, 即我們說的涼燥犯衛。 因燥邪受五運六氣影響, 當涼燥結合, 便出現惡寒無汗, 頭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幹, 苔白脈弦。

《溫病條辨·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雲:“燥傷本髒, 頭微痛, 惡寒, 咳嗽痰稀, 鼻塞, 嗌塞, 脈弦, 無汗, 杏蘇散主之。 並指出“若傷燥涼之咳,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正為合拍。 ”方中多用辛溫之品, 對於治燥, 方中反而無一藥可及。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對於涼燥的治療截然有別于對於溫燥的治療, 初秋有夏熱之餘氣, 或久晴無雨, 秋陽以曝, 燥與溫熱結合侵入人體, 則成溫燥;深秋近冬, 西風肅殺,

燥與寒邪結合侵入人體, 則成涼燥。 上篇末尾我們也提到沈目南指出:“燥病屬涼, 謂之次寒, 病與感寒同類。 ”此時, 涼燥不可不考慮表證及風寒, 一味滋陰生津, 並非明智。

如果說溫燥是典型的“火就燥”,夏秋之交,濕氣漸衰,陽熱之氣尚旺,燥熱邪氣乃勝,肺為華蓋,喜潤勿燥,稚嫩之肺首先受邪,這時,沒有爭議,應當以辛涼生津之藥,涼之潤之養之。治療時,一方面既要去其炎熱之性,另一方面則又當補充因熱而耗散的津液。故桑杏湯中不僅清熱,而且養陰。由於涼燥產生的原因與溫燥有異,病機中,不乏與風寒相結合,甚至多有表證,如果治療時以解表與滋潤並舉,則會有邪結難解,閉門留寇之弊。

杏蘇散證的病因病機可以這麼理解,雖然機體受秋燥氣候的影響,津液受到部分損傷,但更主要的是因為陽氣不能溫煦、推動津液正常輸布,因涼而幹,或者是外感風寒,衛陽被阻遏,加之寒凝氣滯,氣為血之帥,津血同源,所以氣無力推津運行。其證,津液雖然受損,但更重要的是津液輸布不均,一面是燥邪致口鼻咽喉乾燥,一方面又是水濕內停所致咳嗽咳痰,痰稀。所以在治療上,若單純應用滋潤之品,乃為治其標而非治其本。此時的治療,應當以辛溫之劑,辛合肺性,溫可抵涼,輔助陽氣恢復其推動、溫煦作用,使津液的輸布漸趨正常,則燥證自可緩解。

(特邀作者:天津市寶坻區中醫醫院龐德醫師)

如果說溫燥是典型的“火就燥”,夏秋之交,濕氣漸衰,陽熱之氣尚旺,燥熱邪氣乃勝,肺為華蓋,喜潤勿燥,稚嫩之肺首先受邪,這時,沒有爭議,應當以辛涼生津之藥,涼之潤之養之。治療時,一方面既要去其炎熱之性,另一方面則又當補充因熱而耗散的津液。故桑杏湯中不僅清熱,而且養陰。由於涼燥產生的原因與溫燥有異,病機中,不乏與風寒相結合,甚至多有表證,如果治療時以解表與滋潤並舉,則會有邪結難解,閉門留寇之弊。

杏蘇散證的病因病機可以這麼理解,雖然機體受秋燥氣候的影響,津液受到部分損傷,但更主要的是因為陽氣不能溫煦、推動津液正常輸布,因涼而幹,或者是外感風寒,衛陽被阻遏,加之寒凝氣滯,氣為血之帥,津血同源,所以氣無力推津運行。其證,津液雖然受損,但更重要的是津液輸布不均,一面是燥邪致口鼻咽喉乾燥,一方面又是水濕內停所致咳嗽咳痰,痰稀。所以在治療上,若單純應用滋潤之品,乃為治其標而非治其本。此時的治療,應當以辛溫之劑,辛合肺性,溫可抵涼,輔助陽氣恢復其推動、溫煦作用,使津液的輸布漸趨正常,則燥證自可緩解。

(特邀作者:天津市寶坻區中醫醫院龐德醫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