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趙國 胡服騎射學了哪些本事

戰國時期, 地處胡人和華夏民族交匯處的北方趙國, 雖以農耕為主卻頻繁接觸遊牧習俗, 通過抗擊胡騎襲擾也體會到其“來如飛鳥, 去如絕弦”的好處。

為此,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易服令, 讓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緊袖短衣和長褲。 這一舉措對重服飾禮義的傳統觀念形成了重大衝擊, 眾多臣屬驚呼這是“變古之教, 易古之道, 逆人之心”。 趙武靈王卻從作戰需要出發, 反對法古不變, 以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廣服飾改革。 他還親自騎馬彎弓並露宿草原, 聘請擅長騎射的胡人充當教練, 推廣了養馬、制革、設獸醫和籌辦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

很快培訓出1萬名裝備精良且射術高超的騎兵, 其他列國的步、車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飆般的攻擊下, 趙國可謂是空前強大。

胡服騎射

趙國在戰國七雄中開軍事變革潮流之先, 經過短短十幾年, 便由一個小小中山國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為唯一能夠同秦相抗衡的強國。

趙軍滅中山國後, 又南抑魏齊, 北逐三胡開疆千里, 還佔領了如今的陝北一帶, 對秦都咸陽構成直接威脅。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前的趙軍, 以步兵和車兵為主, 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據步戰和車戰的要求而做,

基本類似于平民的短打;用在騎兵上, 則顯得不太適合作戰, 在與胡人騎兵的交戰中往往處於劣勢。 相反, 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 作戰騎在馬上, 動作靈活方便。 因此, 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 趙屢敗于齊、秦、魏等國, 損兵折將, 不得不忍辱割地, 甚至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 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 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胡服騎射 對趙國軍隊產生的影響

趙武靈王認識到:趙國被動挨打, 並非趙國國弱民衰, 而是在於軍隊軍裝不適於騎兵和車戰的作戰形式。 他認為,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弘揚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 以攘諸胡”的偉業, 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 因為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

在複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 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賓士迅猛, 機動靈活的騎兵。 只有學習諸胡的長處, 以騎兵對抗騎兵, 才能增強趙國軍事力量, 徹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

胡服騎射

同時, 只有改中原地區寬袖長袍的服裝為短衣緊袖的胡服,

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 鑒於這種情況, 趙武靈王於西元前307(武靈王19年)年開始實行“胡服騎射”, 推行服制改革。 其步驟是首先要求朝中官員改裝, 此後“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 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竹書紀年》)。 自此以後, 趙軍改穿胡服。 “胡服”的具體式樣史載不詳, 只能從間接途徑瞭解。 漢人所刻畫的匈奴人肖像, 具有如下特徵:身材矮小, 粗壯, 頭圓而碩大, 臉寬, 顴高, 鼻翼撇開, 眉毛濃重, 眼睛凸出, 如杏仁一般, 目光靈動有神;上唇須稠密, 除了在頷上的一簇硬毛外沒有鬍子, 耳上戴穿孔的長耳環。 除了頭頂上留有一束頭髮之外, 頭一般是剃光的。 他們穿著寬大的、兩旁開口、長到下腿的袍子, 腰帶的兩端垂在前面。因為天冷,他們的袖口緊緊地密封在手腕上。他們肩上披著一條毛皮的短圍巾,頭上戴著皮帽子,鞋是皮制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緊緊地系住。

弓袋系在腰帶上,垂在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在胸前,箭尾朝右邊。漢代距戰國為時不遠,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與此相近,是穿窄袖短衣、長褲,腳登皮靴,腰繫皮帶,戴有貂尾蟬蚊裝飾的武冠,束金鉤。趙國所推行的胡服,文獻資料稱其為“貂服”。“貂服”,據清代學者全祖望研究,當為貉服之誤,北方豸種曰貉,用貉之皮毛製作的衣服稱為貉服。

腰帶的兩端垂在前面。因為天冷,他們的袖口緊緊地密封在手腕上。他們肩上披著一條毛皮的短圍巾,頭上戴著皮帽子,鞋是皮制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緊緊地系住。

弓袋系在腰帶上,垂在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在胸前,箭尾朝右邊。漢代距戰國為時不遠,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與此相近,是穿窄袖短衣、長褲,腳登皮靴,腰繫皮帶,戴有貂尾蟬蚊裝飾的武冠,束金鉤。趙國所推行的胡服,文獻資料稱其為“貂服”。“貂服”,據清代學者全祖望研究,當為貉服之誤,北方豸種曰貉,用貉之皮毛製作的衣服稱為貉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