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上海處理城市建築垃圾有妙招

◆中國環境報記者蔡新華 實習記者陸彧童

建築垃圾處理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 上海強力推進“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 也產生了不少建築垃圾, 若處理不當, 只會讓土壤和水質污染更加嚴重。

為了消納近億噸的建築垃圾、保護城市環境, 上海市積極探索建築垃圾處理的新模式, 想出了不少妙招。 根據垃圾特點研發裝置設備, 一台分揀裝置一天可分揀500噸建築垃圾;通過細化分揀, 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 減少垃圾處置量;設置區級建築垃圾固定卸點, 加大垃圾“消化”力度;研究配生土技術,

讓建築垃圾變成美麗的景觀山。

推行“機器分揀、變廢為寶”的垃圾處置新模式

上海市松江區的洞涇鎮和泗涇鎮分別設有一處大型垃圾分揀點。 這裡出入和運輸方便, 距離居民區較遠, 又是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區域。

記者來到洞涇鎮的分揀處, 一眼就看見場地一側放置著經過分類的泥沙、磚塊和毛垃圾, 不遠處幾台挖掘機正在抓取垃圾, 正中間就是一台建築垃圾分揀裝置。

分揀點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巨大的垃圾山面前, 人工分揀模式可謂“杯水車薪”, 往往事倍功半。 而機器化作業效率高、成果明顯。 如今, 這裡大多採用機器分揀的新模式。

一台分揀機每天分揀垃圾500噸左右。 原本需要二三十人工作一天的量, 機器不到半天就可以完成。

通過分揀機器作業, 松江區泗涇鎮已經處置了3~4萬噸的建築垃圾, 洞涇鎮則在5萬噸左右。 分揀機不佔用空間、不污染水土, 既能達到資源利用的目的, 又能減小對環境的影響。

記者觀察發現, 垃圾分揀裝置的運作流程雖然簡單但十分巧妙。 首先, 挖掘機會勾起較大的塑膠袋、皮帶、麻繩等可燃物, 初次分離可燃與不可燃的垃圾。 其次, 進料口的鋼筋柵欄會把體積較大的磚塊、混凝土塊隔絕在分揀機外, 其他建築垃圾則通過震動的傳送帶, 將泥沙震落。 然後, 去掉沙土的垃圾進入水箱, 水的浮力會分離出小件塑膠垃圾、木屑。 剩餘的磚塊、混凝土塊、大塊木料以及金屬, 再由人工分揀後歸類。

松江區某分揀公司相關負責人稱,

對待建築垃圾要以柔克剛, 摸清每類垃圾的特點, 研發對應的工具, 就能事半功倍。

同時, 松江區也在積極探尋最大限度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模式, 試圖變廢為寶, 減少對資源的消耗, 解決建築垃圾的供求矛盾。

據松江分揀點相關人員介紹, 建築垃圾用處多, 但前提是要完全分揀分類。 一般的建築垃圾中, 大約有40%砌石磚塊、25%泥沙, 其餘為毛垃圾和焚燒垃圾。 經過分類回收後, 再利用率可達70%以上。

作為建築垃圾中的主要部分, 砌塊磚頭被廣泛用作地基。 今年1月, 上海市5萬多噸分揀後的磚塊, 被運送到施工現場用作施工便道, 既解了施工專案的燃眉之急, 又為建築垃圾找到了“用武之地”。 同時, 泥沙被用作綠化養護,

塑膠尼龍製品、小木塊木屑等可燃垃圾被統一運走用於焚燒發電。

隨著人工成本增加, 附加值低的大件垃圾和木材鮮有人回收。 社會上的廢品回收站, 一般只回收可再利用、經濟價值高的物品, 對這些附加值低的垃圾往往置之不理。 針對這個難題, 松江區洞涇鎮還創設了廢品回收品牌——回收寶。 除了做好一般廢品的回收, 重點回收無人問津的大件垃圾、木塊、玻璃、廢舊衣物等, 實現了“價格隨行就市、社區定時設點、電話即招即至、上門提供服務”, 解決了低價值可回收垃圾無人問津的難題。

松江區洞涇鎮副鎮長吳萍坦言:“低價值可回收垃圾沒人收, 既影響環境又浪費資源, 還增加處置成本。 因此, 不管是拆違垃圾也好,

社區裝潢垃圾也罷, 都要通過精細化分揀, 讓它們各就各位、各得其用, 最大限度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 從而有效減少垃圾處置量, 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

建立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 實現建築垃圾內迴圈

目前, 崇明區在城橋鎮、堡鎮、長興鎮等鄉鎮共有5個建築垃圾區級臨時堆場, 在各鄉鎮還設立了170多個鎮村級臨時堆放點。

據崇明區環保局相關人員介紹, 這些臨時堆場大多占地約50畝, 平均每天“吃下”的建築垃圾總量超過50噸。 近兩年, 建築渣土排放和回填申報達678萬噸, 取得一定成效。 不過, 相關負責人坦言, 這種處置模式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 一方面, 臨時堆場的“消化”能力不夠。 另一方面, 當前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方式比較單一, 大量建築垃圾得不到利用。

去年下半年,上海市明確規定,崇明地區建築垃圾一律不能出島,實現建築垃圾“內迴圈”,這對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我們正在城橋鎮、廟鎮、堡鎮、陳家鎮、長興鎮、橫沙鄉等地選址,加快建設6座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將引入有環衛資質、分類資質和運輸資質的社會力量,配置裝修垃圾、拆房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對建築垃圾進行加工,做成磚塊等建築材料,提升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水準。”崇明區建管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朱凱說,到那時,各種垃圾將被區分得一清二楚。

據悉,崇明區力爭在2018年底前建成6座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屆時,這些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每年可消納建築垃圾約400萬噸。

在世博文化園建成“垃圾景觀山”,探尋消納建築垃圾的新出路

備受關注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將在園內建設一座“垃圾景觀山”。據專家估算,堆一座底部長500米、寬200米、高50米的小山,可以消納約300萬噸建築垃圾,既解決了建築垃圾的出路,也能營造出美麗風景。

然而,光靠建築垃圾還不夠,一座景觀山豈能光禿禿沒有綠樹?據浦東新區土地規劃局相關人員介紹,世博文化公園內大部分區域為硬地面覆蓋,無論是營建山體還是大面積種植綠化,土壤的數量和品質都不夠,短時間內難以打造一座鬱鬱蔥蔥的景觀高山。

上海市通過人為干預,將“亞健康”的土壤調配成滿足植物健康生長條件的“配生土”。據透露,為世博文化公園相關核心區域定制的“配生土”原料已基本確定了來源,並已大量進場,配方及其相關評價標準也已初步確定。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小張稱,原本具有粘度高、有機質低、偏鹼性等特點的土地,將會加入沙子等物質降低粘度,並加入枯枝落葉製成偏酸性的有機介質中和酸鹼度、提高有機質含量。此外,還有一味重要“調料”——芽孢桿菌等功能微生物菌群,用以防止土壤養分流失、增強土壤活性。

“形象地說好比炒菜,加些食材和調料,把不好吃的原料做得好吃。”小張表示,視綠化場地的具體情況,每一個配方都不盡相同。

有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上海建成區範圍內80%~90%的建設綠化均在廢棄地、城中村拆遷、舊工廠搬遷等地塊上開展。同時,大量的綠植將被種植到化工廠搬遷形成的棕地、沿海城市的新成陸鹽鹼地、垃圾填埋場等“困難用地”,用以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這些領域,配生土將大有可為。

據悉,今後上海市還將通過建立建築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管理體系,落實建設施工單位、拆房單位和社區物業等產生者源頭申報制度,建立健全建築垃圾分類申報資訊化管理平臺。

大量建築垃圾得不到利用。

去年下半年,上海市明確規定,崇明地區建築垃圾一律不能出島,實現建築垃圾“內迴圈”,這對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我們正在城橋鎮、廟鎮、堡鎮、陳家鎮、長興鎮、橫沙鄉等地選址,加快建設6座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將引入有環衛資質、分類資質和運輸資質的社會力量,配置裝修垃圾、拆房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對建築垃圾進行加工,做成磚塊等建築材料,提升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水準。”崇明區建管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朱凱說,到那時,各種垃圾將被區分得一清二楚。

據悉,崇明區力爭在2018年底前建成6座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屆時,這些建築垃圾分揀中轉站每年可消納建築垃圾約400萬噸。

在世博文化園建成“垃圾景觀山”,探尋消納建築垃圾的新出路

備受關注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將在園內建設一座“垃圾景觀山”。據專家估算,堆一座底部長500米、寬200米、高50米的小山,可以消納約300萬噸建築垃圾,既解決了建築垃圾的出路,也能營造出美麗風景。

然而,光靠建築垃圾還不夠,一座景觀山豈能光禿禿沒有綠樹?據浦東新區土地規劃局相關人員介紹,世博文化公園內大部分區域為硬地面覆蓋,無論是營建山體還是大面積種植綠化,土壤的數量和品質都不夠,短時間內難以打造一座鬱鬱蔥蔥的景觀高山。

上海市通過人為干預,將“亞健康”的土壤調配成滿足植物健康生長條件的“配生土”。據透露,為世博文化公園相關核心區域定制的“配生土”原料已基本確定了來源,並已大量進場,配方及其相關評價標準也已初步確定。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小張稱,原本具有粘度高、有機質低、偏鹼性等特點的土地,將會加入沙子等物質降低粘度,並加入枯枝落葉製成偏酸性的有機介質中和酸鹼度、提高有機質含量。此外,還有一味重要“調料”——芽孢桿菌等功能微生物菌群,用以防止土壤養分流失、增強土壤活性。

“形象地說好比炒菜,加些食材和調料,把不好吃的原料做得好吃。”小張表示,視綠化場地的具體情況,每一個配方都不盡相同。

有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上海建成區範圍內80%~90%的建設綠化均在廢棄地、城中村拆遷、舊工廠搬遷等地塊上開展。同時,大量的綠植將被種植到化工廠搬遷形成的棕地、沿海城市的新成陸鹽鹼地、垃圾填埋場等“困難用地”,用以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這些領域,配生土將大有可為。

據悉,今後上海市還將通過建立建築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管理體系,落實建設施工單位、拆房單位和社區物業等產生者源頭申報制度,建立健全建築垃圾分類申報資訊化管理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